- 荀玉根講策略:少即是多
- 荀玉根
- 2801字
- 2021-11-05 10:21:12
深耕產業,長久之計
巴菲特說:“人生就像滾雪球,最重要的是發現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股票市場投資選擇好長坡產業很重要,只要坡足夠長,哪怕雪不是很濕,也能滾出較大的雪球。回顧A股超過30年的歷史,每一輪行情都有它的主角。A股的十倍股是“鐵打的營盤”里“流水的兵”,每輪牛市中十倍股的行業分布都是不斷更迭的。仔細看美股過去100多年的歷史,從格林厄姆到費雪,到巴菲特,到林奇,再到米勒,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他們成名的年代都不一樣,成名的代表作也不一樣,這是因為時代背景不一樣。投資其實是順勢而為,順大勢方能成大器。本書第4章將詳細介紹產業演變的規律,并重點分析未來值得重視的產業領域。
決定產業趨勢的三大要素
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顯示,產出由三大要素決定:第一,生產要素的投入,包括勞動力和資本;第二,技術水平;第三,要素產出彈性系數alpha和beta。產業趨勢的分析需從這三大要素入手。
第一,逃不開的人口周期。各個行業和公司生產的產品最終要進入消費環節,這個和人口周期相關,人在不同年齡階段消費支出的重點不同。2000年之后的近20年,房地產產業鏈大爆發就是源于人口結構變化,這個時間段中國人的平均年齡處于25~40歲,即買房買車的年齡段。現在中國人的平均年齡已經接近40歲,消費需求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從以房子、車子為代表的商品消費走向服務性消費、健康性消費。同時“90后”“00后”已經成為消費的新群體,消費行為模式也在發生改變,消費借助科技出現了新業態、新模式。
第二,擋不住的技術滲透。技術進步對社會效率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改善的作用巨大,也會改變行業生態。比如,2010年以后智能手機的普及,已經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手機已經從通信工具發展成為“人體外掛器官”了,智能手機是人與外界互聯的媒介,成了一個入口。微信聊天、美團叫外賣、刷抖音、直播購物等,這些在十年前科幻片中才有的情景,現在大家都習以為常了,由此衍生出了一批快速成長的行業。
第三,少不了的產業政策。產業政策其實對應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中的要素產出彈性系數alpha和beta,二者的大小決定了勞動和資本的配比關系。國家的產業政策會影響全社會資源的分配,政策支持力度大的產業,在一定的時間段里發展的機會可能會更大。
A股產業演變的歷史
A股從1990年上交所成立算起,已歷經超過30年,回顧代表性產業的演變,大致每十年發生一次大的變化。
第一,1990~2000年消費制造時代。1992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地位確立,改革開放速度加快,中國經濟迎來快速發展,GDP同比從1990年的3.8%快速提高到10%以上。快速的經濟增長顯著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全社會月均消費額由1991年的687億元增至1997年的2275億元。由于此前中國處于短缺經濟時代,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百貨商品等消費品得到了廣泛青睞。1991~1993年牛市漲得最好的就是日用消費品公司。
經過市場經濟的初期積累,居民整體收入水平在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明顯提升,1997年人均年總收入達到3800元。收入提升直接催生了當時城鄉居民的消費升級,在“老三件”(手表、自行車、縫紉機)逐漸普及后,以“新三件”(彩電、冰箱、洗衣機)為代表的家電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成為這一時期的消費主流。以彩電為例,1990~2001年,城鄉家庭彩電保有量從59臺/百戶上升到了120臺/百戶,剛好實現翻倍。1996~2001年的牛市,家電股成為大牛股。
第二,2000~2010年工業制造時代。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WTO,意味著中國與世界開始全面接軌。由于中國人力成本低廉,入世給中國制造業帶了來全新的發展機遇,GDP同比逐漸從8%提升到10%以上。首先受益的是進出口貿易,中國對外貿易景氣度大幅提升,2002~2007年進出口金額同比始終維持在20%以上。在此背景下,誕生了2003~2004年以鋼鐵、石化、汽車、電力、銀行為代表的“五朵金花”行情。
此外,從1998年央行出臺《個人住房貸款管理辦法》提倡貸款買房開始,房地產行業逐漸步入景氣周期,2003年國務院發布18號文件《國務院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開啟了房地產市場化的進程。隨著城鎮化率提升,房地產黃金期來臨。2000~2010年我國20~39歲住房剛需人群達到階段頂峰,住房消費需求隨之集中釋放。房地產行業發展迎來新機遇,商品房銷售維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長,2000~2010年商品房銷售面積累計同比平均值為22.4%。2005年開始房地產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2005~2009年房地產行業相比上證綜指出現明顯的超額收益,在牛市期間漲幅更大,如2006和2007年房地產指數分別上漲153%和165%,同期上證綜指上漲130%和97%。
第三,2010~2020年,可以定性為先進制造時代。由美國引領的全球經濟增長動力從要素驅動切換到創新驅動,美國白宮2009年推出創新戰略1.0,2015年發布3.0。中國2015年發布《中國制造2025》,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07年蘋果發布第一代智能手機iPhone,成為移動互聯浪潮的開端。隨著蘋果、安卓的兩極格局形成,智能手機全球性地快速普及,加上3G、4G技術的不斷成熟,2010~2014年迎來了移動互聯的快速普及,我國手機網民數量自2008年的1.2億人升至2014年的5.6億人。智能手機普及帶動了整個產業走牛:2010~2012年硬件設備、2013年游戲內容、2014~2015年互聯網,A股誕生了一批科技類牛股。
未來值得重視的產業趨勢
從人口周期、技術水平、產業政策三個角度分析,產業演變的兩個趨勢值得重視。
第一,消費升級:品牌化、服務化。從人口周期看,中國人口平均年齡步入中年,人均GDP剛超過1萬美元。從國際經驗看,這是消費加速升級的階段。從技術水平看,隨著過去幾十年生產工藝的改進,中國消費品的質量不斷提升,品牌價值逐漸體現。從產業政策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循環為主體,促進國內大循環的首要任務是擴大內需,擴大內需又以擴大消費需求為重點。
展望未來,中國從消費水平和結構看,類似20世紀70~90年代的美國和日本,各種品牌聲名鵲起,比如美國的可口可樂、麥當勞、強生、百事可樂、星巴克、吉列公司,日本的松下、索尼、豐田、本田等,美國當時還出現了“漂亮50”行情。近幾年我們已經發現了各個領域中的品牌公司,比如貴州茅臺、格力電器、金龍魚、海天味業、索菲亞、李寧等。除了品牌消費外,還有服務消費,尤其是人口老齡化加速催生了醫療健康等相關需求。
第二,制造升級:信息化、智能化。從人口周期看,“90后”和“00后”逐漸成為新的消費群體,他們更偏好科技賦能的新產品,而1960年的嬰兒潮一代步入老年,巨大的醫療服務需求要靠信息化支持。從技術水平看,這一輪的科技革命以5G技術、新能源技術為主,中國在這兩個領域并不遜于發達國家。從產業政策看,“十四五”規劃提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抓手就是制造業的升級,工信部也發布了《“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
我國現在GDP規模是美國的60%,傳統制造業規模是美國的150%,早就超過了美國,但信息科技產業規模只相當于美國的30%~40%,未來增長的空間很大。隨著5G及未來6G的應用,信息化、智能化是大勢所趨。如果說2012~2015年的移動互聯浪潮改變了消費端,那么真正逐漸開啟的萬物互聯的物聯網將改變生產端,比如未來的智能汽車將類似于裝著輪子的智能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