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大不容易(盧勤教育文集)
- 盧勤
- 3117字
- 2021-10-25 17:06:51
重復是孩子學習的必要手段
有一位爸爸問我:“為什么我的孩子那么喜歡兒童電視節目‘天線寶寶’?”
我說,因為小孩喜歡重復?!疤炀€寶寶”里有許多簡單、重復的語言和畫面,很適合這個年齡孩子的特點。
嬰幼兒期的孩子尤其喜歡重復,比如剛出生的寶寶喜歡反復吮吸自己的手指,3~8個月的孩子喜歡反復和家人“藏貓貓”,1~2歲的孩子會纏著你講同一個故事,學唱同一首兒歌,做同一個游戲。做父母的有時候都已經被孩子的重復弄得不耐煩甚至很麻木了,但孩子還是不厭其煩、樂此不疲。
孩子喜歡重復是他們成長期中一個很重要的過程,正確引導好這個過程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利,當然這也在考驗父母的耐心。
已經上大三的晗晗是我的朋友凌青的兒子,他很優秀,邏輯思維和記憶力非常好。我采訪凌青后知道,這些得益于凌青在晗晗1~2歲嬰幼兒期的引導。
晗晗剛出生,凌青就讓音樂陪伴著孩子的生活,家里播放著輕緩的背景音樂,讓孩子能安心吃奶,安心睡覺。這些音樂都是她在懷孕的時候給孩子聽的胎教音樂,讓孩子出生后繼續重復聽,加深孩子的音樂感知能力,喚醒他的記憶。每每晗晗哭鬧的時候,一聽到這些音樂就會慢慢靜下來。
3個月后,凌青增加了一些歡快的兒童歌曲,讓孩子感知人聲和語言。漸漸地,晗晗對兒童歌曲產生了興趣,并且在一段時間里喜歡重復聽同一盤磁帶,會跟著音樂節奏手舞足蹈。
6個月過后,還只會發單音的晗晗,會跟著媽媽的歌曲提問接唱下面一個字了。如:媽媽唱“世上只有媽媽……”,晗晗會接“好”;媽媽唱“有媽的孩子像塊……”,晗晗會接“寶”。再過一月,媽媽唱“世上只有……”,晗晗會接唱“媽媽好”;媽媽唱“有媽的孩子……”,晗晗會接唱“像塊寶……”14個月左右,孩子自己就會完整唱這首歌了。
一盤磁帶十幾首歌,凌青只重點引導幾首,時間久了又試著給他重復同一盤磁帶中的其他歌曲,這時候的孩子記憶力已經明顯增強,很快就能重復很多首。漸漸地,晗晗兩周歲的時候已經能唱近100首簡短的兒童歌曲了。當年聽說有個兩歲的孩子因為能唱一百首歌曲就能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凌青高興地對家人說:“晗晗也能做到。”
歌曲重復有旋律感,不僅增加了孩子活潑的性格,對美的感知和記憶力的加強也有幫助。同樣,故事的重復有情節感,對拓展孩子的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同樣具有幫助。
凌青在晗晗6個月時就同步交叉給他聽故事和樂曲了,為了讓孩子初次接觸到的故事有一定的質量,她選擇了《中外經典童話》,用這些優美的名著作為孩子語言啟蒙的起點。這點很重要,因為好的故事會讓孩子受益,這樣的高起點對孩子的成長也會很有幫助的。隨著孩子一點點長大,對語言感悟能力的加強,晗晗對這些故事越聽越起勁,有時候磁帶到頭了,他就開始哭,凌青趕緊去重新放。只要有空,凌青自己也會將這些故事反復講給孩子聽。
就這樣,晗晗近18個月大的時候已經能將《哪吒鬧?!贰肚嗤芡踝印返葞讉€千字的童話進行完整的復述,不僅發音正確,連語氣都是相同的。這樣重復的模仿,不僅增強了孩子的表達能力,也增加了晗晗的表演能力。
其實,這樣的重復是由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的。孩子真正需要不斷重復的故事、歌曲等是非常有限的,只有他特別喜歡的,才會去重復。當然,這種重復對孩子的發展至關重要,從“你講他聽”這樣的享受方式,再到“你講他想”,到最后的“我講你聽”,孩子是很有成就感的。
孩子的重復不僅體現在講故事、聽歌曲,還體現在玩玩具、看動畫片、做游戲上。只要他喜歡,就可以不斷重復,這些重復對孩子的智力發展都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父母的不厭其煩和心平氣和的態度和心境,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愛和教育。
晗晗5個月的時候,特別喜歡看一本《小兔子采蘑菇》的書,因為畫面色彩非常美,每每看到都會笑。每次看這本書的時候,凌青都會極其耐心地和孩子一個頁面一個頁面去講,邊講邊用手指點當中相應的景物讓孩子辨認。時間長了,凌青每說到一個景物時,晗晗的眼睛就會自動找到相應的東西,比如媽媽說“小兔”,晗晗的眼睛就會看到兔子的畫面;媽媽說“提籃子”,晗晗的眼睛就會盯著籃子看;媽媽又說“采蘑菇”,晗晗眼睛就會轉移到蘑菇畫面上去。當晗晗會發出單音后,凌青會有意帶領孩子就這句話中的重點字詞反復說,如兔子、籃子、蘑菇等。近13個月時,一次當晗晗自己靠在沙發上翻這本小童書時,他就一字一句慢慢吐,竟然自己將“小兔提籃采蘑菇”一句話完整地說了出來,一旁的凌青聽到后抱著晗晗拼命親,說:“晗晗真棒!”晗晗為自己的“成就”也興奮地不斷重復這句話逗媽媽開心。
當然,還要說說做游戲。兩歲時的晗晗最喜歡“狼外婆”的游戲,他一邊唱著“小兔子乖乖,把門開開,快點開開,我要進來”,一邊和媽媽互換角色,反復扮演游戲中的不同角色。只要看見媽媽在休息,孩子就會說“媽媽我要做小白兔”,凌青就會故意拉長臉說“我是大灰狼”,母子倆會心一笑,進入重復的童話游戲中。漸漸地,晗晗還能發揮想象,將小白兔和大灰狼的對話進行創新,如:“把你的尾巴伸進來,我看看是不是媽媽?”
有趣的是,凌青告訴我,晗晗的外婆在晗晗一出生時就在孩子的搖籃邊唱搖籃曲:“弟弟疲倦了,眼睛小,眼睛小要睡覺……”。后來,外婆因為工作原因來她家不多,但只要來都會在孩子睡覺時唱這首搖籃曲,這種重復的歌唱一直留在晗晗的記憶里。在他15個月的時候,凌青偶爾唱這首搖籃曲的時候發現晗晗在和她一起哼唱。凌青停了下來,晗晗竟然自己一人將歌曲的后面部分唱完了。
大哥的女兒蓉蓉從美國打來電話告訴我,1996年美國兒童電視節目頻道上有一檔很火的動畫節目叫《藍色的線索》。藍是一只計算機生成的狗,節目的內容是讓孩子跟著這只藍色的狗去漫游世界,尋找喜歡的東西。每周播放五遍內容相同的一期,動畫設計得非常好看,節目收視率非常高,孩子們很喜歡。該節目當時被稱作“一個最成功、廣受好評,被視為學齡前兒童最好的電視系列節目”。該節目的創作者就是充分運用了兒童的生理心理特征,為兒童量身打造節目,從而鼓勵孩子重復去看,在同樣的內容里產生不同的感受。
孩子看第一遍時,了解了故事的內容;看第二遍時,熟悉了故事里的人物;看第三遍時,那只藍色的狗說上一句臺詞,他們可以跟著說出下一句臺詞;看第四遍時,藍色的狗在問問題時,他們能跟著大喊;看第五遍時,他們已經會獨自講這個故事了。
《紐約時報》登載的報道說:“重復,這是個兒童早期學習公認的概念??催@個節目,重復,重復,孩子有著重復的喜悅。”在美國,《藍色的線索》一直是商業電視臺收視率最高的學前節目。
科學家對神經網絡的研究結果表明,每次重復學習的時候,孩子都能夠得到新的知識,對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
人的知識是大腦神經元連接的結果。當你重復知識的時候,這種連接會加強,最終成為永久的知識。
計算機的人腦模糊系統證實了這樣的結果:知識是重復得來的。
我曾問凌青,晗晗在這樣重復地聽、說、做后有什么好的表現呢?凌青得意地告訴我,晗晗兩歲半要上幼兒園,幼兒園老師考慮到他年齡小,但又聽說這孩子很聰明,就來家里現場考察晗晗。老師給他重復讀一首古詩4遍后,晗晗順利地背誦出來,同時也順利地通過了其他測試,這使在一旁的凌青充分體會到了做媽媽的歡樂。
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當中,因為有過這樣重復式的訓練,晗晗的記憶力一直非常好。晗晗上高一的時候,家里要來一位交流學習的德國學生,為了和對方有更好的溝通,晗晗那段時間重點主攻英語口語,運用的就是重復記憶的方法,后來和那個德國孩子的交流非常流暢。多年來晗晗的文化課成績也一直不錯,前兩年順利地考上了重點大學。
由此可見,孩子的重復是在通過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增加智力。因此,請多給孩子一些耐心。在不厭其煩地滿足孩子成長要求的同時,父母也應因勢利導,引導孩子運用不同方式重復,讓孩子在“重復”中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