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知心家庭(共贏篇)(盧勤教育文集)
- 盧勤
- 2205字
- 2021-10-25 17:01:43
給爸爸媽媽——讓孩子從小學會關心
尊老愛幼,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說,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用這樣的態度對待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并用這樣的態度對待別人的孩子。
今天,我們的國家已經悄悄地進入了老齡社會,老年人生活中面臨的困難越來越多。社會上更多的人在關注孩子,卻忽視了對老年人的關注。讓孩子學會關心,不僅要讓他們學會關心同齡的有困難的小伙伴,更要讓他們學會關心身邊的老年人。
作為晚輩,應該如何關心自己的長輩呢?
我聽說,有個女孩子從小嬌生慣養,媽媽買了好吃的,總是第一個給她吃。一天,姥姥來看外孫女。媽媽又買來了好吃的,這次是先給了姥姥,這個孩子便大哭大鬧起來,甚至罵姥姥“貪心”。姥姥很傷心:自己含辛茹苦養大了女兒,又帶大了外孫女,如今卻得到這樣的結果。
過年過節,是最能考驗孩子們對老人們的愛是不是真誠、是不是深刻的時候。
一次,我應邀參加中央電視臺《相約夕陽紅》節目的錄制,討論的話題是“壓歲錢”。
在場的大部分是老年人,還有少數的年輕父母和孩子。
談起小時候得到壓歲錢的情景,許多老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一位老奶奶說:“小時候盼過年。年三十晚上,當我們睡著了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把一枚銅板(當時流通的貨幣)用紅紙包上,壓在我的枕頭下。大年初一的早上,我睜開眼睛就能摸得到。錢雖不多,卻飽含著長輩的期望。”
但是,談到今天孫子孫女要壓歲錢的情景,許多老人充滿了痛苦和焦慮。“唉,現在的壓歲錢變味了!”一位老奶奶說,“我的小孫子才4歲,大年初一來拜年,匆匆鞠了個躬,就大聲說,奶奶,拜年給錢!瞧他媽媽怎么教的!”
還有幾位老人說:“現在孩子用壓歲錢的多少來衡量老人的好壞,孫子把給錢多的叫‘好爺爺、好奶奶’,把給錢少的叫‘摳門爺爺、摳門奶奶’。”
“現在一過年,我們做老人的就十分緊張!”
一位老奶奶流著淚說:“過年前,我的孫子對我說,奶奶,過年您給壓歲錢一定要給‘四個腦袋’(第四套面值為100元的人民幣),不是‘四個腦袋’的您就別往外掏了。我有5個孫子,只好拿出了500元錢,可第二個月我就沒有生活費了,因為我的退休金只有500元!”
老年人,是對我們這個社會作出過貢獻的人,在他們有能力的時候,他們把自己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我們的國家,共和國的大廈正是他們用辛勤的勞動甚至是生命建造起來的。今天,他們年紀大了,沒有勞動的能力了,全社會就應該關心他們,有能力的人就應該照顧他們,讓他們幸福地度過晚年。
帶著我們的孩子,去關心照顧我們的老人,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這方面,我有切身的感受。
我的父母都是80多歲的老人,平日是我們兄妹輪流來照顧他們,逢年過節,我們兄妹都會帶著自己的孩子,和老人歡聚。大家搶著買東西、搶著干活。孩子們也不例外,人人都可以找到勞動的崗位。
之后,我87歲的老父親過世了。父親去世的那天,我很晚才回到家。一進家門,在中學讀書正準備考試的兒子馬上關切地問我:“姥爺呢?”
“在醫院里。”我怕影響他考試,沒有把實情告訴他。
“姥姥呢?”兒子接著問。
“在家里。”我含著淚走進自己的房間。
第二天,我去看望母親,告訴了她這件事。母親批評我說:“你應該把實情告訴他,他已經長大了!”
晚上,我對兒子說:“姥爺昨天已經‘走’了。”
“我已經知道了。”兒子的話讓我很吃驚。
“誰告訴你的?”
“今天早上6點多,我騎車到醫院去過了,姥爺的床已經空了。旁邊病床的大爺告訴我,姥爺昨天一清早就‘走’了。”兒子說完,又含著淚補充了一句,“我沒有耽誤考試。”
眼淚忍不住涌出眼眶,我失聲痛哭起來。我為自己失去了父親而傷心,也為父親有這么一個懂事的外孫而欣慰。
自從我父母相繼過世后,我發現兒子對我更加關心了。后來他上了大學,每次打電話回家,聽到我的聲音有一點兒異樣,都會關切地問:“媽,您是不是不舒服?”我的姐妹們也說,孩子們在我們一起關心、照顧老人的影響下,學會了關心他人,變得懂事了。
共同的話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