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給孩子——你有困難嗎?我來幫助你!

一個小學生曾經認真地問我:“一個人要怎么樣才能快樂?”我告訴他說:“幫助有困難的人。”“為什么呢?”他問。我說:“助人為樂嘛!”他笑了,說:“那只不過是個詞語。”我說:“不,那是真理。幫助別人的確是一種快樂。”

“助人為樂”這四個字,蘊涵著人世間最真最美的意義。“助人”為什么會快樂呢?因為可以從幫助別人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生存價值。由于你的幫助和付出,使別人的困難得到解決,把別人的不方便變成了方便,這是一種成功的體驗,你一定覺得自己“還有點用呢”!正像大文學家歌德所說的那樣:“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

受助的快樂

一個滿懷著愛心的人,能夠隨時發現別人的困難,并且能把幫助別人解決困難當作自己的責任。能夠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人,是一種幸福。

一次,我獨自赴云南省麗江地震災區采訪。那時,我骨折了的右腳剛好,又拎著一個笨重的沒有輪子的箱子乘坐飛機。不巧的是,上飛機時需要在停機坪走上一大段的路程。我走幾步,便停下來歇歇,還在擔心著剛剛好了的右腳。

“如果有人幫我一下就好了!”這個念頭剛剛從我腦子里閃過,耳邊就傳來一聲關切的問候:“您需要幫助嗎?”說話的是一位文質彬彬的年輕人,一定是走過我身邊時看到了我的困境。

我心里一陣感激,不由自主地坦白說:“我需要幫助!”

這位先生二話沒說,拎起我的箱子就朝飛機走去。來到機艙門口,他又問我:“您在哪一排?”

“23排。”我回答。

于是,箱子被放在23排的座位旁邊。而我連句感謝的話都沒有來得及對他說,這位先生已經穿行在機艙擁擠的人流中了。

在這次旅途中,“您需要幫助嗎”一直在我耳邊回蕩著,心里也有一股暖流在流淌著。我想,如果每一個有困難的人,都能聽到這樣溫暖的話語,得到及時的幫助,那么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將會變得多么和諧啊!

這件事,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想,快樂的人生不就是在幫助人和互相幫助中體會到的嗎?于是,“快樂人生三句話”里“你有困難嗎?我來幫助你”成為最重要的一個內容。

助人多快樂

“助人為樂”,說起來簡單,但要體味到“樂”卻并不容易。這種習慣要從小培養,這種心態也要從小體會。

人們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在你心靈這片土地上,從小播下“助人為樂”的種子,長大后,就會關心別人的疾苦,多為他人辦好事,體驗到人生的快樂;如果種下“自私自利”的種子,長大后只會注意自己的事,怎么能在社會上有所作為,又怎么能獲得快樂呢?

現在,社會上流行這么一句話:“有困難找民警。”可是,在北京市第一師范附屬小學六(2)中隊里,同學們常說的一句話是:“有困難找子賀。”

子賀就是六(2)中隊的中隊衛生委員周子賀。周子賀長著一個大大的腦瓜,耳朵和嘴巴也是大大的,看上去一副憨憨實實的樣子,他對人、對事、對學習也確實有那么一股實在勁兒。“我能行!”“我來干!”“我幫你!”這些話他常常掛在嘴邊。

班里總有一些愛丟三落四的同學,不是今天忘了帶這個,就是明天忘了帶那個,十分影響學習。起初,好心又細心的子賀常多帶上幾件同學們容易忘記的東西,借給他們用。為了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周子賀做了一個“子賀萬能袋”,放上同學們常用的鋼筆、鉛筆、橡皮、尺子、毛巾等,真是應有盡有,為同學們解決了不少問題呢!為了讓那些愛忘事的同學也養成好習慣,子賀在每件東西上都要寫上一些“你又忘了,刮你鼻子”“下次要記得帶上喲”等等非常有意思的忠告,慢慢地,同學們也就記住了,丟三落四的毛病也改了。

周子賀最愛干的活是午飯時為同學們分飯菜。熱騰騰的飯菜一端進教室,子賀就拿著飯勺,你一勺,他一勺地分起來。看到同學們狼吞虎咽地吃著香噴噴的飯菜,子賀心里甜滋滋的。可是,輪到子賀吃的時候,飯菜早就涼了。有一次午飯吃的是紅燒排骨,一人一塊。班里有個挺能吃的同學,幾口就把自己分得的那塊吞了下去。接著,他又眼巴巴地看著菜盆里剩下的排骨。可是,菜盆里只剩下一塊排骨了,那是屬于子賀的。“給,這兒還有一塊!”子賀看到這個同學還想吃,就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那塊排骨也讓了出去。雖然子賀沒有吃到香噴噴的排骨,只能一個勁兒地咽口水,但他心里卻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高興。

周子賀同學把幫助別人解決困難當成自己的快樂,所以他就比別人更快樂。同學們喜歡周子賀,選他當上了北京市崇文區的“十佳少先隊員”。

周子賀的故事讓我們明白這樣的道理:你把最好的給了別人,就會從別人那里獲得最好的回報。你幫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會越多;你越小氣,就越一無所有。

手拉手交朋友

在“手拉手”互助活動中,許多同學已經嘗到了助人的快樂。一句“你有困難嗎?我來幫助你”使許多同學變得愛幫助人,從此有了新的朋友,而且生活得更加愉快和充實。

河北省唐山市韓城鎮的陳欣同學說:

我這個人最討厭別人要我幫助,有人要我幫助,我要么把他趕走,要么不理他。前幾天,老師留的數學作業有點兒難,一個同學來問我,我忙閉上眼睛,不說話。他又問了一聲,我聽了,瞇著眼,有氣無力地說:“走走走,我還不會呢。”那位同學不高興地走了。

開始,我認為這樣做很“聰明”。但前些天看了《中國少年報》,我才覺得自己是一個“大傻瓜”。因為我這樣做,沒人會和我交朋友,等我請求別人幫助時也沒人會理我。于是,我改變了心態,樂于助人了,我的朋友多起來。從中,我感受到了幫助別人的快樂。

13歲的鄧麗莉,是江蘇省武進市湖塘橋實驗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由于家境比較富裕,麗莉從沒體會過生活的艱辛和困苦。因此,1995年暑假的經歷成了鄧麗莉難忘的記憶。

那年,鄧麗莉參加學校的“手拉手考察團”,到了安徽大別山區金寨縣希望小學。當她到“手拉手”朋友詹洋家做客時,她震驚了:詹洋家的房子是用泥土和茅草建造的,屋里黑洞洞的,除了破舊的桌子和床外,再沒有一件像樣的東西了;同歲的詹洋長得又瘦又小,個頭比自己矮了一大截。

詹洋的家里很窮。為了掙學費,詹洋要常常去磚窯幫忙挑磚坯。從山腳下把磚坯挑到半山腰的磚窯,一趟挑6塊,一塊2分錢,每天挑10趟,可以掙1元2角錢。詹洋那瘦小的身體,是怎么完成這么艱苦的勞動的啊!

看到這些,麗莉的心里沉甸甸的。她掏出50元錢放在詹洋媽媽的手里,真誠地說:“阿姨,以后我會幫助詹洋的。”

回來以后,麗莉像變了一個人。她不再吵著要媽媽買新衣服了,也不再挑食和吃零食了。整整一個暑假,她沒有吃一根冰棍,用省下來的300元錢,買了文具、衣服,寄給了詹洋。她還經常給詹洋寫信,鼓勵詹洋用功學習;詹洋的每一封回信,麗莉都認真地讀上幾遍,還要指出錯別字。在麗莉的幫助下,本來學習成績不太好的詹洋,成績提高了很多,還被選為中隊委員。

1996年6月1日,是鄧麗莉終身難忘的一天。她作為全國“手拉手好少年”代表,和好朋友詹洋一起到北京參加了全國“手拉手”互助活動匯報團。在中南海里,他們受到了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胡錦濤伯伯的親切接見。胡伯伯還在鄧麗莉的本子上寫下了“開展手拉手,學做接班人”幾個字。

鄧麗莉說:“‘手拉手’活動,使我結識了許多朋友,讓我從小窗口看到了大世界,學到了課堂上、書本里學不到的東西。”

“你有困難嗎?我來幫助你”雖然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表現出對別人的一份關心、一份愛心,表現出現代人高尚的情操。

如果你能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我想你的朋友一定會很多很多。

試試看,好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偏关县| 高唐县| 长岭县| 铜川市| 富顺县| 蒙自县| 开江县| 娄底市| 托克逊县| 周口市| 叙永县| 古丈县| 沙雅县| 昔阳县| 石嘴山市| 彰化市| 遵义县| 县级市| 色达县| 甘洛县| 吕梁市| 沾化县| 新巴尔虎右旗| 孝感市| 富顺县| 白城市| 浮梁县| 红桥区| 金沙县| 洛南县| 兰溪市| 琼结县| 古交市| 岢岚县| 保康县| 东乌珠穆沁旗| 麻江县| 泾川县| 和平县| 榆林市| 庆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