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說不盡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 世界名著名譯文庫:陀思妥耶夫斯基集(全9冊)
-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 26523字
- 2021-10-25 16:57:21
臧仲倫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一位享有世界聲譽的偉大作家。他的長篇小說《白癡》是他最優(yōu)秀的作品之一。本書情節(jié)緊張、曲折,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特別是其中的心理描寫,剖析了人的全部復(fù)雜性,提出了許多哲學(xué)、社會學(xué)、美學(xué)和倫理學(xué)問題,具有極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誠如高爾基所說:“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兩個最偉大的天才,他們以自己的天才的力量震撼了全世界,使整個歐洲驚愕地注視著俄羅斯,他們兩人都足以與莎士比亞、但丁、塞萬提斯、盧梭和歌德這些偉大人物并列?!盵436]
與其他作家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超越時空的作家。他的作品既面向當(dāng)時的俄國現(xiàn)實,又面向西歐,面向全人類,既面向現(xiàn)在,又面向未來,面向永恒。他既是一位偉大的文學(xué)家、藝術(shù)家,又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xué)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以及其中包含的哲理,是多義的,不是單義的,是多層次的,不是單層次的,是超越時空的和多維的。正如世界有多復(fù)雜,人有多復(fù)雜,他的作品也就有多復(fù)雜一樣,他的作品至今還有許多解不開或沒有完全解開的謎。人心是個大秘密,他的作品也是個大秘密,是個無法窮盡其奧秘的浩渺無垠的宇宙。
《白癡》像作者的幾乎所有的小說一樣,有三個同心圓。圓心是人,圓周一個大似一個,直至無限?;蛘哒f它有三個層次,一層深似一層,以至無極。第一個同心圓或第一層是具體的情節(jié)、事件、人;第二個同心圓是時代和社會;第三個同心圓是對人的剖析和對人的哲理思考,是人的哲學(xué)。
一
《白癡》的第一個同心圓是小說中具體的人與事。
說得“俗”一點,《白癡》寫了幾組三角戀愛或五角戀愛:
一、阿格拉婭和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愛梅什金公爵(即小說中的“白癡”);二、梅什金、羅戈任愛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三、梅什金、加尼亞、伊波利特以及葉夫根尼·帕夫洛維奇愛阿格拉婭。由此引起一連串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沖突、斗爭,乃至兇殺。就故事來說,已經(jīng)夠緊張,夠刺激,夠引人入勝的了。
如果說得“雅”一點,小說講的是一個忠厚、善良的年輕人,身無分文,煢煢孑立,從國外歸來,由于命運的安排,突然落在一群不怎么忠厚,不怎么善良的人們的包圍中,被卷進生活的旋渦,看到了俄國光怪陸離的眾生相。他想以自己為榜樣,以自己的忠厚、善良、逆來順受和寬恕一切來影響乃至改變這個世界,使大家相親相愛。但是當(dāng)時的人際關(guān)系是如此復(fù)雜,他因經(jīng)受不住接二連三的刺激,瘋了,變成了真正的白癡。
如果說得“深”一點,按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說法,小說寫了兩種類型的俄羅斯人——真正的俄羅斯人和歐洲化的俄羅斯人。
俄羅斯人的性格特征是豪放,歐洲人的性格特征是褊狹。俄羅斯人重感情,輕理智,愛走極端。歐洲人重理智,輕感情,不愛走極端。對歐洲人的一言一行,可以用理智去理解;對俄羅斯人則不行,除了理智以外,還必須用自己的心。
《白癡》中真正的俄羅斯人是梅什金和羅戈任,阿格拉婭和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他們都有俄羅斯人固有的豪放、重感情、輕理智的特點,干什么都豁出命去干,不計后果。
可是梅什金和羅戈任又彼此不同。同是俄羅斯人,但是一個重感情,用自己的心來理解一切人和事,具有一種純潔、善良的心靈美,他嚴以責(zé)己,寬以待人,希望以自己為榜樣來影響和改變周圍的人。另一個卻把俄羅斯人的豪放集中表現(xiàn)為對女人的不可遏制的情欲。為了女人,他可以去殺人。如果得不到這女人,他情愿跳河自殺,或者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這女人捅死。
阿格拉婭和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一樣,兩人都十分美麗,非常聰明,蔑視世俗的成見和周圍的環(huán)境,十分高傲,要愛就豁出命去愛,甘愿為所愛的人犧牲一切,受苦,乃至受難。但是她們又彼此不同。阿格拉婭是葉潘欽將軍的掌上明珠,從小嬌生慣養(yǎng),十分任性,但是她不為世俗成見所囿,越是不許她看的書她越要看,越是不許她做的事她越要做,耽于浪漫主義幻想。正如瓦里婭所說,她“可以拒絕一門最好的門當(dāng)戶對的親事,卻會心甘情愿地跑到閣樓上去找一名窮大學(xué)生,跟他一起挨餓——這就是她的理想!”當(dāng)眾人認為梅什金公爵不過是一名不諳世事的“白癡”和“傻瓜”時,她卻力排眾議,當(dāng)著眾人的面對他說:“這里所有的人,所有的人都抵不上您一個小指頭,都趕不上您聰明,趕不上您心好!您比所有的人都誠實,都高尚,都好,都善良,都聰明!”后來,由于梅什金公爵不忍心拋棄不幸和絕望的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損害,才毅然與公爵決裂,嫁給一位流亡國外的波蘭愛國志士。
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的身世和經(jīng)歷,與阿格拉婭完全不同。她是一名孤女,父母雙亡,從小被一個名叫托茨基的大地主收養(yǎng)。她長大后,又被這個人面獸心的地主收為外室。后來,托茨基把她玩膩了,想甩掉她,另娶一位名門閨秀為妻。但是,這時的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已經(jīng)不是過去那個年幼無知的小納斯佳了。她看透了托茨基的偽善和荒淫無恥,決定在她生日那天當(dāng)眾剝下他的畫皮,揭穿他。她毅然放棄了托茨基給她作為補償?shù)钠呷f五千盧布,并宣布從第二天起搬出她所住的豪華公寓,從此靠自己的勞動為生,看誰還肯娶她這樣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娘們”為妻??墒牵?dāng)時也在座的梅什金公爵,卻出于對這個不幸女人的同情和憐憫,當(dāng)眾表示,她的過去種種并不是她的過錯,她本人是無罪的、清白的,他可以娶她。這使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吃了一驚,十分感動。她說她在梅什金身上“第一次看到了一個真正的人!”可是她又覺得自己是個失足的女人,嫁給公爵會玷污他的名聲,葬送他的前程,她不配得到他的愛。在此以前,俄國某富商之子羅戈任,曾出十萬盧布高價,要把她買下來。她答應(yīng)把自己賣給羅戈任,不過不是為了錢(錢,她可以不要!),而是覺得自己不配有更好的命運。但是以后,她又幾次在快要舉行婚禮的時候逃跑,因為她知道嫁給羅戈任只能是毀滅。她希望的僅僅是公爵幸福,希望他能夠同阿格拉婭結(jié)婚,并想盡辦法玉成他倆的婚事。但是,最后,她面對自己的情敵阿格拉婭的挑戰(zhàn),又覺得自己犧牲太大了,她怎么能把自己心愛的人拱手讓給另一個女人呢?她要公爵在她們兩人之間作出選擇。但是公爵在她們兩人中間看到的只是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那張絕望的、瘋狂的臉……一看到這張臉,他就覺得‘萬箭鉆心’”。他向阿格拉婭脫口說道:“這難道可能嗎!要知道,她……這么不幸!”阿格拉婭聽到這話后,一氣之下,沖出了房間。她對公爵的愛是不能同別人分享的,“她甚至受不了他片刻的動搖”。公爵想去追阿格拉婭,但是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一把抱住了公爵,暈倒在他的懷里,她再也不能失去她從少女時代起就幻想得到的這種真正的人的真正的愛情了。公爵知道一個俄羅斯女人愛一個男人是不顧一切的,他怕她發(fā)瘋,怕她自殺,遂答應(yīng)跟她結(jié)婚,以安慰她那顆破碎的心。可是在他們倆正準(zhǔn)備結(jié)婚的時候,她看到公爵成日價心事重重,悶悶不樂。她知道,公爵的真愛是阿格拉婭,愛她只是出于憐憫。她又陷入痛苦之中:一、公爵并不真愛她,只是可憐她,跟公爵結(jié)婚,是犧牲了公爵的幸福,是奪人之愛;二、違背了她從前理智的抉擇,害了公爵,葬送了公爵的前程。結(jié)婚那天,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已經(jīng)梳妝完畢,戴上了婚紗,正準(zhǔn)備上馬車到教堂去舉行婚禮?!@時,猛抬頭,她看見了人群中的羅戈任,她一聲驚呼,抓住羅戈任,要羅戈任“救救”她,帶她逃跑。她不能昧心地同公爵結(jié)婚。最后,終于香消玉殞,慘死在羅戈任的刀下。而死,正是她所希望的。
歐洲化的俄羅斯人或西歐化的俄羅斯人,用我們通常的說法,就是資產(chǎn)階級化的俄羅斯人。這種人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利欲熏心,貪得無厭,滿腦子都是錢,什么傷天害理的事都做得出來。第二類是思想上的資產(chǎn)者,沾染上了從西歐傳到俄國來的資產(chǎn)階級自由主義、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無神論和“社會主義”。這類人雖然地位不高,錢也不多,但卻無所不用其極,一心想的就是“錢”、“權(quán)”二字。為了達到目的,不惜無事生非,造謠誹謗,敲詐勒索,乃至殺人越貨。
屬于第一類的有大地主、大資本家、大房產(chǎn)主托茨基和葉潘欽將軍,放高利貸的普季岑,唯利是圖、諂上驕下的加尼亞,詭計多端、出賣良心、拍馬逢迎、什么虧心事都做得出來的列別杰夫等人。
但是,他們又彼此不同。
普季岑雖然以放高利貸為生,但他并無野心,并不想成為富甲天下的羅思柴爾德。他只想將本求利,心并不太狠,為人也不太壞,對妻子,對內(nèi)兄,對岳父母都不錯,并不搞歪門邪道。按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說法,這是歐洲人中的“德國道路”——光明正大地賺錢。
加尼亞表面看上去利欲熏心,不擇手段,做夢都想出人頭地。“只要有利可圖,要卑鄙就干脆卑鄙到底?!笨墒钦娴绞虑椤绊氁沓鋈ィb而走險的時候”,他又“瞻前顧后,不敢造次”,“變成了正人君子,不愿去干過于卑鄙下流的事(話又說回來,至于小的、不起眼的卑鄙下流的事,他是永遠準(zhǔn)備去做的)”。請看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把羅戈任給她的十萬盧布扔進壁爐,讓他赤手空拳地把這錢從火里取出來,取出來錢就歸他。但是,他卻經(jīng)受住了這場考驗,沒有不顧廉恥地去拿這筆足以改變他一生命運的巨款,雖然他思想斗爭很激烈,但是他終于扭頭不顧,向門口走去,盡管他受不了這個精神上的苦刑,走了兩步,一個趔趄,暈倒在地,不省人事。這說明:他雖然壞,但還沒有壞到極點。他想成為歐洲化的俄羅斯人,但是走到由此及彼的交界處又打住了。他心貪,但是羞恥心尚未完全泯滅;他心狠,但是還沒到昧盡天良,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
列別杰夫這人比較復(fù)雜。這是個聰明的無恥之徒。只要能撈到好處,什么虧心事都能做得出來。他甘愿在有錢人面前當(dāng)小丑,當(dāng)“篾片”。他衣著寒酸,在人前裝窮,可是私下里卻放高利貸。此外,他還有一處帶花園的房產(chǎn),布置得十分雅致。他在帕夫洛夫斯克還租了幢別墅,可是自己卻住廂房,把正房轉(zhuǎn)租出去,做二房東。他可以為區(qū)區(qū)五十盧布(甚至五盧布)在法庭上替一名放高利貸的猶太人辯護。他可以給凱勒爾寫的謗文提供素材,誹謗公爵。他可以玩弄陰謀詭計,企圖把公爵宣布為瘋子,把他看管起來。但是他這人又非常聰明,擅長哲理思考,能對當(dāng)時流行的自由主義、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痛下針砭。他博學(xué)多才,家里有很豐富的藏書,甚至藏有珍本《普希金文集》。而且他非常愛自己的孩子,是個慈父。他做了壞事,能夠自責(zé),勇于悔過,但接著又做壞事,又悔過。這是一個復(fù)雜的謎一樣的人物。正如他向公爵所作的自我剖析:“好吧,就對您,就對您一個人說句實話吧,因為您把人看透了:言與行,謊言與真話——我都兼而有之,而且都是真誠的。真話與表里如一,表現(xiàn)在我的真誠懺悔中,信不信由您,但是我可以發(fā)誓,空話與謊言則存在于我像地獄般的(而且是我永遠固有的)思想中,怎么想方設(shè)法把一個人捉住,怎么想方設(shè)法用悔恨的眼淚騙人!真的,就是這樣!對別人我是不肯說這話的——無非惹人恥笑,或者招人唾罵罷了;但是公爵,您把我當(dāng)人,您會對我的言行作出公正的判斷的?!闭绻羲f,“他這人是個大雜燴”。哲人、小丑、壞蛋,兼而有之。
第二類人,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說法,是在思想上受到歐洲毒化的俄羅斯人。例如書中提到的那幫年輕人:多克托連科、布爾多夫斯基、凱勒爾和伊波利特。而伊波利特則是他們的理論家。他們受了西歐自由主義和虛無主義的影響。但是,他們并不在報刊上發(fā)表文章,并不著書立說,他們是行動上的虛無主義者。虛無主義,就是對公認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道德規(guī)范、人類理想和生活準(zhǔn)則持否定態(tài)度。列別杰夫曾這樣形容這幫年輕人:“他們倒不完全是虛無派,他們是另一種人,別具特色,我外甥說,他們比虛無派還虛無派。……虛無派畢竟有時候還是些學(xué)有專長的人,甚至是學(xué)者,可是這些人卻差遠了。因為他們首先是些辦實事、謀實利的人。其實,這是虛無主義產(chǎn)生的某種后果,但不是衣缽真?zhèn)鳎堑缆犕菊f,間接聽來的,而且他們也不在雜志上寫文章,公開亮相,而是直接付諸行動;他們……他們直截了當(dāng)?shù)卣J為他們有權(quán),如果他們非常想得到什么東西的話,就有權(quán)不擇手段,什么也阻擋不住他們,哪怕因此而需要殺死八個人也在所不惜……”當(dāng)時,俄國出現(xiàn)的一連串兇殺案,包括《罪與罰》中描寫的兇殺案,就是這種思想指導(dǎo)下的產(chǎn)物。經(jīng)其他人默許,由凱勒爾執(zhí)筆撰寫的以敲詐公爵為目的的那篇誹謗性文章《貧民與貴胄……》,以及他們四人夜闖民宅,氣勢洶洶地向公爵興師問罪這一事實,就是當(dāng)時俄國受虛無主義思想影響的年輕人的慣常表現(xiàn)。譬如,布爾多夫斯基口口聲聲地說他“有權(quán)”;伊波利特也尖聲大叫:“……他有權(quán)這樣做:因為將自己的看法公之于眾是每個人的合法權(quán)利,因此也是布爾多夫斯基的合法權(quán)利?!敝劣谶@篇文章是不是誹謗,那是另一回事。只要他們這樣做對社會有益(?),即使說點假話,做點壞事,也沒什么大不了,因為他們有不擇手段這樣做的權(quán)利。正如凱勒爾坦白陳述的:“至于說有某些不盡屬實之處,即所謂夸張,那您也得承認,動機是最重要的,最要緊的是目的和用意。”他們的口號是“否定”,理由是“我窮”,手段是“為所欲為”。利扎韋塔·普羅科菲耶芙娜曾指著布爾多夫斯基說:“我敢打賭,他肯定會殺人!你的錢,就是那一萬盧布,他興許不會拿。他不拿,可能因為于心有愧,可是夜里,他卻會進屋殺人,把錢從錢匣子里拿走。問心無愧地拿走!他這樣做并不是雞鳴狗盜,殺人越貨!這叫‘因高尚的絕望鋌而走險’,這叫‘否定’,或者鬼知道叫什么……呸!一切都顛倒了,大家都腳朝上走路了?!?
二
《白癡》的第二個同心圓,是當(dāng)時的時代和社會。
《白癡》寫于一八六七至一八六八年。當(dāng)時,俄國正處在一八六一年“農(nóng)奴制改革”以后,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既有越來越多的官僚資本,也有棄農(nóng)經(jīng)商的地主兼資本家,還有一些新發(fā)跡的屬于中產(chǎn)階級的高利貸者和商人。與此同時,外國資本也大量涌入,逐漸掌握了俄國的經(jīng)濟命脈。
《白癡》從不同側(cè)面反映了一八六一年改革后的俄國社會。這里有達官顯貴,政界巨頭,有地主兼資本家托茨基,有擁有大量房地產(chǎn)、工廠和公司股東的葉潘欽將軍,有各種各樣的鉆營家、投機商和高利貸者,有地位顯赫、勢力很大的貴婦人,有搔首弄姿、附庸風(fēng)雅、以文藝保護人自居的官太太,有拍馬逢迎的小丑,有投機鉆營、賣身投靠的詩人……總之,不一而足。這是一個由封建軍事帝國向資本主義轉(zhuǎn)變的國家。這是一個巧取豪奪而又紙醉金迷、荒淫無恥的社會。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就是在這樣一個豺狼當(dāng)?shù)赖氖澜缰虚L大的。造成她的悲慘遭遇的就是這個罪惡的社會。但是,她只是千千萬萬被欺凌與被侮辱的俄國婦女中的一個。如果說,作者曾把他服了四年苦役的暗無天日的鄂木斯克囚堡比作“死屋”的話,那么對于廣大俄國人民來說,當(dāng)時的俄國只不過是一座擴大了的“死屋”或者人間地獄罷了。
這是一個資本主義豺狼當(dāng)?shù)溃褍此僚暗臅r代。列別杰夫曾使用象征的手法解釋《新約·啟示錄》中有關(guān)世界末日的預(yù)言。他說世界末日來臨之前,會有一顆苦澀星像燃燒著的火把從天上掉下來,掉在“生命的源泉”——三分之一的河流和一切水源之上,于是許多人喝這水就死了,而這顆“苦澀星”,按照他的解釋,就是那該詛咒的“遍布歐洲的鐵路網(wǎng)”。表面看來,他似乎在反對資本主義文明,反對科學(xué)和技術(shù)進步。其實不然,他反對的僅是資本主義帶來的金錢萬能和道德淪喪。正如他所說:“僅僅是鐵路,還不至于攪渾生命的源泉,而是把這一切加在一起,整個說來是該詛咒的”,“我現(xiàn)在要向你們大家,向所有的無神論者挑戰(zhàn):你們準(zhǔn)備用什么來拯救世界,你們究竟給世界找到了一條怎樣正當(dāng)?shù)穆??——我倒要請問你們這些搞科學(xué)、搞工業(yè)、搞各種聯(lián)合會、領(lǐng)取工資等等的人,用什么?”他認為,資本主義“除了滿足個人的私利和物質(zhì)需要以外,不承認任何道德基礎(chǔ)”。他認為,凡是道德基礎(chǔ)搖搖欲墜的自稱是“人類朋友”的人,不管他如何花言巧語,無非是名“食人生番”罷了。
這社會建立在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基礎(chǔ)上。有人發(fā)財,就有人受窮;有人驕奢淫逸,紙醉金迷,就有人生活無著,凍餒而死;有人志得意滿,八面威風(fēng),就有人被欺壓、被蹂躪、被唾棄。錢,統(tǒng)治著這整個社會。有錢就有一切。錢成了衡量一切的準(zhǔn)繩。錢能通神。“錢是壓成金幣的自由”(《死屋手記》);有錢就有權(quán)(《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有錢就有地位(《地下室手記》);有錢就有才干,就能使人“叱咤風(fēng)云”,“鶴立雞群”(《白癡》);“經(jīng)濟原則高于一切”(《賭徒》),所謂“高于一切”,就是高于人,高于人應(yīng)有的道德準(zhǔn)則;“錢能消滅一切不平等”(《少年》)。錢成了一切人追求的目標(biāo),他們挖空心思,不擇手段地賺錢。這就是當(dāng)時俄國的社會風(fēng)尚。這陣風(fēng)起于西歐,俄國不過步其后塵而已。
俄國和歐洲,俄國道路和歐洲道路,是貫穿陀思妥耶夫斯基創(chuàng)作的一根主軸[437]。如果說,陀思妥耶夫斯基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同心圓,主要是剖析俄國人和歐洲化的俄國人,那么他的第二個同心圓,則主要探討社會發(fā)展的俄國道路和歐洲道路。《冬天記的夏天印象》談的是社會發(fā)展的歐洲道路?!蹲锱c罰》談的是社會發(fā)展的歐洲道路和俄國道路;歐洲道路使拉斯科利尼科夫鋌而走險,走上犯罪的路;俄國道路則使拉斯科利尼科夫走向新生?!栋装V》標(biāo)舉的是社會發(fā)展的俄國道路?!度耗А氛故镜氖巧鐣l(fā)展的歐洲道路,正是歐洲道路使彼得·韋爾霍文斯基變成一個無政府主義的野心家、陰謀家。《卡拉馬佐夫兄弟》講的是這兩條路的斗爭,歐洲道路使伊凡和斯麥爾佳科夫走上弒父的道路,俄國道路則使德米特里獲得了新生。
什么是俄國道路?什么是歐洲道路?一言以蔽之,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來:俄國道路就是愛;歐洲道路就是權(quán)力和金錢。歐洲道路靠的是強權(quán)與暴力;俄國道路靠的是忍讓、寬恕與和平。歐洲道路要求從別人做起,讓他做這做那,如若不聽,就排頭砍去,即使“砍掉一億顆腦袋”(《群魔》)也在所不惜;俄國道路提倡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按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觀點,所謂歐洲道路或者歐洲主義,由四位一體的思想組成,即資產(chǎn)階級思想、天主教思想、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至于虛無主義、無神論和無政府主義,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語匯中,與社會主義是同義語,即社會主義就是虛無主義、無神論和無政府主義。換一種說法,歐洲道路就是主張暴力革命,俄國道路就是主張和平過渡,主張改良。
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唯利是圖?!栋装V》里形形色色的地主、資本家、高利貸者,就具有這種典型的資產(chǎn)階級思想。正如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所說:“他們這幫人現(xiàn)在滿腦子都是錢,而且貪得無厭,見錢眼開,什么傻事都做得出來。自己還乳臭未干,就挖空心思,想去放高利貸。”列別杰夫也利用《啟示錄》中的話來說明當(dāng)時的時代特點:“我們正處在第三匹黑馬的時代,即騎馬人手里拿著天平的時代,因為現(xiàn)今這世道,一切都建筑在天平和契約上,人人尋找的都是自己的權(quán)利:‘一錢銀子買一升麥子,一錢銀子買三升大麥’……”《啟示錄》講到羊羔打開第一印的時候,出現(xiàn)了一匹白馬,馬上的人手持弓箭,成為得勝的征服者。這大體相當(dāng)于我們說的奴隸社會。開第二印的時候,出現(xiàn)了一匹紅馬,騎馬者大權(quán)在握,大肆殺伐,世人互相殘殺,沒有了和平。這大體相當(dāng)于我們說的封建主義、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時代。到出現(xiàn)第三匹黑馬的時候,就是赤裸裸的資本主義時代了。這是一種象征的手法。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充滿各種各樣的象征,這也是他的創(chuàng)作特色之一。
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第二個特點就是虛偽。試看,托茨基和葉潘欽將軍就是兩個典型的偽君子。托茨基表面上大發(fā)善心,收養(yǎng)了一個父母雙亡的孤女,但又把她扔給管家,不聞不問。后來,發(fā)現(xiàn)這個女孩是個美人胚子,又動了邪心,讓她受各種教育。他讓她受教育,并不是為了她本人,而是為了把她培養(yǎng)得適合他的口味。小女孩長大了,果然出落得花容月貌,他就利用她的幼稚奸污了她,把她收為自己的外室。但是玩了四五年后,玩膩了,又想把她甩了,另娶一位門當(dāng)戶對的貴族小姐為妻。當(dāng)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奮起反抗,趕到彼得堡,對他極盡諷刺、挖苦、嘲笑之能事后,他又怕她鬧事,讓他當(dāng)眾出丑,于是他便用豪華的生活收買她。與此同時,又暗中替她物色“佳婿”,寧可倒貼幾個錢,把她嫁出去,以絕后患。
葉潘欽將軍也是個風(fēng)流色鬼,但此公生性懼內(nèi),表面上道貌岸然,極力慫恿加尼亞娶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玉成這段“美滿姻緣”,骨子里卻心懷鬼胎,想利用加尼亞是他的心腹秘書,分嘗禁臠,偷香竊玉。
最明顯的是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生日晚會上玩的那個小游戲:有人建議大家都講一件他畢生所做的最卑鄙最無恥的事。除了費德先科外,葉潘欽將軍和托茨基實際上在自吹自擂,講的不是壞事,而是好事、善事、生平最得意的事。
這場游戲的畫龍點睛之筆,是加尼亞和費德先科的一段對話。加尼亞說:
“誰會不撒謊呢?任何人都會撒謊的,一定會撒謊。”
“即使有人撒謊,聽他撒謊也蠻有意思嘛。”
資產(chǎn)階級道德就是十足的虛偽,正是從這種虛偽中,讓人看清了他們的真面目。
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第三個特點就是崇洋媚外,鄙視自己的祖國。誠如葉夫根尼·帕夫洛維奇談到自由主義時所說:“俄國的自由派其實并不是俄國的自由派,而是非俄國的自由派?!保ㄖ靥柺窃瓉砭陀械模白杂膳删尤话l(fā)展到否定俄國本身,也就是敵視和鞭撻自己的母親。俄國每發(fā)生一件不幸和挫折,都會使他歡天喜地,幾乎是興高采烈。他仇恨民間的風(fēng)俗習(xí)慣,仇恨俄國的歷史,仇恨一切?!睋?jù)專家考證,葉夫根尼·帕夫洛維奇的話,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的看法,這突出表現(xiàn)在一八六七年八月二十八日作者寫給邁科夫的信中,他在信中抨擊屠格涅夫及其小說《煙》:“最主要的是他的小說《煙》使我憤慨。他自己對我說,這本書的主要思想、基本觀點就是一句話:‘如果俄國垮臺,那么人類既不會有任何損失,也不會因此而感到激動?!麑ξ衣暦Q,這是他對俄國的基本信念。”[438]接著,作者又攻擊“屠格涅夫、赫爾岑、烏京、車爾尼雪夫斯基之流”(原文如此),說“他們把俄國和俄國人罵得狗血噴頭,不堪入耳……把辱罵俄國作為自己首要的快慰與滿足。區(qū)別只是在于: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追隨者直截了當(dāng)?shù)亓R俄國,并公開希望它垮臺(最好是垮臺?。?。而別林斯基的這些后代還要補充說明他們是愛俄國的。……我發(fā)現(xiàn),他們,如屠格涅夫……,喪失了對俄國的任何敏感性,達到了如此粗暴的程度,連這樣一些起碼的、甚至俄國的虛無主義者都不否定的事實都不理解,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加以丑化。屠格涅夫還說,在德國人面前我們應(yīng)該甘拜下風(fēng);存在著一條對于一切人來說是共同的,而且也是不可避免的道路——這就是文明;強調(diào)俄國精神和獨特性的任何企圖都是卑鄙和愚蠢行為?!盵439]
陀思妥耶夫斯基寫這封信的時候,也正是他醞釀和構(gòu)思長篇小說《白癡》的時候。我們且不說作者對屠格涅夫、車爾尼雪夫斯基、別林斯基的攻擊是否公允(這應(yīng)是第一個同心圓研究的問題[440]),我們現(xiàn)在分析的是第二個同心圓:作為一種崇洋媚外,否定祖國,但愿祖國早點垮臺(當(dāng)然,這個祖國是沙皇俄國?。穸ǘ韲鴳?yīng)當(dāng)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應(yīng)當(dāng)走自己的發(fā)展道路這樣一種自由主義思潮,該不該受到抨擊?當(dāng)時,屠格涅夫已定居德國的巴登-巴登,居然對陀思妥耶夫斯基說什么“我認為自己是德國人,而不是俄國人,并為此感到驕傲!”[441]作為熱愛祖國、具有強烈民族情緒即所謂斯拉夫派[442]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聽到這話后,怎能不感到憤慨呢!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來,由資產(chǎn)階級思想,必然在宗教上產(chǎn)生天主教思想。他認為,天主教思想就是披上袈裟的資產(chǎn)階級思想。因為天主教徒歪曲了基督教精神,忘掉了上帝,忘掉了人,背叛了基督。他認為天主教是有錢人的宗教。他們的行動是虛偽的。他們看風(fēng)使舵,隨時俯仰,追求的只是人世的權(quán)力和金錢。
書中,梅什金公爵就說過,天主教是“否定基督的宗教”,“羅馬天主教甚至比無神論還壞……無神論只是宣傳沒有神,可是天主教卻走得更遠:它宣傳一種被他們歪曲了的基督,被他們誣蔑和侮辱的基督,宣傳一種正相對立的基督!它宣傳的是敵基督……羅馬天主教甚至不是宗教,簡直就是西羅馬帝國的繼續(xù)……羅馬教皇攫得了土地,登上了人世的皇位,拿起了寶劍……在寶劍之外又加上了謊言、奸詐、欺騙、狂熱、迷信、為非作歹,玩弄老百姓最神圣、最真實、最淳樸的火熱的感情,為了錢,為了低下的人世權(quán)力,他們把一切,把一切都出賣了。難道這不是敵基督的學(xué)說嗎?”
現(xiàn)在,我們常常聽人說,東正教是保守的宗教,而天主教則是不斷革新的宗教,因為它能順應(yīng)世界潮流,不斷變化。這不正說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看法不無道理嗎?基督教的本質(zhì)是愛人和博愛。天主教則是用火與劍追求權(quán)勢和金錢。正教,用正教徒的話來說,就是正統(tǒng)的宗教,奉行基督教原始教義的宗教。在東正教的基督圣像上,我們常??匆娨d基督右手伸出三指,意為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左手拿著一本打開的書,書上寫著:“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你們要彼此相愛?!蔽覀冋脧耐铀纪滓蛩够鶎μ熘鹘痰目捶ㄉ希吹綎|正教和天主教的根本分歧。
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自由主義是天主教思想轉(zhuǎn)而演變成“社會主義”的中介。自由主義的本質(zhì),按照他的看法,就是否定現(xiàn)存社會秩序,反對沙皇俄國,甚至反對俄國本身。他認為,自由主義是外國的應(yīng)聲蟲,他們站在外國和本國的強者一邊,拾人牙慧,崇尚清談。他們愛人民,但是僅僅在理論上。其實,他們愛的不是人民,而是他們對于人民的觀念。他們不了解人民,人民不了解他們。就反對現(xiàn)存社會秩序來說,他們與社會主義者相同。但是,在他看來,自由主義是沒有行動的社會主義,是幻想中的社會主義,是崇尚清談的社會主義。須知,陀思妥耶夫斯基說的社會主義,并不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科學(xué)社會主義,而是傅立葉的空想社會主義加上無政府主義、虛無主義和無神論。對于社會主義理想,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直堅信不疑的。他反對的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的手段和道路,這也正是科學(xué)社會主義與空想社會主義的主要分歧。
陀思妥耶夫斯基于一八四九年五月在受審時所寫的供詞中曾說:“傅立葉主義是一種和平的體系,這種體系以其優(yōu)美而令人入迷,以其對人類的博愛而令人神往;傅立葉是在博愛精神的感召下制定自己的體系的,他的體系以其嚴謹完備而令人嘆服。這種體系不是以憤激的攻訐去吸引人,而是以其對人類的博愛去鼓舞人。這個體系中沒有恨。傅立葉主義不主張政治改革,它主張的是經(jīng)濟改革。它既不想推翻政府,也不想侵害私有財產(chǎn)……”[443]由此可見,在社會改革問題上,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個改良派,而不是革命派。他把社會主義稱為虛無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其源也蓋出于此。例如,一八六六年四月二十五日,他在寫給卡特科夫的信中說:“所有的虛無主義者都是社會主義者?!庇终f,他們認為,“只有徹底清掃才有利于行動”,“因為他們深信,在空地上,他們可以立即建立起天堂”。[444]
一八六七年九月在日內(nèi)瓦召開了世界和平大會。參加者有各種政治派別的代表人物,但主要是無政府主義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參加了這次大會。他在一八六七年九月十五日寫給邁科夫的信中說:“我早就毫不懷疑,他們的第一句話便是斗爭。”[445]接著,他又在給他的外甥女伊萬諾娃的信中(一八六七年十月十一日)寫道:“這些社會主義者和革命家(請看,他把無政府主義者稱為社會主義者和革命家!——筆者),在講臺上面對五千聽眾胡說一氣,簡直難以形容!……他們開始就說,為了達到世界和平,需要消滅對基督的信仰。要消滅大國,分為小國,打倒一切資本,以便一切按命令成為公有的財產(chǎn)等等。最主要的是火與劍——一切都消滅干凈以后,那么,根據(jù)他們的看法,才會出現(xiàn)和平……”[446]
陀思妥耶夫斯基又把社會主義稱為無神論和虛無主義。由此可以看出,他反對社會主義究竟反對的是什么:一、社會主義者企圖消滅對基督的信仰?;交蛘呱系郏谒磥恚⒉皇谴嬖谟谖覀冎?、具有超自然智慧的神。他認為,上帝存在于我們心中?!吧系凼且粋€民族在其誕生直至消亡的整個期間綜合了全體人民的特征而形成的個人?!盵447]他是一個民族甚至全人類最高道德準(zhǔn)則的體現(xiàn)。他認為,社會主義者不信仰上帝,就是不信仰、不尊重、不奉行人類千百年來的精神財富——人類的道德規(guī)范。二、社會主義者主張暴力革命。梅什金公爵在葉潘欽府為他和阿格拉婭舉行的晚會上,曾十分激動地談到,社會主義“不是用基督,而是用暴力來拯救人類!這也就是通過暴力來取得自由,這也就是通過劍與血來取得一統(tǒng)天下!‘不許信仰上帝,不許有私有財產(chǎn),不許有個性,不是博愛,就是死亡,二百萬顆頭顱!’”梅什金說的“不是博愛,就是死亡”,這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口號,意為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通過暴力革命,通過劍與血來取得自由、平等、博愛。所謂“二百萬顆頭顱”,這是指一個名叫海因岑的共和黨人說過的一句話:“只要在地球上排頭砍去,砍掉二百萬顆腦袋,革命事業(yè),就會無往而不勝。”
陀思妥耶夫斯基從青年時代起就反對訴諸武力,反對暴力革命,但是他把革命暴力和反革命暴力混為一談,把無產(chǎn)階級革命和資產(chǎn)階級革命混為一談,把一切主張暴力革命的人統(tǒng)稱為社會主義者。他說什么雖然社會主義者答應(yīng)給人民“面包”,但是,他們給人民帶來面包的同時,也給人民帶來了暴力和奴役。他主張用基督,用愛,用寬恕,人人從自己做起,以求得世界大同。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個具有強烈愛國心和大俄羅斯主義的斯拉夫派。他認為信仰東正教的俄國人是“人類美的理想”?;浇叹褚慷韲藖戆l(fā)揚光大,用他的話來說,“世界將通過俄羅斯思想獲得偉大的復(fù)蘇”,他曾在《白癡》中通過梅什金公爵之口慷慨激昂地陳述了他這一思想:“指點他們(指俄國人——筆者),讓他們看到,也許只要用俄羅斯的思想,用俄羅斯的上帝和基督就能使人類在未來走向革新和復(fù)活之路,到時候,你們就會看到一個孔武有力、真正英明而又溫文爾雅的巨人,出現(xiàn)在驚愕的世界面前,——他們感到驚愕,感到恐懼,因為他們一直以為我們只會用劍,用劍和暴力開路,因為他們以己度人,總以為我們非使用野蠻手段不可?!倍砹_斯思想是什么呢?就是基督的思想,就是“信仰、愛和希望”。信仰,就是信仰一切美好的事物,信仰真善美,信仰上帝;愛,就是愛上帝,愛沙皇,愛一切人,甚至愛自己的仇人和敵人[448];希望,就是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都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明天。俄羅斯思想的第二個內(nèi)涵就是“克制”、“忍讓”。他擁戴俄國沙皇[449],主張階級調(diào)和,因為“通過劍與血來取得一統(tǒng)天下”是靠不住的,因為“在這種強迫的共產(chǎn)主義中你會變成一個憎恨人類的人?!盵450]
三
第三個同心圓是永恒,永恒的主題——人,人的哲學(xué)。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十八歲的時候就立志“研究‘人和人生的意義’”。他說:“人是一個謎。必須解開這個謎,即使你一輩子都在解這個謎,你也不要說你浪費了時間;我正在研究這一秘密,因為我想做一個人”。[451]他認為人是復(fù)雜的,人心是個秘密。他曾在他的筆記中寫道:“任何人都是復(fù)雜的,而且深得像大海,特別是神經(jīng)質(zhì)的現(xiàn)代人。”有些人貌似簡單,實際上很復(fù)雜。他內(nèi)心的秘密,無意識(潛意識、下意識)的秘密,有時連他自己都覺察不出來,只覺得模模糊糊地一閃而過或者盤旋不去。他到底在想什么,連他自己都猜不透。正如《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所說:“奇怪的是,他心頭忽然產(chǎn)生一種按捺不住的煩惱情緒,而且每走一步,越接近家門就越厲害。奇怪的還不在煩惱,而在于伊凡·費多羅維奇始終弄不清煩惱的是什么。”[452]這就是人心的秘密,潛意識的秘密。
但是,人與人不同,同是復(fù)雜,但彼此各異。
《白癡》中每個人都是個謎,都處在自相矛盾之中。
書中的梅什金公爵是作者的理想,是基督式的“十全十美”的人,是作者把他作為“絕對美好的人”進行描寫的。即便他也處在不斷的矛盾和思想斗爭之中。比如,他鄙視加尼亞,看透了他利欲熏心、仗勢欺人的丑惡靈魂,但是他又可憐他,可憐他的墮落,希望能以自己為榜樣來感化他,使他改惡從善。再如,他看到羅戈任愚昧無知,天性粗野,愛與恨交織在一起,無所不用其極,曾試圖殺害梅什金公爵,可是梅什金公爵卻不相信手持利刃,試圖加害于他的兇手竟會是他的把兄羅戈任。最后,羅戈任由于得不到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的愛,一刀刺死了她。為此,梅什金受到了極大震動,可他仍舊以克制、寬恕和愛對待羅戈任。試看本書結(jié)尾最激動人心的場面之一——梅什金公爵和羅戈任并排躺在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的尸體旁,兩個情敵,兩個結(jié)拜兄弟,在他們兩人心愛的女人身旁,互相憐憫,互相同情。又如,梅什金看透了俄國貴族的腐敗、荒淫、落后和不學(xué)無術(shù),可是他卻在葉府的晚會上說:“我聽到過許多議論,自己過去也曾對此深信不疑,有人說上流社會只剩了空架子,一切都虛有其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本質(zhì)已蕩然無存。但是我現(xiàn)在親眼看到,在我國這是不可能的……難道你們現(xiàn)在統(tǒng)統(tǒng)是偽君子和騙子手嗎?我方才聽到N公爵講的故事,難道這不是既淳樸敦厚而又熱情洋溢的幽默嗎?難道這不是真正的慈悲為懷嗎?難道這樣的話能出自一個……半死不活、心智均告枯竭的人之口嗎?難道一群行尸走肉能夠像你們對待我這樣來對待我嗎?難道這不是……一群建設(shè)未來,實踐希望的棟梁之材嗎?難道這樣一些人能不懂,能落在時代后面嗎?”梅什金既看到俄國貴族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是一些偽君子和騙子手,是一些落在時代后面的行尸走肉,同時又“恨鐵不成鋼”,希望他們重振雄風(fēng),建設(shè)未來,成為祖國的棟梁。
而梅什金的復(fù)雜最突出地表現(xiàn)在他同時愛著兩個女人。當(dāng)葉夫根尼·帕夫洛維奇問他:“這么說,兩個女人您都想愛?”他答道:“噢,是的,是的!”其實,他真愛的是阿格拉婭,對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只是憐憫。可是當(dāng)這兩個女情敵爭相想得到他的愛的關(guān)鍵時刻,他卻站到了被蹂躪、被羞辱、蒙受過巨大不幸和痛苦的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一邊。然而,他在答應(yīng)同她結(jié)婚以后,又惶惶乎不可終日,總覺得丟掉了什么,想去找阿格拉婭解釋,請她原諒。
但是,作為一個人,最大的矛盾恐怕還是梅什金公爵自己。他既是一個“白癡”、“傻瓜”,同時又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善于用自己的心靈感知一切,而不是僅僅依靠理智。作者在給自己哥哥的一封信中寫道:“認識自然、靈魂、上帝、愛——這只能通過心靈,而不是依靠智慧?!盵453]作者在《群魔》中通過沙托夫之口也說:“理性從來也不能確定善與惡,甚至都分辨不出善與惡……”作者的意思是說,必須通過心靈才能敏銳地感知一切。而梅什金公爵貌似白癡,實際上卻有一顆非常敏感的心。
說他是“白癡”,固然由于當(dāng)時俄國社會上的那些宵小之徒故意貶低他,但也有客觀原因。一是他從小有病,身患癲癇,近乎“白癡”;二是他長期生活在瑞士阿爾卑斯山下的農(nóng)村里,不諳人情世故,一味同情別人,信任別人,對別人加諸于他的侮辱,也但知忍讓和逆來順受。這是一名堂吉訶德式的人物,或者像阿格拉婭所說,是一名“可憐的騎士”。堂吉訶德之所以可憐,是因為他可笑,而梅什金公爵之所以可憐,是因為他天真。作者自己也說:“在基督教文學(xué)的美好人物當(dāng)中,堂吉訶德是最完整的一個。但他之所以美好,唯一的原因是他同時又滑稽可笑?!盵454]而梅什金在十九世紀(jì)的俄國,還想做堂吉訶德,用基督式的愛來“普渡眾生”,那就不是“可愛”和“美好”,而是“可憐”了。
但是,在世態(tài)炎涼、人情澆薄的俄羅斯,所缺少的恐怕還正是這種以“匡救世人”為己任的“傻瓜”和“白癡”。他同情一切“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他希望所有的人都幸福,都相親相愛,化干戈為玉帛。他是兒童的朋友,病人和“墮落者”的保護人。而聰明人是不屑于做這種“傻”事的。其實,與其說梅什金天真和可憐,不如說他是個悲劇人物。
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聰明、高傲,具有非凡的美麗和復(fù)雜的內(nèi)心世界,向往美好的生活和愛情;對玩弄和蹂躪她的地主貴族社會,懷有強烈的憎恨;她渴望人們能夠接近她,理解她;可是與此同時,她又感到自己是個“墮落的女人”,不配有更好的命運。她遇到公爵后對他產(chǎn)生了純潔的愛,但又覺得自己愛他會毀了他,她只配跟羅戈任這樣的人一起鬼混。她對達里婭·阿列克謝耶芙娜說:“你當(dāng)真以為我要把這么一位具有赤子之心的人毀了嗎?這不正中了阿法納西·伊萬內(nèi)奇的下懷:他就喜歡不諳世事的少男少女嘛!”但是,她又對梅什金公爵一往情深。她在橫下一條心,跟羅戈任出走之前,曾無限深情地對公爵說:“再見了,公爵,我第一次看到一個真正的人!”在此之前,她還當(dāng)眾訴說她從前對純潔愛情的向往和追求:“難道我就不曾幻想過嫁一個像你這樣的人嗎?你說得對,我很早以前就幻想過……一個人想呀想呀……老是想象著能夠找到一個像你這樣的人,又善良,又誠實,又好,像你一樣帶點兒傻氣,他會突然來到我身邊,對我說:‘您是無辜的,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我非常非常愛您!’我經(jīng)常這樣想入非非,再往下想非發(fā)瘋不可……”她雖然認為自己只配嫁給羅戈任,可是每到快要結(jié)婚的時候,又突然逃跑——她實在不愿嫁給一個她所不愛的人。她之所以決定嫁給羅戈任,是希望他把她殺了。在私心深處,她仍然強烈地愛著公爵,她愛他,可是又想方設(shè)法避開他;她愛他,可是又極力促成他與阿格拉婭的婚事。正如她所說,她只希望公爵幸福。這是一種無私的愛,自我犧牲的愛。對于這,書中有一段令人蕩氣回腸的描寫:“她跪在他面前,發(fā)狂似的跪在馬路中央;他害怕地向后倒退,她卻抓住他的手連連親吻……在她長長的睫毛上還閃著兩顆晶瑩的淚珠?!饋?,起來!’他伸手扶她起來,低聲而又害怕地說道,‘快起來呀!’‘你幸福嗎?幸福嗎?’她連聲問道,‘我只要你對我說一句話,你現(xiàn)在幸福嗎?……我便遵照你的吩咐,明天就走。我再也不回來了……我這是最后一次見你,最后一次!……’”但是,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畢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她不僅有理智,還有感情。她內(nèi)心充滿失去愛情的劇痛。在兩個女情敵唇槍舌劍、爭奪公爵的時候,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取得了勝利。她歇斯底里地大笑道:“哈哈哈!我居然把他拱手讓給了這位小姐!何必呢?何苦呢?我真是瘋子!瘋子!……”可是當(dāng)萬事俱備,就要進教堂同公爵舉行婚禮時,她又發(fā)瘋似的逃跑了。她寧可葬身于羅戈任的刀下,也決不愿犧牲公爵的幸福。
阿格拉婭也是一個聰明、美麗、高傲的姑娘。她性格堅強,不為貴族社會的世俗成見所囿。她力排眾議,大膽地愛上了被人視為“白癡”的梅什金公爵。書中對她的愛情心理刻畫得十分細膩、生動、逼真。她心里愛他,但嘴上卻對他竭盡諷刺、挖苦之能事,口口聲聲說她不愛他,而且無論誰,一提到她的婚事,她就發(fā)火。她心中的癥結(jié),就是公爵始終忘不掉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阿格拉婭不愿意將公爵的愛與別的女人分享,因此才有那場情場“決斗”。在最后關(guān)頭,“她甚至受不了他片刻的動搖”。當(dāng)時,阿格拉婭的“目光流露出這么多痛苦,同時又顯露出無限的仇恨”。
羅戈任是因繼承父親遺產(chǎn)而成為百萬富翁的。他沒有受過任何教育,是個生性粗野而又不學(xué)無術(shù)的人,“甚至連普希金的名字都不知道”。他追求的是女人的外貌美,而不是心靈美,他“愛”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就因為她美艷絕倫。為了得到她,他可以一擲萬金。十萬盧布被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扔進火里,他連眼睛都不眨,甚至還十分欣賞,陶醉:“這才是女王的氣派!這才是咱應(yīng)有的氣派!”他忘乎所以地大叫,“喂,你們這幫騙子手,誰有種來玩這把戲,???”為了得到她,他可以拔刀相向,行刺與自己剛交換過十字架的把兄弟。因為得不到他心愛的女人,他可以一刀結(jié)果了她。如此看來,這是個壞透了的人,毫無價值的人,是個有錢的流氓啰?其實不盡然,他的人性并未完全泯滅。在作者看來,只要引導(dǎo)得法,他也是可以挽救的。這人就如他的穿戴一樣:“圍巾上別著一枚很大的甲蟲形鉆石別針,右手的骯臟的手指上還戴著一枚很大的鉆石戒指?!薄绑a臟”與“鉆石”并存,雖然主要是“骯臟”。比如說,他捐棄前嫌,與梅什金公爵結(jié)為把兄弟,就是為了約束自己,因為按照基督教教義:不可殺人,更不可殺害自己的兄弟;與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相處的日子,在她的開導(dǎo)下,他開始讀書,自學(xué)《俄國歷史》。最難能可貴的是,這么一個但知性愛的既野蠻又粗俗不堪的人,在與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朝夕相處的那幾天,居然沒有對她強行非禮,而是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在沙發(fā)上,不吃不喝,不睡覺,硬要她原諒他。在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被他刺死以后,他也沒有畏罪潛逃,而是悄悄地把公爵找來,兩人一起守護在心愛的女人身旁,因為他知道她在公爵心中的地位,他不忍心在她死后,還不讓公爵見她一面。他被捕后對自己的罪行直言不諱,并沒有嫁禍于公爵。他默默地、若有所思地聽完了對他的判決——十五年苦役,然后平靜地走上在苦難中凈化自己的靈魂的贖罪之路。
再看加尼亞的父親伊沃爾金將軍,他渾渾噩噩、窮愁潦倒、撒謊吹牛,最后甚至偷了自己的好友列別杰夫的四百盧布。但是,后來他還是良心發(fā)現(xiàn),把偷的錢一文不少地悄悄送了回去。他曾向公爵大吹法螺,說一八一二年拿破侖打進莫斯科的時候,他做過拿破侖的少年侍衛(wèi),而且出入宮禁,非但了解拿破侖的許多軍事秘密,而且還知道拿破侖的不少隱私。公爵是個非常有禮貌的人,他恭恭敬敬地聽著,假裝信以為真。但是將軍心里是明白的,公爵只是出于禮貌才洗耳恭聽,因此將軍對他十分感激。與此同時,他又感到惱怒,感到受了污辱,因為公爵只是可憐他,才屈尊裝出一副信以為真的樣子。他在這種復(fù)雜的心態(tài)下,伸出雙手,捂住了臉,急速地跑了出去。
書中最復(fù)雜的兩個人是列別杰夫和伊波利特。列別杰夫已如上述。
伊波利特的主要特征是二重人格,內(nèi)心分裂,集好壞于一身。上帝和魔鬼同時占據(jù)著他的心靈。正如作者形容《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德米特里一樣——集圣母瑪利亞與所多瑪城于一身。
伊波利特出身貧苦,父親早逝,母親中年守寡,但是弟妹成群,他又身患不治之癥——肺癆,已不久人世。他身居社會的最底層,處境屈辱,但是他又受過較好的教育——中學(xué)畢業(yè)。他曾經(jīng)想轟轟烈烈地干一番事業(yè),但是疾病使他不能有所作為。他在上學(xué)的時候潔身自好,看不起那些貴族出身的公子哥兒。即便重病纏身,他也盡力做了些好事,幫助過一位因開罪上峰而丟掉職務(wù)的醫(yī)生。他曾想在他離開人世前盡量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用他的話說,就是“您投下您的一顆種子,投下您的一份‘施舍’,以及您不論用什么形式做的一件好事,您也就是向別人獻出了您身上的一部分,并把他身上的一部分化為己有;你們彼此互相接近了”。
這是他內(nèi)心的“天堂”,但是他內(nèi)心還有一個“地獄”。他因為將不久于人世,因此看到一切健康的人和幸福的人就嫉妒,就憎恨。他特別恨公爵,因為公爵本來跟他一樣,甚至還不如他,竟出乎意外地得到一份遺產(chǎn),成了“百萬富翁”,成了葉潘欽將軍心目中的“乘龍快婿”;再加上公爵心腸好,許多人都喜歡他,而伊波利特自視甚高,認為自己是世上“最優(yōu)秀的人”,是“人世間公認的至善至美的人”,他只要向人民大眾說一刻鐘的話,人民就會擁戴他,跟他走,可是天不假以永年,造化存心作弄他,把他這個“至善至美的人”創(chuàng)造出來以后,又要親手毀掉他。公爵是個孤兒,是個“白癡”,卻這么幸運,什么都有,而他卻什么都沒有。因此他聲嘶力竭地當(dāng)著眾人的面,口吐白沫地嚷道:“我恨你們大家,恨所有的人!但是世界上我最恨的是您,您這個口蜜腹劍的偽君子、白癡、假仁假義的百萬富翁!我剛聽到您的情況的時候,就一眼看穿了您,恨您,對您恨之入骨……我不要您的恩賜,我不接受任何人的恩賜……我詛咒你們大家,永遠詛咒你們!”
他偷偷地愛著阿格拉婭,可是阿格拉婭卻愛上了公爵。這也是他受不了的。因此,他搬弄是非、挑撥離間,極力破壞他倆的婚事。最后,阿格拉婭與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為爭奪公爵進行的那場情場“決斗”,就是他從中策劃、挑唆、安排的。他還極力激怒阿格拉婭,說她跟公爵好是吃人家的“殘羹剩飯”。當(dāng)他的目的達到以后,看見公爵真的撇下阿格拉婭,要跟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結(jié)婚了,似乎也很幸福,他又覺得受不了,于是反過來又把他倆即將舉行的婚禮作為嘲笑對象,心懷叵測地對公爵說:“以愛報愛,以怨報怨;您搶走他(指羅戈任)的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他也可以殺死阿格拉婭·伊萬諾芙娜嘛;雖然她現(xiàn)在并不是您的未婚妻,但是您畢竟會難過的,不是嗎?”他說這話的目的,就是:一、破壞公爵的幸福感,使他惶惶不安;二、以此勸說公爵到國外去結(jié)婚,把阿格拉婭留給他,以免節(jié)外生枝,雖然他明知道阿格拉婭不愛他,也決不可能愛他。
值得注意的是,伊波利特這一人物的某些特點,是影射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比如伊波利特說他只要向人民大眾說一刻鐘的話,大家就會擁戴他,跟他走,等等。試看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八六六年四月二十五日寫給卡特科夫的信中曾提到:“我們的車爾尼雪夫斯基就常說,他只要跟人民談一刻鐘的話,他就會立即說服他們轉(zhuǎn)向社會主義?!盵455]
可見,伊波利特這一形象具有極大的論戰(zhàn)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人心是一分為二的。有些人身上常常是善惡并存,人性與獸性并存。他不承認“人之初,性本善”,他認為人生下來就有善惡之分。但善中有惡,惡中有善。善戰(zhàn)勝惡,還是惡戰(zhàn)勝善,應(yīng)該由每個人自己負責(zé),而不應(yīng)歸咎于社會,歸咎于環(huán)境。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死屋手記》中說:“有些人的性格天生就是那么美好,仿佛是上帝恩賜的一般,你甚至不敢設(shè)想他們有朝一日會變壞?!庇终f:“劊子手的特性存在于每一個現(xiàn)代人的胚胎之中,然而人的獸性的發(fā)展程度是不同的。如果一個人的獸性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勝過了他的其他特性,這個人自然就會變成一個可怕的怪物?!盵456]
《群魔》中的斯塔夫羅金是“一條絕頂聰明的毒蛇”,他在做壞事的時候,也頭腦冷靜。懂得善與惡的界限,但是他可以同時宣揚兩種互相排斥的思想,而又不相信其中的任何一種。正如他談到自己時所說:“我依然像素來一樣可以希望做好事,并從中感到愉快;同時,我又希望干壞事,并且也感到愉快。”他甚至說,從審美的觀點看,他看不出“一樁禽獸般的淫亂行徑,跟任何一件豐功偉績,甚至是為人類獻身的行動,有什么區(qū)別”[457]。
《白癡》中的列別杰夫是個小丑、拍馬逢迎者、陰謀家和造謠誹謗者,但又可以同時是個頭腦清醒的哲學(xué)家和宗教宣傳家。
人的善惡是天性,還是環(huán)境使然,存在決定意識?這是十九世紀(jì)后半葉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爭論的焦點。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環(huán)境對人有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影響。善惡是人的天性。在同樣的環(huán)境下,一個人作何選擇,這才是主要的。人屬于社會,但并非全部屬于社會。
正如《罪與罰》中的拉祖米欣所說:“爭論是從社會主義者的觀點開始的……犯罪是對社會制度不正常的抗議?!彼又终f:“他們把一切都歸之于‘環(huán)境的影響’——此外就再沒有別的了!這就是他們愛用的詞句!從這里直接得出:如果把社會正常地組織起來,一切犯罪行為就會立刻消失,因為再沒有什么可抗議的了,大家轉(zhuǎn)眼之間就都成了正人君子。天性是不被考慮在內(nèi)的。天性是被排除的,天性是不應(yīng)該存在的!”[458]
《白癡》中提到好幾件謀財害命的兇殺案。作者通過書中人物不止一次地嘲笑了“殺人是因為窮”這一荒謬論點:“我看,世界末日當(dāng)真到啦。我還從來沒有聽說過這樣的奇談怪論?!?
在作者看來,把人心中的惡諉過于環(huán)境和社會,就是替罪犯開脫,解除他良心上和道義上的責(zé)任。
陀思妥耶夫斯基發(fā)現(xiàn),人心中還有一種奇怪現(xiàn)象:一些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身處社會最底層,除了戰(zhàn)戰(zhàn)兢兢、誠惶誠恐、感到走投無路、抬不起頭來以外,還會產(chǎn)生一種自甘下賤、甘當(dāng)小丑的傾向,好像自己卑賤、低下得還不夠,必須這樣來刺激一下自己心頭的創(chuàng)傷似的。有些人是自我調(diào)侃,帶有諷刺性,比如《斯捷潘奇科沃村及其居民》中的葉惹維金。還有一種人是想以此來巴結(jié)主子,撈點好處,比如《白癡》中的列別杰夫。請看下面一段對話:
羅戈任說:“反正我一戈比也不會給你,哪怕你兩腳朝上在我面前走個來回?!?
“一定,一定照辦。”
“去你的!哪怕你在我面前跳一星期舞(俄諺,指拍馬),我也不給,就是不給!”
“不給就不給!我要的就是你不給。可是這舞我跳定了。撇下老婆孩子,我也要在你面前跳舞。這馬屁我算拍定了!”
再一種人是身居底層,腰無分文,卻幻想金錢和權(quán)力,幻想當(dāng)羅思柴爾德和拿破侖。《罪與罰》中的拉斯科利尼科夫就是想當(dāng)拿破侖的一個?!栋装V》中的加尼亞想當(dāng)羅思柴爾德,伊波利特既想當(dāng)拿破侖,又想當(dāng)羅思柴爾德,只是因為身患不治之癥,才未能把幻想付諸行動。他幻想“登高一呼,應(yīng)者云集”,“為大眾造福,為發(fā)現(xiàn)和宣告真理而活著”?!@就是想當(dāng)拿破侖,或者美其名曰想當(dāng)“人民的領(lǐng)袖”。再就是,他認為,若不是他臥病在床,他一定能夠當(dāng)上羅思柴爾德。他認為窮人窮是活該,只能怪他自己沒有本事。他在他那份《必要的說明》中寫道:“噢,無論現(xiàn)在還是過去,我對這類傻瓜毫無憐憫之心——我可以自豪地說這話。他自己為什么當(dāng)不了羅思柴爾德?他沒有羅思柴爾德的百萬家私,他沒有堆成山似的帝俄金幣和拿破侖金幣,沒有謝肉節(jié)的貨棚下堆成高山似的金山和銀山,這又能怪誰呢?既然他活在世上,就事在人為,就能夠做到一切!他不明白這一點,又能怪誰呢?”
人心是復(fù)雜的,人心同大海一樣深不可測。
其所以復(fù)雜,所以深不可測,就是因為人除了意識還有無意識,除了理性還有非理性。同弗洛伊德一樣,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人的無意識活動是大量的,無意識是心理活動的基本動力。
無意識不能用言語表達,但卻可以通過某些情感的流露表現(xiàn)出來。比如:
一、煩惱和悶悶不樂。有時候他自己也不知道煩惱什么。例如,梅什金公爵在兩個女情敵當(dāng)面交鋒之前,就有一種沉重的預(yù)感,到底是什么,他也說不清,但他覺得今天一定要出事,而且是件大事。他當(dāng)時的表現(xiàn)就是悶悶不樂,這就是一種下意識的活動?!斑@天早晨一開始,公爵就有一種沉重的預(yù)感;他所以有這種預(yù)感,也可以用他的病情來解釋。但是他莫名其妙地悶悶不樂,而這正是他感到最痛苦的。誠然,擺在他面前的事實是印象深刻的、沉重的、令他痛定思痛的,但是他悶悶不樂卻遠遠超過他想得起來并且思前想后的一切;漸漸地,他油然產(chǎn)生了一種期待,并在他心里扎了根:今天,他一定會發(fā)生某種特別的、不可改變的事?!?
這就是一種下意識活動。
二、莫名其妙的恐懼。這也是一種無意識的心理活動。這情緒比煩惱和悶悶不樂要強,要清晰,但他到底怕什么,還是說不清。在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跟隨羅戈任逃走之后,公爵趕到彼得堡到處尋訪他倆的蹤跡,但遍尋無著。他先是感到苦悶,感到煩惱,然后產(chǎn)生了恐懼?!爸挥猩系壑肋^去了多長時間,也只有上帝知道他在想什么。許許多多的事他都感到害怕,并且痛苦和揪心地感到自己怕得要命?!?
三是笑。一個人怎么笑,常常能暴露出這個人的靈魂和靈魂深處的東西。比如列別杰夫干笑,羅戈任獰笑,梅什金苦笑,加尼亞奸笑。再有,梅什金聽到加尼亞居然也能發(fā)出孩子般的笑聲,說明這人的人性還未完全泯滅。公爵對加尼亞說:“我感到奇怪,您竟能這樣真誠地大笑。真的,您竟能發(fā)出孩子般的笑聲……由此看來,您童心猶在。”作者在《死屋手記》中曾借主人公之口說到他對笑的看法:“也許我的看法是錯誤的,但我總覺得可以從笑聲中識別一個人。如果您跟一個完全陌生的人初次相遇,他的笑聲使您感到愉快悅耳,那您就可以大膽地說,他是一個好人?!盵459]
四是直覺。梅什金公爵從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的照片上憑直覺感到“她的命運一定很不一般”,“她一定受過很大的痛苦”,一定很“高傲”。也是直覺驅(qū)使他當(dāng)天就去參加了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的晚會。也是憑直覺,他感到羅戈任決不會善罷甘休,一定會拔刀相向,加害于他。他前去找羅戈任的時候,也是憑直覺認出了羅戈任的家?!坝幸蛔孔?,大概由于它的外貌特別,老遠就開始引起他的注意;公爵后來想起,他當(dāng)時曾對自己說:‘一定就是那座房子?!@種房子里里外外都給人一種不好客和冷冰冰的感覺,一切都仿佛鬼鬼祟祟,藏著掖著似的,至于為什么會這樣,光從外表看,實在難以說明究竟?!?
而且這種直覺十有八九是正確的。一個人的直覺并不是上帝的天賦,而是人的一種自然能力,通過無意識洞察現(xiàn)象的本質(zhì)。須知,梅什金公爵并沒有洞察一切的超自然能力,但是他能憑直覺感知羅戈任的本質(zhì),察覺羅戈任的內(nèi)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聯(lián)系?!斑@宅子有一副你們整個家族和你們整個羅戈任家生活的面容,你倘若問我何以會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我也說不清?!?
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出逃以后,梅什金公爵遍尋無著。他直覺地感到,根本用不著去找他們,羅戈任自會找上門來?!叭绻那闆r好,他就不會來,如果他的情況不好,他很快就會來;而他的情況肯定不會好……”至于為什么會這樣,他就說不清了,他并沒有預(yù)見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被殺的超自然能力。
五是錯覺或幻覺。阿格拉婭把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寫給她的三封信交給了公爵,請他抽暇一讀。他看了。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在信中極力促成他和阿格拉婭的婚事。他在信中看到了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的難言之痛。他知道她是愛他的,但又不能不違心地忍痛割愛。特別是她在信中提到,“令姐阿杰萊達曾經(jīng)對我的照片下過這樣的評語:具有這種美貌的人,可以把世界翻個個兒。但是我已經(jīng)看破了紅塵?!薄拔液芸炀蜁赖??!薄拔視驗榕滤鴼⑺浪ㄖ噶_戈任)……但是他肯定會先下手,把我先殺死……”看到這話后,梅什金公爵感到不寒而栗,他早預(yù)感到她的悲慘結(jié)局。“他沿著公園四周的路向自己的別墅走去。他的心在跳,思緒很亂,他四周的一切像場夢似的。驀地,就跟前兩次他每次醒來都看見同樣的幻象一樣,這次,同樣的幻象又出現(xiàn)在他面前。那個女人又從公園里走出來,站在他面前,仿佛特意在這里等他似的。他打了個哆嗦,停住了腳步;她抓住他的手,緊緊地握了握。不,這不是幻象!”前兩次,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以幻象出現(xiàn)。這次,幻象卻成了現(xiàn)實。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幻覺、幻象和現(xiàn)實,就這樣撲朔迷離地交織在一起。
本書結(jié)尾,有一處描寫了幻聽或幻覺。羅戈任和梅什金一起躺在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的尸體旁,羅戈任告訴梅什金,他是怎樣一刀捅進她的心臟,把她殺死的。就在這時,羅戈任聽到了隔壁屋子里有人走動,而且兩人都聽見了。這無疑是幻聽或幻覺。如果用神秘主義來解釋,有兩種可能:一是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的鬼魂出現(xiàn)(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創(chuàng)作本書的預(yù)備材料中就是這樣解釋的[460]);二是掛在客廳里的那幅《死基督》復(fù)活了,也許,他正以悲天憫人的目光注視著這件慘絕人寰罪孽。
六是夢。伊波利特做了個夢,夢見一個蝎子似的怪物,有毒,滿屋子亂跑,后來又援墻而上,幾乎爬到與他的腦袋平行。這蝎子似的怪物就是伊波利特部分本質(zhì)的真實寫照。他在清醒的時候是認識不到這點的。他自視甚高,自我感覺一貫良好??墒窃趬糁?,他的潛意識告訴他,他只是一個到處蜇人的有毒的怪物罷了,甚至在命歸黃泉的時候,它還在扭動,還在放毒。
描寫夢境最突出的是《罪與罰》。拉斯科利尼科夫在行兇殺人前夢見自己的童年,看到一匹駑馬拉著一輛超載的車子,任人鞭打,被折磨至死的悲慘情景。這夢是象征性的。他前面擺著兩條路:像那匹瘦馬那樣任人驅(qū)趕,被折磨致死呢,還是鋌而走險?他選擇了后者。他作出這一決定的時候,不僅有他的“理論”和理性在起作用,他的潛意識也在暗中推動他走上殺人的路。夢,就是潛意識活動的表現(xiàn)。
再一個富有象征意義的夢,是拉斯科利尼科夫在西伯利亞流放地,在病中做的。他夢見世界末日,人們失去了理智,互相仇恨,互相殘殺,火災(zāi)發(fā)生了,饑荒發(fā)生了,一切人和一切東西都在毀滅。按基督教教義,世界末日,世人都要接受上帝的最后審判。得救贖者升天堂,享永福,不得救贖者下地獄,受永罰。拉斯科利尼科夫正是在基督教精神的感召下,走上悔罪之路,在苦難和博愛中凈化自己有罪的靈魂,救贖自己的有罪之身。
《白癡》中有一段關(guān)于做夢和夢境的概述:“有時候,人們常常會做一些奇怪的夢,既不可能,也不自然;您醒來后,夢境歷歷在目,您對這個奇怪的事實會感到驚訝:您首先記得,在您做夢的整個時間內(nèi),理智一直沒有離開過您。……為什么您從夢中醒來,已經(jīng)完全回到現(xiàn)實中來以后,幾乎每次,有時印象還十分深刻,您總感到,隨著夢境的消失,您也留下了一些捉摸不定和猜不透的東西呢?”
七是預(yù)感。梅什金公爵在羅戈任家看見羅戈任用來裁紙的一把小刀,這刀是全新的,本來是果園里修剪果樹用的。他的潛意識告訴他,這里一定有蹊蹺。他從羅戈任家出來后,精神恍惚,可是這潛意識卻一直支配著他,使他欲罷不能,念念不忘。他無意識地幾次駐足在一家刀鋪前,觀看這里出售的一把同樣的刀子,甚至毫無必要地給它估了價:“當(dāng)然,只值六十戈比,再多就不值了。”這把刀子,加上同一天他三次看到雜在人群中的羅戈任的眼睛,給了他一個不祥的預(yù)感:羅戈任是會行兇殺人的。果然,不多一會兒,在旅館的樓梯上,羅戈任向他拔出了那把明晃晃的尖刀。又過了一個月或一個多月,這把刀子又插進了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的心臟。這是預(yù)感,但不是神秘主義的未卜先知,也不是魔鬼悄悄地告訴他的。我們?nèi)绻芽吹降母鞣N現(xiàn)象仔細分析一下,也會得出相同的結(jié)論。然而當(dāng)時公爵思緒萬千、百感交集,并沒有用理智來分析,而是潛意識引導(dǎo)他作出這一恍惚而又模糊的猜測。
八是病態(tài)心理或是癲癇病發(fā)作前一剎那的心理。《白癡》中有一段這樣的描寫:“他在發(fā)癲癇病的時候,幾乎就在發(fā)作之前,還有一個預(yù)備階段……就在他心中感到憂郁、沉悶、壓抑的時候,他的腦子會霎時間豁然開朗,洞若觀火,他的全部生命力一下子調(diào)動起來,化成一股非凡的沖動。在閃電般連連閃爍的那些瞬間,他的生命感和自我意識感會增加幾乎十倍。他的智慧和心靈會倏忽被一種非凡的光照亮;一切激動、一切疑慮和一切不安,仿佛會霎時間歸于太和,化成一種高度的寧靜,充滿明朗而又諧和的歡欣和希望,充滿理性與太極之光。”這也是作者本人的切身體驗。也許有人會說這是神秘主義,是病態(tài),是子虛烏有。也許吧。但是你怎么知道這是子虛烏有呢?這種神秘的心態(tài)不是人人都有的。也難以用言語表達,但確鑿存在。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科學(xué)應(yīng)當(dāng)回答的問題。不能因為科學(xué)暫時不能回答,就說它神秘。
九是宗教感情。在談這個問題以前,首先要談?wù)勍铀纪滓蛩够淖诮逃^。
作者在一八五四年離開鄂木斯克囚堡之后,曾給一位十二月黨人的妻子馮維辛娜寫過一封信,信中提到他的宗教信仰:“我是時代的孩童,直到現(xiàn)在,甚至(我知道這一點)直到進入墳?zāi)苟际且粋€沒有信仰和充滿懷疑的孩童。這種對信仰的渴望使我過去和現(xiàn)在經(jīng)受了多少可怕的折磨啊!我的反對的論據(jù)越多,我心中的這種渴望就越強烈??墒巧系郛吘挂才紶栙n予我完全寧靜的時刻,在這種時刻我愛人,也認為自己被人所愛,正是在這種時刻,我心中形成了宗教的信仰,其中的一切于我說來都是明朗和神圣的。這一信條很簡單,它就是,要相信:沒有什么能比基督更美好、更深刻、更可愛、更智慧、更堅毅和更完善的了,不僅沒有,而且我懷著忠貞不渝的感情對自己說,這決不可能有。”[461]從這封信中,我們可以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不相信存在于我們之外的“獨立自在”的上帝。從他的作品中,我們也屢次看到這一觀點。在《白癡》中,我們也讀到,梅什金公爵看了小霍爾拜因的名畫《死基督》后說道:“……有人看了這幅畫會喪失信仰的!”因為這畫上畫的完全是個死人,他的弟子和信徒怎么會相信這樣的人會復(fù)活呢?!但是作者又渴望獲得信仰,甚至羅戈任也“想努力恢復(fù)自己失去的信仰。他現(xiàn)在非常需要信仰,需要到了痛苦的程度……是的!一定要信仰一種教義,信仰一個神!”這信仰就是愛——愛人和被愛。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上帝存在于我們心中,而不存在于我們之外。我們的任務(wù)就是要尋找我們心中的上帝,尋找愛。他認為基督就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是一種道德理想,一種象征。但是,這種理想,這種象征,不僅應(yīng)從理智上接受,而應(yīng)是一種全身心的向往。這種信仰,應(yīng)當(dāng)融化在人的血液中,融化在人的意識和無意識之中。甚至可以說,宗教信仰并不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而是一種無意識的皈依和向往。陀思妥耶夫斯基通過梅什金公爵之口說道:“宗教感情的實質(zhì)既不能歸結(jié)為任何論述,也不能歸結(jié)為任何過失和犯罪感,更不能歸結(jié)為無神論對宗教的種種抵牾,這里別有一種不能言傳的意蘊,永遠別有一種意蘊;無神論的說三道四,永遠是隔靴搔癢,似是而非,永遠說不到點子上?!边@也就是我國老子《道德經(jīng)》開宗明義所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理。
在說這話之前,關(guān)于宗教信仰,梅什金曾舉了幾個例子,以志說明。他說,他在兩天內(nèi)遇到了四件不同的事。一是他在火車上遇到一個很有學(xué)問的無神論者,他不相信上帝,但是談來談去,始終談不到點子上。二是他在客棧里聽說,就在頭天晚上,這里發(fā)生了一件命案:一個農(nóng)民發(fā)現(xiàn)另一個農(nóng)民有一塊懷表,頓生歹念,于是他乘表的主人轉(zhuǎn)過身去不注意的時候,手起刀落,劈死了他的伙伴。可是這人在行兇前還畫了個十字,默默禱告:“主啊,看在基督分上,饒恕我吧!”三是他在街上遇到一個喝醉酒的士兵,掏出一枚錫十字架,冒充銀的賣給了他。四是他在回客棧的路上遇見一位母親,抱著一個剛出生六七星期的嬰兒。這孩子忽然咧開小嘴,向她莞爾一笑。母親看到孩子笑容后高興極了,虔誠地畫了個十字。公爵問她這是干什么?她說:“一個母親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頭一次笑,做母親的那份高興呀,都這樣。就像上帝在天上,每次看到一個罪人在他面前真心誠意地跪下禱告時所感到的喜悅一樣?!泵肥步鹫J為這女人說出了“那異常深刻,異常透徹,而且真正符合宗教教義的思想,在這思想里,基督教的本質(zhì)一下子全都表現(xiàn)出來了,也就是應(yīng)當(dāng)把上帝看作我們的親生父親,把上帝對人的喜悅看作父親對親生孩子的喜悅——這就是基督的最主要的思想!”
這四件事最清楚不過地說明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觀:一個真正基督徒的宗教感情,既不像無神論者推測的那樣,也不在于一個人是否受過洗禮,是否經(jīng)常去教堂,有些人名義上是基督徒,也禱告,也畫十字,也掛十字架,但實際上是敵基督或者出賣基督的人?;浇痰谋举|(zhì)就是一個字——愛。愛上帝,愛他人。真正的宗教感情就應(yīng)當(dāng)像那個懷抱嬰兒的母親一樣愛人——愛上帝,愛孩子,愛一切有罪無罪的人;愛萬物——愛上帝創(chuàng)造的這個世界。
梅什金公爵在葉府為他舉行的晚會上十分激動地陳述了他的宗教感情:“你們知道嗎,我不明白,當(dāng)一個人走過一棵大樹,看到樹影婆娑,怎能不感到幸福呢?當(dāng)你能跟一個你所愛的人說話,怎能不感到幸福呢!……世界上又有多少這么美好的東西啊,簡直隨處可見……你們不妨看看孩子,看看朝霞,看看正在生長的青草,看看那些注視著你們并且愛你們的眼睛……”愛,就是一種宗教感情。
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句名言:“美能拯救世界”。這話就是在《白癡》里說的。這美不僅指人的容貌美,更重要的是人的心靈美。美就是真與善。達到真與善,才有美。而美的集中體現(xiàn),就是愛與寬恕。東正教的真諦就是愛。
《白癡》尾聲中有一個充滿宗教色彩的場面——梅什金公爵和羅戈任并肩躺在納斯塔西婭·菲利波芙娜的尸體旁,梅什金對羅戈任充滿了無限憐憫和同情——憐憫和同情一個背離基督教導(dǎo)的有罪的人。“一種全新的感覺,以無邊的苦惱折磨著他的心?!薄八炎约旱哪樉o貼著羅戈任的蒼白的、一動不動的臉;眼淚從他的眼眶里流到羅戈任的腮幫上?!绷_戈任殺害了他的未婚妻,捅死了一個他深切同情的美麗而又不幸的女人,但是他寬恕了他,因他走上歧途而憐憫他,愛他。誠如耶穌基督在“登山寶訓(xùn)”中所說:“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你們?nèi)魡螑勰菒勰銈兊娜?,有什么賞賜呢。”過去,梅什金就曾針對羅戈任說過這樣的話:“同情心是全人類得以生存的最主要的法則,也許還是唯一的法則?!蓖樽约旱某饠常瑧z救一個有罪的人——這就是耶穌基督匡世救人之道。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給邁科夫的信中寫道:“有神論給了我們一個基督,即如此崇高的人的概念,使人對之不能不肅然起敬,不能不相信這是人類永垂不朽的思想?!盵462]
梅什金公爵就是作者心目中基督這一理想的體現(xiàn)。試看作者在給伊萬諾娃的信中寫道:“長篇小說(指《白癡》)的主要思想是描繪一個絕對美好的人物?!朗抢硐搿谑澜缟现挥幸粋€絕對美好的人物——基督,因此這位無可比擬、無限美好的人物的出現(xiàn)當(dāng)然也是永恒的奇跡(《約翰福音》也是這個意思,他把奇跡僅僅看作是美的體現(xiàn),美的表現(xiàn))?!盵463]由此可見,梅什金就是基督式的絕對美好的人。而要理解這個絕對美好的人,就必須深刻懂得作者的宗教觀——基督就是“絕對的美”,而“美能拯救世界”。
屬于第三個同心圓的,并不局限于上述這幾個方面。作者在展示現(xiàn)實生活廣闊畫面的同時,還提出和探討了人和人生哲學(xué)的其他問題(如人生的意義,能獨立自主的人和不能獨立自主、但知人云亦云的人,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面包與自由,理智與感情等),以及倫理道德問題(善與惡,同情、憐憫與愛人等),政治問題,文藝美學(xué)問題,等等。
要分析所有這些問題,需要寫一部專著。而且,即使寫一部專著,也不見得說得清楚。
真是說不盡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高爾基在第一次蘇聯(lián)作家代表大會上所作的報告中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天才是無可辯駁的,就描繪的能力而言,他的才華也許只有莎士比亞可以與之并列,但是作為一個人,作為‘世界和人們的裁判者’,他就很容易被認為是中世紀(jì)的宗教審判官?!盵464]
這是高爾基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評價,幾乎成了定評。但是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看作“中世紀(jì)的宗教審判官”,未免囿于成見,有“莫須有”之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理想是基督。而中世紀(jì)的“宗教大法官”正是他痛下針砭、大加撻伐的。[465]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面向未來的作家。他提出了許多永恒的、至今猶激動人心的問題?,F(xiàn)在,一門新的學(xué)問——陀思妥耶夫斯基學(xué),正在俄羅斯和世界各地悄然興起。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是非功過,他對人類的評價和預(yù)言,自有歷史評說。武斷地過早下結(jié)論,無疑是不適宜的。
有一位名叫艾亨瓦爾德的俄羅斯評論家寫道:
“這位偉大的苦役犯,步履沉重,臉色蒼白,目光如火,拖著鎖鏈,走過我國的文壇。他那瘋狂的步伐,使我國文壇至今猶迷離恍惚,如墜云里霧中。他在俄羅斯的自我意識的巔峰,打了一些至今猶無法辨認的信號,他那舌敝唇焦之口還說了一些預(yù)言和不祥的話?,F(xiàn)在,斯人已去,我們只能獨自來猜測這些啞謎了。”
于北京大學(xué)承澤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