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李斯,見證了大秦的榮辱
- 視頻剪輯:盤點十大掌權女子
- 與清風無關
- 2540字
- 2022-11-14 15:54:02
第一百九十一章 李斯,見證了大秦的榮辱
“說起秦始皇,自然離不開李斯。”
“這位大秦的丞相,在整個王朝的興衰之間很安定的做好了一個旁觀者和一個參與者。”
“那么,李斯這個人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李斯作為秦朝的丞相,他親自見證了秦王朝的崛起和衰弱,他的人生軌跡,便是一部秦王朝的興衰史。
李斯,出生于楚國上蔡,他年少的時候,在郡里從事著小吏的工作。
在楚國的政治體系中,小吏是最底層的公務員。
從李斯的人生規劃來看,他顯然志在從政,好在亂世中,有一份衣食無憂又體面的工作。
但像李斯這樣家里沒礦,身后又沒大佬提攜的寒門子弟,要想有所成就,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李斯在小吏這個位置上待了一段時間后,便對這種穩定卻升遷無望的工作感到厭煩了。
有一次,李斯正在糧倉里統計當年糧食產量的數據時,發現了一些老鼠絲毫不懼人來,還在大搖大擺吃著囤積的栗米。那一刻,他想起了之前在辦公處附近的廁所里,見到的那些吃臟東西的老鼠,每當看到人和狗到來時,便受驚四處逃竄的慘樣。
《史記·李斯列傳》: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也就是說一個人是成為賢人,還是沒有出息的普通人,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他所處的環境決定的!
這條被李斯奉為真理的“老鼠哲學”,促使不甘平凡的李斯決定擺脫現在安穩的生活,轉而尋求能夠讓自己更上一層樓的時代大舞臺。
于是,李斯辭了工作后,便以平民的身份游歷諸侯之間。后來,他聽聞儒學大師荀子正在楚國蘭陵縣開設私塾,招募學生。
李斯聽聞后,欣然前往,好向這位名動六國的大師“荀卿”學習治國理政之術。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唯有借助圣人教化世人,才能“使天下皆出于治”。在治國之道上,荀子比起其他儒學大師崇尚以“仁”治國外,他在吸收諸子百家理論的基礎上,還強調要仁愛和法制并行——“重法愛民而霸”。
“名師出高徒”,正是荀子這種能夠兼容百家的教學理念,才使他能夠以儒家大師的身份,教導出李斯和韓非子這兩位杰出的法家人才。
李斯學成畢業之后,他原本的第一選擇是靠荀子引薦,讓他拜入楚相春申君黃歇的門下。
可當荀子打算滿足李斯這個理想的時候,李斯卻拒絕了:“斯聞得時無怠,今萬乘方爭時,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游說者之秋也。”
其實呢,是李斯內心嫌棄“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
對于李斯的野心,荀子看得明白,他也不好強求,畢竟,自己一個趙國人都到楚國任職了,又干嘛要去操心自己的弟子是侍奉楚國還是秦國的問題呢?
李斯來到秦國的時候,秦莊襄王剛剛去世,此時13歲的嬴政繼承了父親的職位,權力卻掌握在秦相國文信侯呂不韋的手中。
李斯充分發揮了其“審時度勢”的老鼠精神,他一到秦國,便以荀子門生的身份,“乃求為秦相文信侯呂不韋舍人”。
呂不韋看著這個師出名門,自身又頗具才華的年輕人,對自己如此尊重,完全沒有某些稍微有點名氣的讀書人便恃才傲物的特征,他的內心很高興,便讓李斯到秦始皇身邊做了一名的侍從郎官。
至于這其中呂不韋是否有讓李斯這個“親信”做視野的意思,李斯并不會在乎,在李斯看來這算是自己拿到通往秦國政壇的入場券了。
李斯到秦始皇身邊后,他面臨著很大的壓力:自己該怎么站隊呢?
以他的眼光,不會看不出,秦始皇對于呂不韋是非常不滿的,只是限于實力不夠,才暫且容忍呂不韋掌控朝政、當自己“后爹”之事。
《史記·呂不韋列傳》:莊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秦王年少,太后時時竊私通呂不韋。
李斯如履薄冰,他一方面交好呂不韋,另一方面又討好秦王政,這種兩頭吃的做法讓他的升遷之路步步都是危機。
但李斯不怕,他知道呂不韋和秦王政用自己,是因為自己真的有才華!
只要他不對一方做出太過分的事情,他都可以用自己的功勞來抵過。
勸說秦始皇趁山東六國疲弱之際,兼并六國,實現統一天下的大業。
《史記·李斯列傳》:李斯說秦王曰:“胥人者,去其幾也。成大功者,在因瑕釁而遂忍之。昔者秦穆公之霸,終不東并六國者,何也?諸侯尚眾,周德未衰,故五伯迭興,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秦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夫以秦之彊,大王之賢,由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彊,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并也。”
秦始皇聽取了李斯的計謀,并且封他做了長史。
李斯讓秦國用金錢去收買六國君王的寵臣,讓他們離間君王和忠臣的關系,如果有不愿意被收買的,便趁機暗殺他們。
借助這個辦法,秦國在攻打六國的過程中,省了不少力,比如李牧、司馬尚等人,便是因為被小人離間,慘遭君王殺害。
《史記·李斯列傳》: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計,陰遣謀士赍持金玉以游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
秦始皇因為韓國派鄭國來做奸細的事情,決心驅逐六國的客卿,李斯以六國人才對秦國利大于弊為論點,成功說服了秦始皇廢除了《逐客令》。
李斯的計策打動了秦始皇,這使得他能夠以呂不韋門客的身份,在呂不韋倒臺后,逃脫清算,并晉升秦始皇陣營的核心圈子。
李斯成為丞相后,秦始皇為了體現對他的恩寵,“斯長男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
三川指的是河南洛陽這片地區,在秦朝時,三川郡大概范圍包括今河南黃河以南,靈寶以東的伊、洛水流域和北汝河上游地區。
戰國時期,三川郡一度是秦國與山東六國爭奪的戰略目標,張儀曾對秦武王說:“秦軍占領三川郡,就能挾令周天子,成就王業。”
從這份殊榮便可以看出,秦始皇儼然將李斯捆綁在了自己的帝國上,這就是兄弟間的“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李斯的兒子李由請假回家看望家人時,李斯擺了宴席為他接風,當時“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廷車騎以千數”。
李斯見此盛況,感嘆到:“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駑下,遂擢至此。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
李斯以一名楚國平民的身份,游歷于諸侯之間,他侍奉秦始皇,協助其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
秦國統一六國后,李斯尊奉秦始皇為皇帝,堅持廢分封,推行郡縣制,輔佐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文字、度量衡、貨幣、車軌制度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斯之功且與周、召列矣”。
秦始皇感恩他的付出,封他為帝國丞相。此時,李斯的地位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