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秦王朝真正強大的原因,值得學習
- 視頻剪輯:盤點十大掌權女子
- 與清風無關
- 3674字
- 2022-11-14 15:54:01
第一百九十章 秦王朝真正強大的原因,值得學習
再后來,劉邦傲然出生。
大家想想,對于劉邦的身份,司馬遷豈不是已經交代得十分清楚了嗎?劉邦就是一個私生子。
只不過劉邦的生父比較牛,是一條龍。
劉邦是人龍混血兒。后人讀到這一段的時候,往往也是會心一笑,并不當回事,也沒有因為劉邦是某條龍的私生子就取笑他。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劉邦他們的自我神話,這是為劉邦自稱“奉天承運”制造輿論。
但是,這恰恰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在漢朝人的心目中,私生子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如果運氣好,僥幸做了龍的私生子,還能占更大的便宜。
巧的是,劉邦的長子劉肥也是私生子。
當劉邦做了皇帝之后,劉肥照樣被分封為王。
大家在史書里看到過漢朝人對劉肥的私生子身份有一點點的蔑視或者抵觸的情緒嗎?
不僅如此,大名鼎鼎的衛青和霍去病也都毫無爭議地是私生子,漢朝人對他們似乎也沒有什么蔑視之情。
司馬遷交代他們二人的私生子身份時,也完全是平平淡淡,根本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可告人之處。
漢朝是個大時代,也是整個民族視野和胸襟博大的時代,他們對于私生子基本上沒有太多的人格歧視。
既然如此,那時的人們也就不會為了誹謗一個人,就說那個人是私生子,那時候,沒有制造此類謠言的土壤。知道了這些,我們就會明白,那些認為漢朝人故意編造秦始皇是私生子以泄憤的觀點其實毫無根據。
因此,司馬遷不會是誤信謠言。
司馬遷也許會犯錯誤,但至少在秦始皇是否是私生子的問題上,他不會因我們后人想象得到的理由犯錯誤。
這樣說,是不是我們就可以肯定,秦始皇一定就是私生子了呢?
我們也不能這么武斷,也許司馬遷有自己的證據,只是這樣的證據我們已無法親眼目睹。
但無論如何,后人用來反駁司馬遷的理由都不成立。
但如果我們只是將目光放在私生子的身上那就是對秦始皇的一種蔑視。
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秦朝如何走向強大和在嬴政手中走向征伐之路,最后奠定了整個華夏版圖的最初模式的。
我們在看秦始皇的時候,更應該跳出他個人的魅力,去看他身邊的人和事。
那么,說起秦國,自然離不開的都是誰?
商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人,衛國國君的后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
后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于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政治改革家。
商鞅與秦始皇、呂不韋、李斯不是生活在一個時代,到秦始皇執政,前后相隔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六代君王近100年歷史,但如果沒有商鞅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的兩次變法,就沒有后來強大的秦帝國。
可見,變法圖強意義重大。堅持變法的商鞅到底變了一些什么法呢
第一次變法,一是頒布法津,制定連坐法;
二是獎勵軍功,鼓勵秦人作戰勇猛;
三是重農抑末,發展農業生產,鞏固和發展封建生產關系;
四是建立郡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強中央集權。
第二次變法,一是廢井田,開阡陌;
二是建立縣的組織,把市鎮和鄉村合并起來,組織成縣,由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
三是遷都咸陽,為便于向函谷關以東發展,前350年,秦孝公根據商鞅的建議在咸陽營造新都,并于次年將國都從櫟陽遷至咸
看上面兩次變法主要是從政治、經濟、軍事著手,法律是比較嚴苛的。
有可怕的“連坐法”,就是現在所說的“負連帶責任”,那時可不比現在,“連坐”是要殺頭的,殺一儆百。
一連會連一大片,也叫“株連”,被后朝有些統治者所沿用。
看來這個法律有點兇狠殘暴,不然怎樣能管住老百姓,體現法律的威嚴呢?
經濟上“重農抑商”,在那個農耕時代,農民沒飯吃,還天天征兵打仗,民不聊生,不造反起義才怪呢。
要討好老百姓,就必須發展農業,穩住民心,農民安居樂業有飯吃,才能養官吏和軍隊,才能搞好商業。
“重農抑商”這在當時那個時代是必然的的選擇。
其實真正的富裕是要從商的,不是有“無商不富”的說法嗎?陶朱公范蠡、呂不韋、胡雪巖等都是。但商鞅是從穩定國家和民心,縮小兩極分化來考量的。
所以,大多數的人是高興了,得到了改革的實惠,可是城里的那些諸侯、宗親、貴族、商人可是恨透了這個“鐵面無情”的商鞅。
本來,改革就是權力和利益的再分配,幾家歡喜幾家愁,在那個戰亂不斷的“春秋戰國”時代,國家都沒有了。
商鞅變法主要輔佐的秦孝公,看來這是一個開明的君王,能積極采納商鞅的變法主張。
說實話在那時變法,無論是國君還是變法者都是冒著巨大風險的,因觸犯宗親權貴利益,變法者甚至經常是提著腦袋來干活的。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靠山,秦惠文王繼位。
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誣陷謀反,戰敗被殺,其尸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后示眾。
因為,當時的秦惠文王也是進退兩難。
商鞅變法已推行了接近20年,改革已走上正軌,商鞅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對于惠文王來說,已經沒有多大的價值。
站在惠文王的角度講,秦孝公之死導致壓抑了多年的商鞅與宗室貴族的矛盾徹底爆發,其實本質上是商鞅變法強化王權所代表的國君利益與被削弱的宗室貴族利益的矛盾徹底爆發。
而作為新繼位的國君,為了緩和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做出讓步——處死商鞅,顯然比得罪宗室貴族更為明智。
關于商鞅的死因,其實還是沒有逃脫自古以來很多改革家的宿命。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中對商鞅做出六個字的評價:“天資刻薄少恩”。商鞅制定的法律是很嚴酷的,近乎六親不認,得罪不少了。
當年頒布實行新發,遭到了許多貴族、大臣們的反對。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復犯法。
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必須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頭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
結果,商鞅把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都辦了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上字。這一來,一些貴族、大臣都不敢觸犯新法了。
一方面執行法律毫不留情,得罪不少人,這理所當然要冒風險,否則難以成就偉業大事,關鍵讓商鞅被車裂的還是曾經受壓的貴族、大臣們的瘋狂報復。
在秦國強大的改革歷史進程中,商鞅功不可沒,他是偉大的,死得其所。這也是他能夠預料的的結果。
因為,他的變革是為了國家的強大和民眾的幸福。
為此,難免會觸犯貴族及當權派等少數人的利益。在變革之前,商鞅還做了一次變法前的“民眾測試”,這就是著名的“徙木立信”的故事。
變法之初,商鞅想測試一下民眾對變法的態度,以取信于民,更便于新法能順利地貫徹、實施下去。于是,商鞅派人把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放在鬧市中,下令說:
"誰能把木頭搬到北門去,就獎賞十金。"老百姓紛紛來看,但都抱懷疑的態度,無人去搬。商鞅把賞金加到五十金,大家更加猜疑:秦國可是從來沒有出這么重的獎賞的。有一人不信邪,心想雖然沒有這么多的獎金,但總有一些吧。
他扛起木頭,搬到北門,跟隨的觀眾很多。商鞅如數地兌現了獎金,大家這才相信:商鞅出令必行!
通過制造這個宣傳和聲勢后,第二天,商鞅頒布新法,并使新法順利地實施了下去了?!稇饑?秦策》記載:“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
當時,秦孝公打算進行變法,但又害怕國人議論紛紛,所以猶豫不決。
秦孝公召開朝會命臣工商議此事,商鞅勸秦孝公說:"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搞出名堂,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況且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會被世俗非議;有獨到見解的人,一定會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聰明的人事先就能預見將要發生的事情。"
商鞅還說:"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有利于國家發展就能不仿效過去的法度。商湯、周武王不沿襲過去的法度能夠得天下,夏朝、商朝因遵循舊制而滅亡。
反對舊法的人不能非議,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贊揚。"對此觀點,秦孝公甚是贊同。
變法實施了10年后,秦國果然越來越富強,甚至周天子打發使者送祭肉來給秦孝公,封他為"方伯",中原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魏國不得不割讓河西土地,把國都遷到大梁。
商鞅不僅讓國家強大,讓人民富足,而且還有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收復河西失地、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是秦獻公、秦孝公兩代國君的愿望。
經過兩次變法后的秦國國力強大,而商鞅作為收復河西的主將,在戰爭中顯示了他的軍事及外交才能。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圍并占領固陽
秦國政治、經濟、軍事的強大,讓后來的秦王嬴政一統江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一代功臣商鞅的人生卻并不完美,反而親手為自己掘造了一座墳墓,最后死得是無比凄慘。
這也許是歷史的必然,后來為秦始皇一統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的呂不韋、李斯等結局也都一樣。
甚至連成就千秋霸業的一代始皇帝——秦始皇最后也死的不明不白,只給世人留下了一座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
在這里,商鞅雖然被當時的宗室貴族誣陷所害,但是,商鞅不愧為是中國古代一位成功的改革政治家,也是最有影響的一位改革家,比王安石變法、百日維新變法等要成功許多許多。
總之,正是因為有了商鞅變法,讓秦國擺脫了貧弱落后的局面,奠定了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根基,也正是有了象商鞅這類改革家,才不斷推進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商鞅或許在性格上有缺陷,但是窮其一生,甚至付出生命來推動社會變革和進步,古往今來又有幾人呢?商鞅,是一個為變法而獻身的改革者,應該永遠被歷史所尊重和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