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那些事兒·第貳部(2021年 增補版)
- 當年明月
- 5841字
- 2021-10-12 15:17:02
第一章 建文帝:建文的憂慮
〇 朱允炆抬起頭 用憂慮的口氣說出了朱元璋萬想不到的話 外敵入侵 由叔叔們來對付 如果叔叔們有異心 我怎么對付他們呢
朱元璋病逝前,指定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逝世時很是安心,因為他認為朱允炆一定能夠繼承他的意愿,將大明王朝治理得更好。一個安心的人走了,卻留下了一個憂慮的人。
朱元璋巨大的身影從朱允炆身上消失了,朱允炆終于可以獨自處理政事了,但這個年僅二十一歲的少年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他仍然看不到太陽,因為有九個人的身影又籠罩到了他的頭上。
這九個人就是朱元璋的九個兒子,從東北到西北分別是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和肅王。
如果說皇帝是最大的地主,那么這九個人就是保衛(wèi)大地主的地主武裝。
朱元璋在全國各地封了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孫子為王,這些特殊的人被稱為藩王,他們有自己的王府和軍隊,每個王都有三個護衛(wèi),但請注意,這三個護衛(wèi)不是指三個人。
所謂護衛(wèi)是一個總稱,護衛(wèi)的人數(shù)從三千人到一萬九千人不等,這樣算一下就可以了解藩王們的軍事實力。
上面那句話的關鍵所在就是不等,按照這個規(guī)定,藩王所能擁有的軍力是九千人到五萬七千人,而在實踐中,藩王們都傾向于選擇后一個數(shù)字,槍桿子里出政權,就算不要政權,多養(yǎng)點打手保鏢看家護院也是好的。

明初諸王分布
按說這個數(shù)字其實也不多,區(qū)區(qū)五萬多人,自然干不過中央。可見朱元璋在安排軍隊建制時是有所考慮的,但事情往往壞就壞在例外這個詞上。
可以例外的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這九個人中的某幾個。他們之所以可以例外,是因為他們負擔著更為繁重的任務——守護邊界。

藩王的軍事指揮權
他們的防區(qū)我們已經介紹過了,這九個武裝地主就如同九大軍區(qū),分別負擔著不同的任務,其中燕王和晉王勢力最大,他們各自帶有十余萬軍隊,可謂兵勢強大,但這二位還不是九王中最生猛的,公認的打仗第一強人是寧王,此人“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看似兵力沒有燕王和晉王多,但他手下卻有一支當年最為強大的武裝——朵顏三衛(wèi)。
這是一支特殊的部隊,可以說是明軍中的國際縱隊,全部由蒙古人組成,戰(zhàn)斗力極強。可能有人要問,為何這些蒙古人甘心給明朝打工?
其實這個答案也很簡單,因為明朝按時發(fā)放工資,這些外援們吃飽飯還能去娛樂場所休閑一下,而北元卻是經常打白條,打仗前許諾搶到的戰(zhàn)利品歸個人所有,結果往往搶回來就要先交集體,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參考消息 別惹廚子
朱元璋封藩王時,老三朱?被封為晉王。朱?在前往封地的路上,不知什么緣故,看朱元璋撥給他的御廚徐興祖不順眼,把徐鞭打了一頓。朱元璋知道后,立刻派人快馬加鞭送去了一封信,口氣極為嚴厲:“我率眾平天下,從來不姑息屬下。唯獨這位廚師徐興祖,跟了我二十三年,我連根小指頭都沒碰過。怨不在大,你小子要懂!”此次鞭打事件后,朱元璋一度對朱?印象糟糕,導致后來朱?遭官員彈劾,朱元璋想都沒想就削了他的爵,后來還是在太子朱標的勸說下才給他恢復了爵位。
這就是明顯的賠本買賣了,拼死搶了點東西回來,還要交公,萬一死掉了估計還沒有人管埋。確實不如給明朝當公務員,按月拿錢還有福利保障,無數(shù)的蒙古人就是被這種政策吸引過來的。
在利益面前,要保持忠誠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另外寧王本人也是極為兇橫,據(jù)說他每次打仗都領頭沖鋒,活像《第一滴血》里的蘭博,殺人不眨眼,砍頭如切菜,連燕王這樣的狠角色看到他都要讓三分。
這幾位鎮(zhèn)守邊界的武裝地主還經常搞聯(lián)合軍事演習,動不動就是十幾萬人在邊界動刀動槍,喊殺沖天。一旦有這樣的動靜,北元游擊隊就會立刻轉入地下斗爭。
其實這些喊殺聲驚動的不只是北元,還有坐在皇位上的朱允炆,在他看來,這是一種示威。
該采取點措施了。
朱允炆是一個好人,在他十五歲的時候,父親朱標患重病,朱允炆盡心伺候。他的孝順并沒有感動上天,挽留住朱標的性命。朱標去世后,朱允炆將他的三個年紀還小的弟弟接來和自己一起住,目的很簡單,他不想這些年幼的弟弟和自己一樣去承受失去父親的痛苦,他知道他們需要的是親情。
那年,他才十五歲。
除此之外,他還擔任了朱元璋的護理工作。由于朱元璋脾氣本來就不好,伺候他的人總是擔心掉腦袋,朱允炆主動承擔了責任,他親自服侍朱元璋,直到朱元璋離開這個世界。他盡到了一個好兒子和好孫子的責任。
他也是一個早熟的少年,當然促使他早熟的并不只是父親的早逝,還有他的那些叔叔們。
參考消息 朱允炆的詠月詩
朱允炆從小腦袋就長得怪怪的,朱元璋曾經嘆他是“半邊月兒”,不得善終。一次,朱元璋讓他以初月為題吟詩,朱允炆的詩是這樣的:“誰將玉指甲,掐作碧天痕。影落江湖里,蛟龍不敢吞。”朱元璋聽了,半晌沒吭聲,覺得“影落江湖里”正是不祥之兆,但“蛟龍不敢吞”,倒也沒有性命之害。據(jù)說因此而交給朱允炆一個鐵匣子,里面放著剃刀僧服等,告訴他危難時可打開。

參考消息 黃龍白龍
傳說晚年的朱元璋有天晚上做了這么一個夢:一條白龍和一條黃龍在宮前相遇而斗。最終黃龍勝,騰云而去,而白龍卻因傷勢過重,跌落在地。醒后上朝,發(fā)現(xiàn)燕王朱棣居然敢站在皇太孫朱允炆的左前方!按照明代的規(guī)制,左為尊位,朱棣雖說是皇叔,但到底還是臣子,怎么能站到皇太孫的左邊呢?很顯然是沒把朱允炆放在眼里。朱元璋大怒,立刻將朱棣攆了出去。其實洪武二十五年立了皇太孫后,規(guī)定行過朝禮之后就可以行家人禮,朱棣此罰受得比較無辜。
◆ 叔叔的威脅
讓朱允炆記憶猶新的有這樣兩件事:
一次,朱元璋老師出了一道上聯(lián):風吹馬尾千條線,要求學生們對出下聯(lián)。學生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好學生朱允炆,另一個是社會青年朱棣。
朱允炆先對,卻對得很不高明,他的答案是“雨打羊毛一片膻”,雖然勉強對得上,卻是不雅;而此時社會青年朱棣卻靈感突發(fā),脫口而出:日照龍鱗萬點金。
這句不但對得工整,還突出了一個龍字,確是絕對。朱元璋很高興,表揚了朱棣,而朱棣也不失時機地看了朱允炆一眼,那意思似乎是你也就這能耐而已。
朱允炆雖然還小,但卻明白那個眼神的意義。
另一次就嚴重得多了,朱允炆放學后,正巧遇上社會青年朱棣。朱棣一看四下無人,就露出了流氓相,居然用手拍他的后背,說道:沒想到你小子也有今天(不意兒乃有今日)。
朱棣的這種行為在封建社會是大不敬,大概類似今天學校門口的不良少年堵住學生搶劫。
朱允炆也沒有想到朱棣居然敢如此放肆,一時不知所措,慌了手腳,正在這時,朱元璋老師過來了,他看見如此情景,勃然大怒,狠狠地罵了朱棣一頓,此時朱允炆的反應卻十分耐人尋味。
他不但沒有向朱元璋告狀,反而幫朱棣說話,向朱元璋表示這是他們叔侄倆鬧著玩的。朱元璋這才沒有追究。
你不得不佩服朱允炆的反應。這是皇室子孫在復雜環(huán)境下的一種天賦,但在我看來,這種天賦似乎是一種悲哀。
在朱元璋的眼里,朱棣是一個好兒子;可是在朱允炆的眼里,朱棣是一個壞叔叔。這倒也不矛盾,就如我們前面所說,朱棣本來就有兩張臉,一張是給父親看的,一張是給侄子看的。
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了那次歷史上有名的對話。
朱元璋在解決了良弓和走狗的問題后,曾不無得意地對朱允炆說:“我安排你的幾個叔叔為你守護邊界,站崗放哨,你就可以在家里安心做皇帝了。”
朱元璋笑了,朱允炆卻沒有笑,他一反以往的附和,陷入沉思中。
這是一個機會,有些話遲早要說,就趁現(xiàn)在這個機會說出來吧。
朱允炆抬起頭,用憂慮的口氣說出了朱元璋萬想不到的話:“外敵入侵,由叔叔們來對付;如果叔叔要有異心,我怎么對付他們呢?”
一生運籌帷幄的朱元璋居然被這個問題問呆了,難道自己的兒子還不能相信嗎?他沉默了很久,居然也說了一句朱允炆想不到的話:“你的意思呢?”
這下輪到朱允炆傻眼了,皮球又被踢了回來,要靠我還用得著問你老人家嗎?這爺孫倆被這個問題弄得疲于應付,但問題還是不能不答的,朱允炆經過長時間的思考,用做論文的精神列出五點來回答了這個問題:“首先,用德來爭取他們的心,然后用禮來約束他們的行為,再不行就削減他們的屬地,下一步就是改封地,如果實在沒有辦法,那就只好拔刀相向了。”
一生精于謀略計算的朱元璋聽到這個計劃后,也不由得開口稱贊:“很好,沒有更好的方法了。”
朱元璋十分高興,他的判斷告訴他,朱允炆列出的方法一定能夠解決這個隱憂。但事情真的會如他所想般順利嗎?有沒有什么漏洞呢?
事實證明確實有一個漏洞,今天我們回頭來看這段經典的對話,就會發(fā)現(xiàn)兩個人說得都很有道理,朱元璋的判斷沒有錯,確實沒有比朱允炆所說的更好的方法了,但他忽略了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朱允炆的能力。
朱允炆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據(jù)史料記載,由于他的頭形不好,朱元璋曾經十分不喜歡他,但朱元璋慢慢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十分聰明,背書十分在行,便對他另眼相看,最后立為繼承人。
這里也說明一下能力的問題。在我小時候,我鄰居家有個小孩,才五歲就會幫家里打醬油,居然還會討價還價,時人皆嘆之,因為每次打醬油都能幫家里省一毛錢,被譽為奇才。十幾年后,我偶然聽人說起他待業(yè)在家,找不到工作,不過仍然去買醬油,唯一的區(qū)別是副食店的老板再也不肯跟他討價還價了。
打醬油只是個比方,這里主要是說明讀書的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書讀得好,不代表事情能處理得好;能列出計劃,不代表能夠執(zhí)行計劃。
◆ 建文的班底
其實朱元璋也并沒有把這個復雜的問題拋給毫無經驗的孫子,他為朱允炆留下了一群人,幫助他治理天下,其主要成員有三個人,他們也成為后來建文帝的主要班底。

建文的班底
◆ 第一個人
洪武年間,朱元璋曾帶著幾分神秘感,告訴已經被確認為繼承人的朱允炆,自己已為他選擇了一個可以治理天下的人才,但這個人有個缺點,就是過于傲氣,所以現(xiàn)在還不能用他,要壓制他一下,將來才能夠成大器。然后他說出了這個人的名字:方孝孺。
大家應該從朱元璋的話中吸取教訓,一般領導提拔你之前總是要打壓一下的,所謂磨煉就是這樣來的,千萬不要為此和領導鬧意見,否則就真有可能一輩子壓制下去了。
說來倒也滑稽,這位方孝孺就是在空印案中被錯殺的方克勤之子,殺其父而用其子,不知這算不算是對方孝孺的一種壓制。
方孝孺自小熟讀經書,為人稱道,他的老師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濂,而他自己也常常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但讓他莫名其妙的是,自己名聲很大,老師又在朝中為官,洪武十五年、二十五年,地方政府兩次向朱元璋推薦,自己卻一直沒有得到任用。
我們知道原因,但當時的方孝孺是不知道原因的,他就這樣等了十年之久,由此可見,領導的想法確實是高深莫測、不可捉摸的。
朱元璋告訴朱允炆,方孝孺是絕對可以信任的,他一生都會效忠于你,并能為你治理國家,開創(chuàng)太平盛世。
這話他只說對了一半。
◆ 第二個人
洪武年間,京城里的謹身殿由于沒有安裝避雷針,被雷給劈了。如果是今天大概是要搞個安全宣傳的,教育一下大家注意天氣變化,修好完事。但在當年,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朱元璋認為是上天發(fā)怒了,便決定去禱廟祭祀,他大概是認為自己確實干了不少錯事,所以這次祭祀他挑選了一批人和他一起去。
參考消息 方孝孺代師寫文
據(jù)說一次朱元璋設宴,酒喝得高興,就命宋濂寫上一篇以仙草為題的《靈芝甘露頌》,次日早朝呈上。但因為席中有武將,朱元璋頻頻賜酒,宋濂不勝酒力,喝得爛醉如泥。第二天從宿醉中醒來,猛然想到此稿,頓時酒意全無,大叫了一聲:“我今天死定了(我今日要死也)!”幸虧宋濂的學生——方孝孺擔心老師誤事兒,早就幫忙寫好了一篇。朱元璋看了文章,感覺與宋濂以往的風格不太一樣。從宋濂口中知道實情后,給出了一句評語:“你這學生比你強啊!”
挑選條件是極為苛刻的,那就是在九年之內(含九年)沒有犯任何過失的,這在洪武朝可真是難過登天了。那個時候,官員能保住腦袋就不錯了,你就是沒錯,說不準老朱也能給你挑出錯來。這么看來,能符合要求者還真是需要一顆純潔的心靈,至少對老朱純潔。
雖然不多,卻也不是沒有,齊德就是其中一個,他因為這件事被朱元璋留意,并記在心中,祭祀完畢后,朱元璋親自為齊德改名為泰,從此齊泰這個名字成為了他一生的代號。
此人是個文人,雖未帶兵,卻被任命為兵部左侍郎。朱元璋也曾放心不下,為他舉行了一場單獨面試,詢問邊界將領的名字,齊泰不慌不忙,從東說到西,從南說到北,毫無遺漏,得了滿分。之后又問各地的形勢,齊泰這次沒有說話,從袖子里拿出一本手冊,上面的記載十分詳細。朱元璋十分驚訝,大為欣賞。
要知道,這次面試是突然性的,齊泰并未預先作準備,說明這位仁兄確實是把這些玩意兒當書來背的,還寫成小冊子,隨走隨看,其用功之熱情勝似今日在公交車上背單詞的四級考生。
他也將成為建文帝的重臣。
◆ 第三個人
這個人比較特殊,他從入朝為官時起就是朱允炆的死黨,此人就是黃子澄。
黃子澄是江西人,洪武十八年(1385),他一鳴驚人,在當年的高考中以最高分獲得會元的稱號,后被選拔為東宮伴讀。這是一個前途遠大的工作,因為太子就是將來的皇帝,能夠得到這個職位可見其學問之深。
朱允炆為皇太孫時,他一直陪伴在旁,而一件事情的發(fā)生更是加深了他與朱允炆之間的感情。
有一次,朱允炆在東閣門外唉聲嘆氣,正好被經過此地的黃子澄看見,他便上前問原因,朱允炆看他是自己人,便說了實話。他擔心的正是他的那些叔叔,萬一將來要造反可怎么辦才好。沒想到黃子澄聽后微微一笑,要朱允炆不用擔心,他說:“諸王的兵力只能用來自保而已,如果他們敢造反,朝廷發(fā)兵攻擊他們,一定能夠取勝!”然后他又列舉了漢景帝時七國之亂的故事來鼓勵朱允炆,表示只要朝廷出兵,叛亂一定會被平定。
朱允炆聽見這些話,頓時大感安慰,他把這些話記在心中,并感謝黃子澄為他指出了一條金光大道。
這又是一個典型的脫離實際以古論今的例子,試問周亞夫在何處?你黃子澄能帶兵打仗嗎?
總結以上三人,有幾個共同特點:都是飽讀詩書,都是文人,都有遠大理想,都是書呆子。
書生誤國,并非虛言。
建文帝登基后,立刻召回方孝孺,任命為翰林侍講,并提升齊泰為兵部尚書,黃子澄為翰林學士。這三個書生就此成為建文帝的智囊團。
當朱允炆正式成為皇帝后,他找到了黃子澄,問了他一個問題:“先生,你還記得當年東閣門所說的話嗎?”
黃子澄肅然回答道:“從不敢忘記!”
那就動手吧,朱棣遲早要反,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我的判斷沒有錯,他一定會造反的!
參考消息 面試很重要
黃子澄天資聰穎,讀書又異常刻苦,并四處虛心求教。這樣一個勤奮的聰明人,是沒有理由不成功的。果不其然,洪武十七年,黃子澄參加鄉(xiāng)試,獲得第二名的佳績,第二年參加會試,又一舉拿下了會元。據(jù)說當年他理應中狀元,但殿試時,朱元璋問他哪年出生,他一時緊張,不敢回答元朝的至正年號,使得朱元璋大扣印象分,直接把他從第一名降到了第三名。快到手的狀元,遂縮水成了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