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圣哲智慧
道家鼻祖老子
儒家和道家是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學派,在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前,也曾呈現分庭抗禮之勢。其實,早在孔子之前,老子就已經在西方聲名遠揚了,西方的一些批評家和學者研究過老子,并且對其推崇備至。道家經典《道德經》是中文書中被譯為外文譯本最多的書,包括40種英譯本和9種德譯本。它是除了《圣經》之外,最被西方人推崇的書籍之一。

《老子騎牛圖》
關于老子,留給后世的資料甚少,就連確切的生卒年月也未曾留下。流傳最為廣泛的一個版本是: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厲鄉人。現在傳世的《道德經》一書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傳人根據老子的言行、思想整理編著而成。
雖然關于老子的生平事跡已難詳考,但并不影響他在歷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道家思想具有非常大的影響,老子被尊為聰慧、淵博、才智的代表。之后,統治者尊孔,為官者尊崇重禮數的儒家思想,而向往自由、崇拜自然的詩人則尊崇老子。不過,有意思的是,當詩人走上仕途、戴上了高帽之后,便公開推崇儒學的崇禮性、尚修身,只在背地里研究老莊的學說。而這種“自相矛盾”的做法正是道家漸漸“式微”而儒家漸漸“興盛”的原因,也是很多詩人仕途不暢的原因之一。
從另一方面來說,若不是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歷代帝王尊孔子為圣人,大力推行儒家思想,用儒家思想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老子就可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人物。
從思想的角度來看,老子提出了哲學的最高概念“道”,認為“道”是萬物之源,是萬物起始以及變化的總規律。他在《道德經》中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并且認為“道”是玄遠幽微、深不可測的;“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道”是極其特殊的,可以說是生天生地,統御萬物,亙古而長存。
老子擁有宏大的宇宙觀,認為“道”是從無到有,意味著萬物也是從無到有,并且“無”和“有”是相互轉化的。這是“道”的一個重要特征——“反者道之動”,即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方面的對立及轉化。他提出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復為奇,善復為妖”,只是他推出這些觀點的目的并非為了積極地推動事物的發展,而是讓人明白“弱者道之用”的道理。
可見,老子的部分思想是消極的,傾向于抗拒外物。我們知道,“無為”“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他看來,刻意去干涉事物,讓其變得更加強大就等同于加速其衰亡,這并不符合“道”的哲學。因此,他提出了“堅硬者早衰,柔軟者長存”“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認為事物如果一直處于一個羸弱的位置,就能夠避免強盛早衰的敗局。
這種思想的形成與老子所處的時代不無關系。春秋末期,諸侯爭霸,社會混亂,周天子號令天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面對巨大的社會變革,老子看到了萬物盛壯之后必然走向衰亡,看到了周王朝由強盛走到了盡頭,所以思想中帶有強烈的悲觀主義和消極主義色彩。他認為人不能違背“自然規則”,不應該強行改變這個世界,而應該尊重和適應這個世界。
但老子并不是徹底的悲觀主義者,他看到了強弱之間的轉化,認為:“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他并不提倡人們始終“示弱”,而是應該抓住時機將弱轉化為強,學會為了“強”而適當“示弱”,而這也成了后來封建統治者玩弄權術、研究統治策略的一個依據。

《道德經》(竹簡版)
與孔子相比,老子的道家思想并非為統治者準備,而是為了百姓。他崇尚自然,向往樸素的生活,更不愿意追逐權力富貴;他認為,一個明智的統治者應該順其自然,而不是企圖利用各種法律,或是殘酷的刑罰來控制民眾;他認為,人們應該避免暴力,統治者應該避免發動戰爭、橫征暴斂,因為這都是不符合自然規律以及道德的。
總之,雖然在中國歷代思想家中孔子的影響最大,一些統治者對老子也并不青睞,但不可否認,在我國璀璨的文化中,除了孔子,沒有一個能與老子相比的思想家,就連儒家也曾經把老子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學說之中。而且,老子提出了最樸素的辯證法,對于中國哲學的思想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子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