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園林規劃設計
- 肖姣娣 覃文勇 曹洪俠主編
- 7850字
- 2021-10-29 20:41:24
2.3 園林藝術基本原理
2.3.1 園林美概述
2.3.1.1 園林美的概念
1.美的含義
要研究園林美,首先要懂得什么是美?美是美學研究中的中心范疇。關于美的定義,眾說紛紜,各式各樣,尚無一種為人們所普遍接受。前人提出的較有影響的說法有:美是形式的和諧;美是上帝的屬性;美是完善;美是愉快;美是關系;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美是生活等。
美是對能引起人們美感的客觀事物的共同本質屬性的抽象概括,是一切事物的本質與表象中固有的特征之一,是一種客觀的社會現象,它是人類在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將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結果,是在對象中以感性形式表現出來的對人的本質力量的肯定和確證。
2.園林美的含義
園林美是一種以模擬自然山水為目的,把自然的或經人工改造的山水、植物與建筑物按照一定的審美要求組成的建筑綜合藝術的美。
園林美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園林美是自然景觀的典型概述,是自然美的再現。它隨著我國文學繪畫藝術和宗教活動的發展而發展,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高度統一。園林美是對生活、自然的審美意識(感情、趣味、理想等)和優美的園林形式的有機統一,是自然美、藝術美和生活美的高度融合。
園林美具有多元性,表現在構成園林的多元要素之中和各要素的不同組合形式之中。園林美也具有多樣性,主要表現在其歷史、民族、地域、時代性的多樣統一之中。
2.3.1.2 園林美的特征
1.園林中的自然美
植物是園林構成的重要素材。例如因植物色彩而形成的著名景點有:北京香山紅葉,杭州西湖的翠堤春曉、孤山雪梅、曲院風荷等。最后,由植物構成的群落景觀各具特色,如針葉林、闊葉林、熱帶雨林、溪澗植物等多姿多彩的景觀形式。
同時,大自然的山川草木、風云雨雪、日月星辰、蟲魚鳥獸以及大自然晦明、陰晴、晨昏、晝夜、春秋的瞬息變化都是園林美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加以巧妙地借用,就會形成美麗的風景。例如杭州西湖,它有朝夕黃昏之異,風雪雨霜之變,春夏秋冬之別,呈現出異常豐富的氣象景觀。
園林中的聲音美也是一種自然美。海潮擊岸的咆哮聲,“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發出的轟鳴聲,峽谷溪澗的嘩嘩聲,清泉石上流的潺潺聲,雨打芭蕉的嗒嗒聲、小溪的潺潺聲,山里的空谷傳聲、風搖松濤、林中蟬鳴、樹上鳥語、池邊蛙奏等,都是大自然的演奏家給予游人的音樂享受。
2.園林中的生活美
園林作為一個現實的物質生活環境,是一個可游、可憩、可賞、可學、可居、可食的綜合空間,必須使園林布局能保證游人在游園時感到生活上的方便和舒適。
第一,要使園林的空氣清新,無污染,水體清透無異味,衛生條件良好。第二,要有宜人的小氣候,使氣溫、濕度、風等綜合作用達到理想的要求。冬季既要防風又能有和煦的陽光;夏季則要有良好的氣流交換條件以及遮陽的措施。因而園林規劃既要有一定的水面、空曠的草地,又要有大面積的庇蔭樹林。第三,要避免噪聲。要避免噪聲的干擾就要求在規劃時深入研究場地環境,根據具體情況設置防護林或采取消聲和隔聲的處理。第四,植物種類要豐富,生長健壯繁茂,形成立體景觀。第五,有方便的交通,完善的生活福利設施,適合園林的文化娛樂活動和美麗安靜的休息環境。
3.園林中的藝術美
藝術美是社會美和自然美的集中、概括和反映,它雖然沒有社會美和自然美那樣廣闊和豐富,可是由于它對社會美和自然美經過了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去掉了社會美的分散、粗糙和偶然的缺點,去掉了自然美不夠純粹(美丑合一)、不夠標準的特點,因而,它比社會美和自然美更集中、更純粹、更典型,因而也更富有美感。
園林藝術美還包括意境美。園林意境就是通過園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賞者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一種藝術境界。陳從周老先生定義:“園林之詩情畫意即詩與畫的境界在實際景物中出現之,統名意境。”意境是一種審美的精神效果,它不像一山、一石、一花、一草那么實在,但它是客觀存在的,它應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它既不存在于客觀,也不完全存在于主觀,而存在于主客觀之間,既是主觀的想象,也是客觀的反映,只有當主客觀達到高度統一時,才能產生意境。意境具有景盡意在的特點,因物移情,緣情發趣,令人遐想,使人流連。
總之,園林中的自然美、生活美、藝術美與意境美是高度統一的,必須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對欣賞者而言,因人而異,見仁見智,不一定能夠按照設計者的意圖去欣賞和體會,這也正說明了一切景物所表達的信息具有多樣性與不定性的特點,意隨人異,境隨時遷。
2.3.1.3 園林美的內容
園林美的表現主要依靠以下10點。
(1)山水地形美。包括地形改造、引水造景、地貌利用、土石假山等,形成園林的骨架和脈絡,為園林植物種植、游覽建筑設備和視景點控制創造條件。
(2)借用天象美。借日月雨雪造景。如觀云海霞光,看日出日落,設朝陽洞、夕照亭、月到風來亭、煙雨樓,聽雨打芭蕉、泉瀑松濤,造斷橋殘雪、踏雪尋梅等。
(3)再現生境美。效仿自然,創造人工植物群落和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創造空氣清新、溫度適中的小氣候環境。花草樹木永遠是生境的主題。
(4)建筑藝術美。風景園林中由于游覽景點、服務管理、維護等功能的要求和造景需要,要求修建一些園林建筑。建筑不可多,也不可無,往往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
(5)工程設施美。園林中,游道廊橋、假山水景、電照光影、給水排水、擋土護坡等各種設施,必須配套,要注意藝術處理區別于一般的市政建設。
(6)文化景觀美。風景園林常為宗教圣地或歷史古跡所在地,其中的景名景序、門楹對聯、摩崖石刻、字畫雕塑等無不浸透著人類文化的精華。
(7)色彩音響美。風景園林是一幅五彩繽紛的天然圖畫,藍天白云、花紅葉綠、粉墻灰瓦、雕梁畫棟、百籟爭鳴。
(8)造型藝術美。園林中常運用藝術造型來表現某種精神、象征、禮儀、標志、紀念意義,以及某種體形、線條美,如圖騰、華表、標牌、噴泉及各種植物造型等。
(9)旅游生活美。園林是一個可游、可賞、可居、可學、可食的綜合活動空間。滿意的生活服務,健康的文化娛樂,清潔衛生的環境,交通便利與治安保證,都將怡悅人們的情緒,帶來生活的美感。
(10)聯想意境美。聯想和意境是我國造園藝術的特征之一。豐富的景物,通過人們的接近聯想和對比聯想,達到見景生情,體會弦外之音的效果。
2.3.2 形式美基本法則
形式美,它是相對內容美而言,指構成事物的物質材料的自然屬性(色彩、形狀、線條、聲音等)及其組合規律(如整齊一致、節奏與韻律等)所呈現出來的審美特性。形式美的構成因素一般劃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構成形式美的感性質料,一部分是構成形式美的感性質料之間的組合規律,或稱構成規律、形式美法則。
2.3.2.1 形式美的表現形態
形式美的表現形態有:線條美、圖形美、體形美、光影色彩美和朦朧美。
(1)線條美。線條是構成景物外觀的基本因素。線的基本線型包括直線和曲線,直線又分為垂直線、水平線、斜線,曲線又分為幾何曲線和自由曲線。
(2)圖形美。圖形是由不同的線條采用不同的圍合方式而成的平面形,一般有規則式和自然式圖形兩類。
(3)體形美。體形是由多種界面組成的實體,表現于山石、水景、建筑、雕塑、植物造型等。不同類型的景物有不同的體形美,同一類型的景物,也具有多種狀態的體形美。
(4)光影色彩美。色彩是造型藝術的重要表現手段之一,通過光的反射,色彩能引起人們生理和心理感應,從而獲得美感。
(5)朦朧美。朦朧美產生于自然界,如霧中景、雨中花,是形式美的一種特殊表現形態,能使人產生虛實相生、撲朔迷離的美感,給人留有較大的虛幻空間和思維余地。
2.3.2.2 形式美法則與應用
1.多樣統一
多樣統一,也稱為變化統一,是形式美的最高法則,與其他法則有著密切關系,起著“統帥”的作用,非常重要。各類藝術都要求統一,并在統一之中求變化。風景園林是多種要素組成的空間藝術,要創造多樣統一的藝術效果,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來實現。
(1)形式與內容的變化統一。不同性質的園林,有與其相對應的不同的園林形式。形式服從于園林的內容,體現園林的特性,表達園林的主題。中國古典園林中運用的變化與統一,將不同形態,不同功能的樓、閣、亭、臺、假山等通過一些形式上大致統一的頂部、檐、拱、長廊等,使園內有統一的格調,最后用圍墻把這些富有變化的元素統一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2)局部與整體的變化統一。在同一園林中,景區景點各具特色,但就全園而言,其風格造型、色彩變化均應保持與全園整體的基本協調,在變化中求完整。寓變化于整體之中,求形式與內容的統一,使局部與整體在變化中求協調,給人以完整和諧的整體感。
(3)風格和流派的變化統一。中國古典園林建筑因地因時因民族的不同而變化。如江南園林建筑小巧輕靈、素材樸素淡雅;北方園林建筑圓渾厚重、色彩鮮艷;嶺南園林建筑出檐較寬。
(4)形體的變化統一。形體組合的變化統一可運用兩種辦法,其一是以主體的主要部分形式去統一各次要部分,各次要部分服從或類似主體,起到襯托呼應主體的作用;其二對某一群體空間而言,用整體體形去統一各局部形體或細部線條。
(5)圖形線條的變化統一。指各圖形本身總的線條圖案與局部線條圖案的變化統一。如欄桿在橫平、豎直上采用直線條,斜向上可以采用曲線條,水平線條、垂直線條、斜線條還可在直徑大小上有變化;又如堆山疊石時尤其注意線條的統一,一般用一堆石料堆成,它的色調比較統一,外形紋理比較接近,堆在一起時要注意整體上的線條統一。
(6)材料與質地的變化統一。園林景觀元素在選材方面既要有變化又要保持整體的一致性,才能突出景物的本質特征。各種材質之間必須有主次比例,切忌等量混雜。
(7)線型紋理的變化統一。園林要素在線條走向以及表面紋理的處理上可以豐富變化,但可以統一在其中線條走向上或者表面紋理上,從而求得整體感。如岸邊假山的豎向石壁與臨水的橫向步道,雖然線型的方向有變化,但與環境是統一的。
(8)尺度比例的變化統一。園林景觀的尺度比例應當隨著使用功能、藝術內涵、使用對象的不同而在統一中求變化。如少兒游戲設施和成人娛樂設施的尺度自然不同,民居與商場、體育館的應用尺度也有很大的差異。
(9)動勢動態的變化與統一。指景物本身或本身與周圍環境之間在動勢變化中的統一。如水平延伸的建筑兩旁可以采用低矮分枝水平的植物,垂直向上的建筑可采用圓錐形、尖塔形植物來引導視線,配合與突出建筑。
2.對稱與均衡
(1)對稱。對稱具有規整、莊嚴、寧靜與單純的特點,但過分強調對稱會產生呆板、壓抑、牽強與造作的感覺。對稱一般用于建筑入口兩邊或規則式構圖或起強調作用的地方。對稱有3種形式。
1)左右對稱:即以一根軸為對稱軸,兩側左右對稱,也叫軸對稱,是最為常用的一種形式。如中國傳統民居建筑一般都是一明兩暗,中間是主廳,兩邊對稱布置房間或廂房;園林中的行道樹也大都采用兩側對稱形式,法國凡爾賽宮的植物布局、北京的故宮均為左右對稱。
2)旋轉對稱:即旋轉一定角度后的對稱。旋轉180°的對稱稱為反對稱,花壇等的圖案設計中可采用這種構圖。
3)中心對稱:以多根軸及其交點為對稱為中心軸對稱。廣場等的大面積構圖可采用這種形式,園林中設置花壇、鋪裝與花窗等圖案時可采用圍繞圓心設置不同的圖案,也稱為螺旋對稱。

圖2.10 對稱的三種形式
(2)均衡。均衡是指景物群體在上下、左右、前后布局上出現等量不等形的狀態。均衡體現了異形同質,均衡所表現出的形式美要比對稱更豐富。
1)對稱均衡(靜態均衡),一般在軸線兩側以相等的距離、體量、形態取得左右均衡。
2)不對稱均衡(動態均衡),其構圖是以動態觀賞時“步移景異”、景色變幻多姿為目的。
動態均衡的創作法一般有三種類型。第一種為構圖中心法,即強調一個視線構圖中心,使其他部分均與其取得對應關系。第二種為杠桿均衡法,又稱動態平衡法。使不同體量或重量感的景物置于相對應的位置。第三種為慣性心理法或稱運動平衡法,如一般認為右為主(重),左為輔(輕),故鮮花戴在左胸較為均衡;人右手提物身體必向左傾,人向前跑手必向后擺。
3.對比與協調(諧調,調和)
(1)對比。對比是借兩種或多種性狀有差異的景物之間的對照,使彼此不同的特色更加明顯,提供給觀賞者一種新鮮興奮的景象。對比是采用驟變的景象,給人以生動鮮明的印象,從而增強景觀的藝術感染力。空曠的綠茵草坪,由于豎向高聳的密林對比,水平或緩坡的草坪顯得更加廣闊和爽朗。園林設計中,對比與調和手法主要應用于空間對比、虛實對比、疏密對比、方向對比、大小對比、色彩對比、質感對比等多種表現形式。
1)空間對比。蘇州留園出入口的處理,是空間對比的一個佳例。留園的入口既曲折又狹長且十分封閉,但由于處理得巧妙,充分利用其狹長、曲折、忽明忽暗等特點,應用對比的手法,使其與園內主要空間構成強烈的反差,使游人經過封閉、曲折、狹長的空間后,到達園內中心水池,感到空間的豁然開朗。
2)虛實對比。所謂虛,也可以說是空,或者說是無;所謂實就是實在、結實或質實,或者說是有。后者比較有形,具象,容易被感知;前者則多少有些飄忽無定、空泛,不易為人們所感知。但虛與實是相輔相成又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虛實之間互相穿插而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使園林的景觀變化萬千、玲瓏生動。如景墻的虛實對比(圖2.11)。
3)疏密對比。所謂“寬可走馬,密不容針”的提法就是講究疏密對比的藝術手法。在園林藝術中,這種疏與密的關系突出表現在景點的聚散上,聚處則密,散處便疏。例如蘇州留園,其建筑分布很不均勻,疏密對比極其強烈,它的東部以石林小院為中心,建筑高度集中,景觀內容繁多,步移景異,因而人的心理和情緒必將隨之興奮而緊張。但有些部分的建筑則稀疏、平淡,空間也顯得空曠和缺乏變化,人的心情自然恬靜而松弛(圖2.12)。

圖2.11 景墻虛實對比

圖2.12 植物疏密對比

圖2.13 不同鋪裝材料質感對比
4)方向的對比。山勢高聳是垂直方向,水面平坦是水平方向,山水結合形成方向的對比。
5)大小的對比。中國園林要在方寸之地、咫尺山林之中,表現多方勝景,不運用以大觀小、以小觀大的對比手法,是很難達到設計意圖的。一株亭亭華蓋的古樹下散點山石數塊,益顯得古木參天高大;一座假山基部設置一個體量很小的亭子,亦可顯現山勢雄偉。
6)色彩的對比。“萬綠叢中一點紅”,例如紀念性構筑物、園林雕塑的色彩宜與四周環境或背景的色彩成對比,因為這些景物一般色塊較小,對比雖強烈,但也容易調和。互為補色的色相如紅和綠、藍和橙、黃和紫等能產生強烈的對比。例如我國皇家園林的紅色宮墻和綠色樹木的對比往往給人以鮮明的印象。
7)質感的對比。粗糙的石料如混凝土、粗木建筑給人感覺穩重;細致光滑的石料、細木、植物使人感覺輕巧(圖2.13)。
8)布局的對比。建筑形象是人為的幾何形象,山水風景是天然的自然形象,兩者構成了明顯的對立。如果恰當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在對立中求統一,便會產生特殊的藝術效果。例如,承德避暑山莊,是位于自然山水中的大型園林,在山莊南部的正宮部分,建筑采用了嚴格的對稱布局。
(2)協調(諧調,調和)。在形式美的概念中。協調是指各景物之間的聯系與配合達到完美的境界和多樣化中的統一。在園林中協調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如體形、色彩、線條、比例、虛實、光暗等,都可作為要求協調的對象。景物的相互協調必須相互有關聯,而且含有共同的因素,甚至相同的屬性。達到效果的幾種方法如下。
1)相似協調,指形狀基本相同的幾何形體、建筑體、花壇、樹木等,其大小及排列不同而產生的協調感。當一個園景的組成部分重復出現,如果在相似的基礎上變化,即可產生協調感,例如一個大圓的花壇中排列一些小圓的花卉圖案和圓形的水池等,即產生一種協調感。
2)近似協調,也稱微差協調。指相互近似的景物重復出現或相互配合而產生協調感。如兩種近似的體形重復出現,可以使變化更為豐富并有協調感。如方形與長方形的變化,圓形與橢圓形的變化都是近似協調。
3)局部與整體的協調,即局部景區景點或景物的各種組成部分與整體的協調。如某假山石的局部用石,紋理必須服從總體用石材紋理走向。
4.節奏與韻律
節奏產生于人本身的生理活動,如心跳、呼吸、步行等,在建筑和風景園林中,節奏就是景物簡單地反復連續出現,通過時間的運動而產生美感,如燈桿、花壇、行道樹、水的波紋、植物的葉序以及河邊上的卵石等。而韻律則是節奏的深化,是有規律但又抑揚起伏的變化,從而產生富于感情色彩的律動感,如自然山峰的起伏線,人工植物群落的林冠線等。由于節奏與韻律有著內在的共同性,故可以用節奏韻律表示它們的綜合意義。
(1)連續韻律。指一種組成部分的連續使用和重復出現的有組織排列所產生的韻律感。例如,路旁的行道樹用一種樹木等距離排列便可形成連續韻律。欄桿、長廊也是連續韻律。頤和園樂壽堂粉墻上形形色色的景窗,距離相等,體量相似,但圖案不同,方形、五角形、六邊形、圓形、寶瓶狀、書卷狀……每個圖案都不重復,雖然圖案沒有一個重樣,但總的感覺多而不亂,多樣統一于連續韻律的構圖之中。
(2)交替韻律。是運用各種造型因素作有規律的縱橫交錯、相互穿插等手法,形成豐富的韻律感(圖2.14)。仍以行道樹為例,上述的簡單韻律(連續韻律)比較單調,如果兩種樹木,尤其是一種喬木及一種花灌木(如懸鈴木和海桐)相間排列,便構成“交替韻律”,這顯然要活潑豐富得多。“蘇堤春曉”景中“株楊柳間株桃”就是因此膾炙人口的。

圖2.14 花壇的交替韻律圖

圖2.15 七枚小葉的漸變韻律圖
(3)漸變韻律。是某些造園要素在體量大小、高矮寬窄、色彩濃淡等方面作有規律的增減,以造成統一和諧的韻律感。頤和園十七孔橋的橋孔,從中間往兩邊逐漸由大變小,形成遞減趨勢。中國傳統的塔式建筑,如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杭州的六和塔等和十七孔橋的原理是一樣的,都是漸變韻律的具體應用。再如植物中的七葉樹,其掌狀復葉的七枚小葉就是由相同形狀的重復和從小到大、又從大到小的有規律的漸變相結合而形成的(圖2.15)。

圖2.16 窗格子的交錯韻律圖
(4)交錯韻律。是利用特定要素的穿插而產生的韻律感。例如中國傳統的鋪裝道路,常用幾種材料鋪成四方連續的圖案,形成交錯韻律。人們可一邊步行游覽風景,一邊感受這種道路鋪裝的韻律。傳統建筑的木欞窗就是利用水平和垂直的木條縱橫交織形成韻律感。有時韻律感是在人的安排下隨機產生的,園林中的冰裂紋就是因不規則的交錯紋理而引人注目,廣泛用在窗、地紋圖樣的布置上。園林中窗格式樣極為復雜,便是自古以來人們追求的韻律感的例證之一(圖2.16)。無論是木構架的天花藻井,還是石砌的拱券扶壁,結構構件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也以完美的韻律感成為審美的對象。
5.比例與尺度
比例是指事物中整體與局部或局部與局部之間的大小、長短、高低、分量的比較關系。園林中,比例是指園景和景物各組成要素之間空間形體體量的關系,不是單純的平面比例關系,包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是園林景物、建筑物整體或者某個局部長、寬、高之間的關系;二是園林景物、建筑物整體與局部,或者局部與局部空間形體、體量大小的關系。和諧的比例是完美構圖的條件之一,可以使人產生美感。常用的比例為黃金分割比,即大小(寬長)的比例相當于大小兩者之和與大者之間的比例,其比值為1.618。

圖2.17 蘇州留園冠云峰與周邊亭的尺度對比
在園林造景中,運用尺度規律進行設計的方法有以下3種。
(1)單位尺度引進法。即應用某種為人所熟悉的景物作為尺度標準,來確定群體景物的相互關系,從而得出合乎尺度規律的園林景觀,也稱為自然的尺度。如在蘇州留園中,為了突出冠云峰的高度,在其旁邊及后面布置了人們熟知的亭子和樓閣作為陪襯和對比,來顯示其“冠云”之高(圖2.17)。
(2)人的習慣尺度法。習慣尺度是以人體各部分尺寸及其活動習慣尺寸規律為準,來確定風景空間及各景物的具體尺度,也稱為宜人的尺度、親切的尺度。如亭子、花架、水榭、餐廳等尺度,就是依據人的習慣尺度法來確定的。
(3)夸張尺度法。將景物放大或縮小,以達到造園意圖或造景效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