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明彈性力學及有限元法
- 李波主編
- 1284字
- 2021-10-29 20:26:05
第四節 物理方程——應力與應變的關系
上面已經導出了平面問題的平衡方程和幾何方程。但是,僅有這兩組方程,還不能求解問題。這是因為式(2-1)、式(2-3)只含應力分量,而式(2-6)只含應變分量。我們必須將它們聯系起來,表示應力分量與應變分量的關系式,稱為物理方程。
在完全彈性的各向同性體內,應變分量與應力分量之間的關系已在材料力學中根據廣義胡克(R·hooke)定律導出如下:

式中 E——拉壓彈性模量,又簡稱為彈性模量;
μ——側向收縮系數,又稱為泊松系數;
G——剪切彈性模量,又稱為剛度模量。
這三個彈性常數之間有如下的關系:

因此,只要知道這三個彈性常數中的任何兩個,我們就可以根據式(2-9)求出第三個。
因為假定物體是線性彈性的、均勻的、各向同性的,所以,這些彈性常數不隨應力或應變的大小而變,不隨位置坐標而變,也不隨方向而變。
在平面問題中,式(2-9)所示的應力與應變關系可以得到簡化,下面分兩種情況來討論。
一、平面應力問題
在平面應力問題中,σz=τzy=τzx=0。在式(2-8)的第一式及第二式中刪去σz,并將式(2-9)代入式(2-8)中的第三式,得

這就是平面應力問題的物理方程。
此外,式(2-8)中的第三式成為

由式(2-11)可見,只要求出了σx和σy,也就可以求得εz,因此,εz不是獨立的量。在以后的討論中,我們不把它看作基本未知量,但可以由式(2-11)的εz求得薄板厚度的改變。
最后,由式(2-8)的第五、第六式可得γzy=γzx=0。
式(2-10)是由應力求應變的物理方程。反之,可由式(2-10)解出應力,即可得出由應變求應力的物理方程,可表示為

為了便于以后的應用,式(2-12)可寫成矩陣形式:

其中
[D]矩陣的元素只與彈性常數E及μ有關,故稱為平面應力問題的彈性矩陣,它是一個對稱矩陣。
二、平面應變問題
在平面應變問題中,因為物本的所有各點都不沿z方向移動(即ω=0),所以z方向的線段都沒有伸縮,因而得εz=0。于是由式(2-8)中的第三式,得

此式說明只要求出了σx和σy,也就隨之確定了σz,因此,σz也不作為基本未知量。所以,在分析平面應變問題時,只有σx、σy和τxy三個獨立的應力分量。將式(2-15)代入式(2-8)中的第一式及第二式,并注意式(2-10)中的第三式仍然適用,得

式(2-16)就是平面應變問題的物理方程。此外,在平面應變問題中,因τzy=0,τzx=0,所以也有γzy=0,γzx=0。
如將兩類平面問題的物理方程式(2-11)和式(2-16)加以比較,則可看出兩者雖不一樣,但是,若把平面應力問題的物理方程式(2-11)中的E換成E1、μ換成μ1,即

就得到平面應變問題的物理方程式(2-16)。其中的第三式也并不例外,讀者由E1和μ1的定義不難證明

應用式(2-17)的關系,將式(2-16)改寫成

由式(2-19)看出,兩類平面問題可以按照同樣的方式進行分析,只要利用轉換關系式(2-17),就可將平面應力問題的物理方程轉換成平面應變問題的物理方程。為了便于以后的應用,平面應當變問題的物理方程也可寫成式(2-13)的矩陣形式{σ}=[D]{ε},只是其中的彈性矩陣[D],應由式(2-17),將式(2-14)轉換成如下形式

兩類平面問題的物理方程雖用統一的式(2-13),但應用時需注意:平面應力問題的彈性矩陣使用式(2-14);平面應變問題的彈性矩陣使用式(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