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風景園林設計基礎作者名: 王紅英 吳巍 祁焱華主編本章字數: 4902字更新時間: 2021-10-22 20:38:13
2.2 西方古典園林
西方園林與中國園林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榮的傳統,是世界園林藝術中的瑰寶。西方古典園林以幾何體形的美學原則為基礎,以“強迫自然去接受均稱的法則”為指導思想,追求一種純凈的、人工雕琢的盛裝美。
2.2.1 西方古典園林的起源
在西方園林史中,起源最早應該是古埃及和西亞園林。在考古發現古埃及墓葬壁畫中看到古代人對理想環境的表達。在一個矩形的環境中,矩形作為基本圖形進行景觀塑造,中間是矩形水池,池中分層種植花果樹木,并有莊嚴大門和矩形圍墻。整個園林對稱嚴謹,建筑為中軸位置。整個西方古典園林就是沿著這樣的路線發展而來(見圖2 16)。

圖2 16 古埃及墓葬壁畫
2.2.1.1 古埃及墓園、園囿
公元前3000多年,古埃及在北非建立奴隸制國家,到公元前2700多年到前2200多年,形成法老政體的中央集權制。法老(即埃及國王)死后都興建金字塔做王陵,成為墓園。金字塔四周布置對稱林木,中軸線筆直,塔前有廣場,與正門對應,造成莊嚴、浩大的景象,同時反映出當時埃及科學工程技術已發達。
古埃及奴隸主們為了坐享奴隸們創造的勞動果實,一味追求荒誕的享樂方式,大肆營造私園也是其一。到公元前1600多年的埃及,為了農業生產的需要,埃及人注重發展引水及灌溉技術,同時,土地規劃也促進了數學和測量學的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古埃及園林的布局形式,從而建造了具有審美價值的私園。園中種植觀賞樹木和花草,甚至還飼養動物,具有了觀賞和游憩的性質。它們往往還采取方直的規劃,開辟規則的水槽并進行整齊的栽植,在搭配鮮花及藤本棚架植物,增加其游覽性。
2.2.1.2 西亞地區園林
古代西亞也有花園,位于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早在公元前3500年時,已經出現了高度發展的古代文明,形成了許多城市國家,實行奴隸制。此時奴隸主追求物質和精神享受,在私宅建造游憩觀賞的花園。花園內布置整齊美觀,引水注園,道路縱橫方直,花草樹木充滿其間。與古埃及文明幾乎同時放射出燦爛光輝的,還有古巴比倫文明。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巴比倫王國曾創造了無比輝煌的古代文明,而它們創造的園林“空中花園”的景觀最具有特色,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是當時的尼布甲尼撒二世為王妃建造,為多層重疊的花園所組成。以此為代表的屋頂花園形式也稱為古巴比倫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古巴比倫園林,也包括亞述及迦勒底王國時期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建造的園林,形式上大致有獵苑、圣苑、宮苑三種類型,各有其特點。
古希臘通過波斯學到西亞的造園藝術,發展成為住宅內布局規則方整的柱廊園。希臘的柱廊園改進了造園在布局上結合自然的形式,而變成了噴水池占據中心位置,使自然符合人的意志,形成了有秩序的整形園。把西亞和歐洲兩個系統早期庭園的形式與造園藝術聯系起來,形成橋梁作用。古羅馬繼承希臘庭園藝術和西亞林園的布局特點,發展成為山莊園林,園內布置規整,花草樹木與綠籬的裝飾已有很大的發展,園中水池更為普遍,羅馬園林體現對自然的熱愛,對理想的田園生活的追求。
2.2.2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園林
“中世紀”是指歐洲歷史上從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的瓦解,到14世紀文藝復興開始大約1000年這段歷史。中世紀時期,西方園林在繼承古希臘、古羅馬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2.2.2.1 中世紀歐洲園林類型
中世紀歐洲(西歐)前期以實用的寺院庭園為主,后期以簡樸的城堡庭園為主,此外還有體現伊斯蘭文化的西班牙伊斯蘭園林影響顯著。在功能特征上園林大體分為兩派:一是以意大利為代表寺院庭園時期及隨后的城堡庭院時期,這一派的的主要特征是實用性很強,布局簡單;二是以波斯,西班牙為代表的伊斯蘭園林,這一派園林重視水景的應用,善于利用水景來切割園林的風景。
1.寺院庭園
伴隨古羅馬帝國的解體,歐洲封建社會的政權分散獨立,而教權則強大而統一,因此在前期,歐洲園林的主要造園活動體現在寺院庭院的興建上,這一階段以意大利的巴西利卡寺院、瑞士圣·高爾教堂、意大利羅馬圣保羅大教堂為主要代表(見圖217)。教堂與修道院逐漸增多,這些寺院庭園多以宗教的實用性為目的,建筑物的前面有連拱廊圍成的露天庭院,稱為“前庭”,不同教派的修道院庭園因教義不同建筑風格上也略有不同。這一時期的寺院庭園主要以實用性為目的,大多由建筑圍繞形成中庭,建筑的邊界多是柱廊,形式如同柱廊院,中庭的中心位置往往有水池、噴泉等,風格簡樸實用。
2.城堡庭園
隨著西歐戰亂逐漸平息,城堡庭園的結構由以往的沉重抑郁型轉向開敞,變為適宜居住的宅邸結構,而且周圍還建造了娛樂設施。庭園布局簡單,有柵欄或矮墻圍護。除方形花臺之外,主要為一個三面開敞的龕座,上鋪草皮,用作坐凳。有泉池,充滿歡樂氣氛。樹木一般修剪成幾何形。在一些較大庭園中,設有水池,放養魚與天鵝。

圖217 瑞士圣·高爾教堂平面規劃圖
2.2.2.2 中世紀伊斯蘭園林
伊斯蘭園林是是古代阿拉伯人在吸收兩河流域和波斯園林藝術基礎上創造的,是一種受宗教影響很大的藝術形式。它以阿拉伯半島為中心,遍布亞非,波及歐洲,在全世界已經超過13億伊斯蘭教徒居住的地方,都可以看到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
1.波斯伊斯蘭園林
阿拉伯人吸收了波斯的建筑園林藝術,稱為“波斯伊斯蘭式”。波斯地處荒漠高原,干旱少雨,夏季炎熱,水成為伊斯蘭園林最重要的造園要素。利用溝渠,將水直接灌溉到植物根部。面積小的庭園多呈矩形,以十字形園路劃分綠地,路上有溝渠,或者以此為基礎對綠地做更多的幾何劃分。面積大的園林有多個小型封閉院落組成,以小門相通,以隔墻上的花窗和柵格滲透空間,并列排列的小園中盡可能栽植同樣的樹種,以獲得穩定和統一的視圖。
2.西班牙伊斯蘭園林
公元8世紀初,信奉伊斯蘭教的摩爾人入侵伊比利亞大力移植西亞文化,尤其是波斯、敘利亞的伊斯蘭文化,在建筑與園林上,創造了富有東方情趣的西班牙伊斯蘭樣式。封閉的空間,隱秘的氛圍;以水體分割空間(交叉或平行的河渠或水渠,其中有噴泉);道路以有色石子或馬賽克鋪裝,組成圖案,用鮮艷的陶瓷或馬賽克裝飾園林建筑。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位于南部著名古城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苑(見圖2-18)。它建造在海拔700多米高的山頂上,是伊斯蘭建筑藝術在西班牙最典型的代表作,也是格拉納達城的象征。
3.印度伊斯蘭園林
17世紀,印度領導人巴布爾帶來了波斯風格的園林。莫臥爾人在印度建造了兩種類型的園林:其一是陵園,它們位于印度的平原上,通常建造于國王生前。當國王死后,其中心位置作為陵墓場址并向公眾開放。陵園的最佳實例即是聞名世界的泰姬·瑪哈爾陵;其二是游樂園,這種庭園中的水體比陵園更多,且通常不似反射水池般呈靜止狀態(見圖2-19)。


圖219 印度泰姬陵
圖218 阿爾罕布拉宮苑
2.2.3 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園林
文藝復興也在歐洲園林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意大利園林是文藝復興時期園林的代表,文藝復興初期的臺地園又最具典型。
臺地園一般附屬于郊外別墅,多半建立在山坡地段上,就坡勢成若干的臺地稱為臺地園。臺地園的主要特征是:選址時注意周圍環境,多建在郊外風景秀麗的丘陵坡地上;園中多個臺層相對獨立,沒有貫穿各臺層的中軸線:建筑與庭院部分都比較簡樸,大方,有很好的比例和尺度。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臺地園慢慢的演變為較為規整、宏大的莊園,被稱為羅馬莊園,埃斯特莊園作為意大利臺地園的典范,與蘭特莊園、法爾耐斯莊園(見圖220)并列文藝復興三大名園。此時的莊園比臺地園更加成熟,造園藝術也達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表現出一些與初期臺地園不同的特色,表現在:布局規整,有明顯的中軸線貫穿全園,園中景物對稱布置在中軸線兩側;各臺層上常以多種理水形式,或理水與雕像相結合作為局部的中心;理水技術成熟,如水景在明暗與色彩的對比;建筑有時作為全景位于最高處;植物造景日趨復雜(見圖221)。


圖220 法爾耐斯莊園
圖221 埃斯特莊園內管風琴噴泉
2.2.4 法國古典主義園林產生與發展
在世界園林體系中,法國古典主義造園藝術在世界園林體系中獨樹一幟,代表人物是昂德雷·勒諾特爾,代表作品有孚-勒-維宮和凡爾賽園林。17世紀下半葉,古典主義成為法國文化的主導潮流,在園林建筑方面也逐漸形成了古典主義園林風格。18世紀初,由勒諾特爾的學生勒布隆協助德扎利埃編著了《造園的理論與實踐》一書,被看作是“造園藝術的圣經”,標志著法國古典主義園林藝術理論的完全建立。
勒諾特爾最重要的成就是將庭園與建筑看成一個整體,來設計雄偉而又統一的景觀,并在他的具體設計中得到了成功的體現,為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設計的凡爾賽花園,成為古典主義的代表。凡爾賽宮包括“宮”和“苑”兩部分(見圖222和圖223)。廣大的苑林區在宮殿建筑的西面,它有一條自宮殿中央往西延伸長達2km的中軸線,兩側大片的樹林把中軸線襯托成為一條寬闊的林蔭大道,自西向東一直消逝在無垠的天際。林蔭大道的設計分為東西兩段:西段以水景為主,包括十字形的大水渠和阿波羅水池,飾以大理石雕像和噴泉。東段的開闊平地上則是左右對稱布置的幾組大型的“繡毯式植壇”。大林蔭道兩側的樹林隱藏地布列著一些洞府、水景劇場、迷宮、小型別墅等,是比較安靜的就近觀賞場所。中央大林蔭道上的水池、噴泉、臺階、保坎、雕像等建筑小品以及植壇、綠籬均嚴格按對稱均齊的幾何格式布局,是為規整式園林的典范,較之意大利文藝復興園林更明顯的反映了有組織有秩序的古典主義原則。
法國古典主義園林多為王室或貴族所建造,代表著造園者的身份與地位,因此園林的規模與規劃上都追求宏大氣派,氣度高雅,豪華而端莊。法國古典主義園林還特別重視植物、雕像、花壇、水景等構園要素的選擇與布置。其美學觀點為純自然的不加人工的植物是不美的,因此,植物修剪成幾何形式統一布置到整體構圖中去。大量使用水景,如水池、噴泉、瀑布等,由于地勢低緩,水景多為面積很大的靜水,輔以噴泉。


圖222 凡爾賽園林
圖223 凡爾賽宮噴泉
2.2.5 英國自然風景式園林的產生與發展
18世紀英國自然風景園的出現,改變了歐洲由規則式園林統治的長達千年的歷史,這是西方園林藝術領域內的一場極為深刻的革命。它的產生與當時國內的經濟文化發展,文學藝術的影響,以及對中國園林的憧憬與向往密不可分。從時間上看,英國學派園林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時期。
2.2.5.1 莊園園林化時期的英國莊園
18世紀初期,英國造園者充分利用開闊起伏的草地,曲折蜿蜒的河岸,成片成叢的樹木等自然因素,這種造園藝術對自然美的追求,集中體現為一種“莊園園林化”風格,是英國自然風景式園林的第一個階段。莊園園林化具有以下特點:①因地制宜,力圖改變古典主義園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形象;②不修圍墻,用兼具灌溉和泄洪作用的干溝來分隔花園、林園、牧場,加強了視線的滲透和空間的流動;③結合兼具生產性的牧場和莊園進行莊園設計,把園林從純觀賞性的封建貴族藝術轉變為兼具實利性的資產階級藝術。
2.2.5.2 畫意式園林時期的英國莊園
18世紀中葉,當自然風景園在英國達到高潮時,通過在中國的傳教士及羅馬教廷的交流,以圓明園為代表的中國園林藝術被介紹到歐洲,英國這一時期的園林建造深受“中國風”的影響。隨著浪漫主義在歐洲藝術領域中的風行,出現了以錢伯斯為代表的畫意式自然風景園林。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緬懷中世紀的田園風光,喜歡建造哥特式的小建筑和模仿中世紀風格的廢墟、殘跡;②喜用茅屋、村舍、山洞和瀑布等更具野性的景觀作為造園元素;③大膽采用異域情調的景觀元素,如丘園(Kew Garden)的中國式塔以及其他畫意式園林中喜用的中國式山洞。
2.2.5.3 園藝派時期的英國莊園
英國園林的迅速發展,使英國式自然風景園林的影響滲透到整個西方園林界。這一時期由于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英國海外貿易和殖民事業的日益拓展,來自世界各地的花卉、物產等紛紛流入英國,職業的造園家便以此為契機,對英國的園林進行了進一步的發展與改造,從而形成了19世紀的主要流派“自然風景園的園藝派”。這種造園流派在自然風景園林原有面貌下有了一些新特點:如增加了具有時代特點的玻璃溫室,種植來自世界各地的奇花異草。此外,常在草地上設置的花壇,把各種鮮花密植在一起,在種植時仔細的搭配花期、顏色和株形。樹木也注意其高矮、冠型、姿態和四季的變化,巧加搭配。這一種園林,因為更加時尚且具有商業性,符合商業時代的需求,逐漸成為19世紀的主流,并直接影響到20世紀的世界園林藝術(見圖224)。

圖224 園藝派時期的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