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 中國古典園林

2.1.1 中國古典園林發展

2.1.1.1 萌芽期

中國園林可追溯到公元前殷商時期,當時出現了種植蔬菜瓜果用的“園圃”,用于農業生產,隨后官宦貴族們為了狩獵的需要,圈地放養禽獸稱為“囿”。這些在功能上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園林。后來單純的狩獵已經不能滿足貴族們的需要,園囿逐漸增加了其他的功能,模仿自然環境的池沼樓臺開始出現,植物的栽植也開始有意識地進行,中國傳統園林的雛形基本形成了。

中國早期園林,從狩獵到農耕,從原始的自然崇拜到帝國的封禪活動,把早先的狩獵、生產、通神、求仙逐漸轉化為以游憩、觀賞的自然景觀發展為園林的雛型。

2.1.1.2 形成期

春秋戰國時期的園林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臺,自然山水園林已經萌芽,在園林中構亭營橋,種植花木。園林的組成要素已初步具備,不再是簡單的囿了。

秦漢時期,出現了大批規模巨大、形態優美的園林,諸如秦時的阿房宮,漢時的上林苑,園林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秦始皇時期博采各國修筑的園林經驗,修筑了中國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阿房宮,后雖毀于秦末戰火,但也無法抹殺其在中國園林史的重要地位(見圖2 1)。到了漢代,宮苑建設在秦朝基礎之上又有所發展,在秦朝上林苑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與擴建,建成了我國古典園林早期皇家園林的代表之作———上林苑。上林苑非常注重水景的處理和園林植物的應用,水面的劃分和空間的處理也開始注重意境的營造,植物配置上也是搜羅全國奇樹異物增加宮苑的趣味性。上林苑是對秦時園林建筑藝術的繼承與發展(見圖2 2)。

圖2 1 阿房宮假想圖(圖片來源:http://www.eku.cc)

圖2 2 上林苑示意圖(圖片來源:http://image.baidu.com)

秦漢時期是中國園林的形成時期,這個時期園林面積大,周圍數百里,保留囿的狩獵游樂的內容,并且善于利用自然,有了散布在廣大自然環境中的建筑組群。苑中有宮,宮中有苑,離宮別館相望,周閣復道相連。

2.1.1.3 轉折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造園史上的重要轉折期。漢末軍閥分治與長期混戰,人們對社會現實產生厭惡感,文人墨客轉而追求返璞歸真的自然思想與田園生活,加上當時自然山水畫的發展,使中國園林開始向模擬自然山水的方向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園林發展主要有以下5個特征。

(1)園林的規模由大入小,園林的造景由過多的神異色彩轉化為濃郁的自然氣氛,創作方法由寫實趨向于寫實與寫意相結合。

(2)園林由以前的粗放轉變為較細致的、更自覺的經營,造園活動完全升華到藝術創作的境界。(3)皇家園林的狩獵、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消失或僅保留其象征意義,游賞活動成為主導甚至

唯一的功能。

(4)私家園林開始興起,從利用自然發展到模仿自然環境的階段,筑山造洞和栽培植物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造園主導思想側重于追求自然情致,產生了“自然山水園”。

(5)佛教、道教盛行,寺觀園林興起,寺觀園林拓展了造園活動的領域。

2.1.1.4 成熟期

隋、唐、宋、元時期,穩定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使得中國古典園林漸趨成熟,形成了完整的體系與理念。隋、唐、宋、元時期是中國園林發展的興盛時期。

隋朝雖然統一時間較短,但隋煬帝熱衷修建園林宮殿,也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建筑文化遺產,如隋煬帝的洛陽西苑,規模巨大,僅次于漢武帝的上林苑。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文學、音樂、繪畫等各種形式的創作活動非常興旺,這些藝術對于建筑和造園手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盛唐與中唐時期,文人為官眾多,他們為了滿足精神追求,開始修建莊園,奠定了宋之后文人園林的基礎。這一時期,寺觀園林也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城市寺觀也成為了大眾休閑的主要公共空間。安史之亂唐玄宗入蜀避難,大批中原達官貴人與文人墨客入川,促進了四川文化與園林的進一步發展,逐漸形成了“格調高雅、意在筆先、靈活多變、樸素自然、古雅清曠、飄逸鄉情”的川派園林風格。

宋、元時期我國詩詞與繪畫藝術發展到一個高潮期,園林成為更好實現思想境界的首選形式,人們將詩歌與繪畫中的意境用園林的理水堆山等手法表現得淋漓盡致,極大地推進了造園藝術的發展。但由于經濟水平受到戰亂等因素影響,所以在氣勢和規模均不比前朝,他們將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園林的規劃設計上,追求園林的小巧精致。宋朝時期還存在另外一種園林形式,這種園林結合城市近郊風景建設自然風景園,其典型代表為杭州西湖。蘇東坡在任杭州知州時,將西湖一帶自然風景在前朝建筑的基礎上,繼續加以人工組織修建了白堤等自然景點(見圖 2 3和

圖2 4)。

圖2 3 杭州西湖

圖2 4 杭州西湖白堤

元代繼承宋代文人造園的傳統,成為抒發胸懷的載體,造園藝術得到了繼承與進步。私家園林有了進一步發展,代表作為蘇州的獅子林。獅子林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雖歷經歷史滄桑至今仍為世界名園。獅子林四周高墻深宅,曲廊環抱,以中部水池為中心疊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橋設亭,使得全園布局緊湊富有“咫足山林”的意境(見圖2 5和

圖2 6)。

圖2 5 獅子林(1)

圖2 6 獅子林(2)

2.1.1.5 高峰期

明、清時期是中國園林發展的穩定高峰期。這一時期中國的造園活動大致可按地區分為三個方面,一是以北京為中心的皇家園林,二是以江南園林為代表的私家園林的興盛,以及寺觀園林的發展。

1.皇家園林

皇家園林屬于皇帝和皇室所有,稱為苑、苑囿、宮苑、御苑、御園等,都稱為皇家園林,明清時期皇家園林最杰出的代表為頤和園、圓明園以及承德的避暑山莊。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歷時15年竣工,是北京的一處規模浩大的皇家園林,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高度體現“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準則,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見圖2-7)。

圖2 7 頤和園的后湖———蘇州街(圖片來源:http://image.baidu.com)

圓明園原是明代皇族的故園,清康熙在四十八年(1709年)成為雍正皇帝的賜園,后來經嘉慶、道光、咸豐三朝的增修,成為清代大型御園行宮。圓明園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園組成,其平面布局是倒置的“品”字形,占地5200畝,建筑面積達16萬m2。園內分布有140余處殿臺樓閣,亭館軒榭,拓石壘山,遍植花木,園林建筑有的取自神話傳說中的迷宮仙境,有的仿造歷代著名山水畫中的深山幽谷,有的博彩江南勝景風光,有的兼取歐洲宮苑的富麗豪華,建成景點100余處,構成當時舉世罕見的園林建筑群,堪稱是文化藝術的寶庫,被西方人稱為“萬園之園”。不幸的是,這座舉世聞名的園林于咸豐十年(1860年)遭英法聯軍的洗劫和燒毀,現在為圓明園遺址公園(見圖2 8)。明清皇家園林也沿襲了自然山水園的主要特征,承德避暑山莊就是典型的例子。承德避暑山莊,位于承德北,距北京200 km以上。是中國古代帝王宮苑,清代皇帝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是選就自然山水清幽的天然地址加入人工改造的自然山水宮苑,也是融南北風格一體的藝術作品。在其藝術手法和工程技巧方面充分運用多方因借和對比襯托的組景原則,從而達到情因景出、真假難分的藝術境

界(見圖2 9)。

圖2 8 圓明園效果復原圖

圖2 9 承德避暑山莊景觀

明清皇家園林在造園的分布、形制、尺度、圖案以及色彩上都帶有明確的皇權特征,相關規定亦非常嚴格,其皇家園林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規模宏大。

皇帝能夠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權與經濟上的雄厚財力,占據大片土地面積營造園林而供自己享用,故其規模之大,遠非私家園林所能比擬。顯而易見,皇家園林的規模是寺廟園林和私家園林所望塵莫及的。而且其規模大小,基本上與歷史的向后延續成反比。

(2)建筑富麗。

秦始皇所建阿房宮區,“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漢代未央宮“宮館復道,興作日繁”,到清代更增加園內建筑的數量和類型,憑借皇家手中所掌握的雄厚財力,加重園內的建筑分量,突出建筑的形式美因素,作為體現皇家氣派的一個最主要的手段,從而將園林建筑的審美價值推倒了無與倫比的高度,論其體態雍容華貴,論其色彩金碧輝煌,充分體現濃郁的華麗高貴的宮廷色彩。

(3)象征皇權。

到了清代雍正、乾隆時期,皇權的擴大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程度,園林在布局上,遵循中軸對稱原則,采取前殿、中殿、后殿格局,突出皇權的至高無上。例如圓明園后湖的九島環列,象征禹貢九州;東面的福海,象征東海;西北角上的全園最高土山“紫碧山房”,象征昆侖山。整個園林布局象征全國版圖,從而表達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權寓意。

2.私家園林

在北方皇家園林建設興盛的同時,江南的私家園林也處在一個繁榮的建設時期。江南私家園林是以開池筑山為主的自然式風景山水園林,所建園林大都是城市中建造的宅園,是為地主以及文人士大夫的需要而建造的具有城市山林式的園林,如拙政園、留園、個園、瘦西湖,都是中國私家園林的代

表(圖2 10)。

圖2 10 拙政園

私家與皇家園林的規模和富麗有著很大區別。私家園林小巧雅致、逸趣橫生,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意境,園林大多與住宅結合,面積不大,但是借景、對景等設計手法應用嫻熟,水面處理靈活多變,建筑形式更是多樣化,形成豐富園林景觀。

私家園林造園已經達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繪畫美和文學藝術的有機統一,園林面積雖小但設計十分緊湊,空間用了隔、障、通、透等手法,主次分明,建筑物主要集中在水池兩岸,水池相隔相映成趣。園內的建筑物有大小、水面的寬度、假山的高度這三者的比例設計協調,因此空間有親切感;以修身養性,閑適自娛為主要功能;園主多是文人學士出身,能詩會畫,善于品評,園林風格以清高風雅,淡素脫俗為最高追求,充溢著濃郁的書卷氣。

3.寺觀園林

在皇家園林及私家園林發展的同時,中國的寺觀園林也在迅速的發展。寺觀園林即佛寺和道觀的附屬園林,也包括寺觀內部庭院和外圍地段的園林文化環境。

寺、觀既建置獨立的小園林一如宅園的模式,也很講究內部的庭院的綠化,多以栽培名貴花木而聞名于世的。郊野的寺、觀大多修建在風景優美的地帶,周圍向來不許伐木裁薪,因而古木參天綠樹成蔭,再配以小橋流水或少許亭榭的點綴,又形成寺、觀外圍的園林化環境,正因為這類園林及其內外環境的雅致幽靜而成為“寺觀園林”。位于我國杭州西湖西面的靈隱寺是中國佛教著名寺院,也是江南著名古剎之一(見圖2 11)。

與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相比,寺、觀園林主要有以下特點。

(1)它不同于禁苑的專供君主享用和宅園的屬于私人專用,而是面向廣大的香客、游人,除了傳播宗教以外,帶有公共游覽性質。

(2)在園林壽命上,帝王苑囿常因改朝換代而廢毀,私家園林難免受家業衰落而敗損。相對來說,圖2 11 杭州西湖靈隱寺一景

寺、觀園林具有較穩定的連續性。一些著名寺、觀的大型園林往往歷經若干世紀的持續開發,不斷地擴充規模,美化景觀,積累著宗教古跡,題刻下歷代的吟頌、品評。

我國明、清園林發展高峰時期,園林發展的顯著特點是北方的皇家園林規模龐大,南方的私家園林數量眾多且小巧精致。值得一提的是園林創作開始理論化,出現了園林設計方面的專著———明末造園家計成所著的《園冶》,對造園藝術進行了總結,并對以后的造園活動具有指導性作用,它是中國古代留存下來的一部經典園林著作。

2.1.2 中國古典園林地域分類

中國古典園林景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遼闊的地域和多樣的自然條件為園林的發展創造了豐富的條件,不同地域民族文化決定了園林風格的不同。由于中國南北氣候地理差異懸殊,經濟與文化發展不一,根據不同的地域特點,中國古典園林可分為北方園林、江南園林、嶺南園林、巴蜀園林等各種形式。

2.1.2.1 北方園林

北方園林主要以元、明、清三代在北方所建的皇家園林為代表,大多根據自然山水改造而成,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平面布局較為嚴整,建筑壯麗豪華,色彩鮮艷強烈,風格上顯得雍容華貴。主要代表有頤和園、圓明園、北海公園、承德避暑山莊等。其基本特點如下所述。

1.布局特點

北方園林的布局特點主要表現于前朝后寢、軸線對稱、一池三山、仿景縮景、障景漏景等方面(見圖2-12)。從內容的布局特點上看,主要表現為儒道佛三家對園林的滲透。

2.自然特點

相對于南方而言,北方地區雨量較少,湖泊也較少,不可能像江南既有廣袤平原,又有縱橫水道。水源和水量的限制是北方園林的制約因素。相對于全園面積,北方園林的水面比率是很少的。北方園林的自然優勢主要表現為其崇山性。表現在園林的堆山上,園山雄偉,以高、壯為美,山體面積較大。

圖2 12 北海九龍壁———障景

3.構筑物特點

北方園林構筑物與自然關系密切,防寒是建筑最主要功能,所有建筑六個面都顯出抗旱耐雪特征。以防寒為主的建筑朝向都把正立面朝南,背面朝北,正面開門開窗,北面極少開窗。

4.植物造景特點

由于北方地區緯度較高,寒冷時間較長,花木落葉時間也較長,因此多愛種常綠喬木。北方園林中柳樹、槐樹、松樹、柏樹、楊樹、榆樹等喬木類是用得較多的樹種,其中以松柏和柳樹最多,因為耐寒性強,能過冬。

2.1.2.2 江南園林

中國古典園林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的一支奇葩,其中,江南園林是最能代表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成就的一個類型,它凝聚了中國知識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勞和智慧,蘊涵了儒釋道等哲學、宗教思想及山水詩、畫等傳統藝術,自古以來就吸引著無數中外游人。歸納起來江南園林有三大特點。

1.疊石理水

江南水鄉,以水景擅長,水石相映,構成園林主景。太湖產奇石,玲瓏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賞玩。宋徽宗營艮岳,設花石綱專供搬運太湖石峰,散落遺物尚有存者,如上海豫園玉玲瓏,杭州植物園縐云峰,蘇州瑞云峰。又發展疊石為山,除太湖石外,并用黃石、宣石等。

2.花木種類眾多,布局有法

江南氣候土壤適合花木生長。蘇州園林堪稱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如拙政園中的山茶和明畫家文徵明手植藤。揚州歷來以蒔花而聞名。清初揚州芍藥甲天下,新種奇品迭出,號稱花瑞。江南園林得天獨厚和園藝匠師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斷。

3.建筑風格淡雅、樸素

江南園林沿文人園軌轍,以淡雅相尚。布局自由,建筑樸素,廳堂隨宜安排,結構不拘定式,亭榭廊檻,宛轉其間,一反宮殿、廟堂、住宅之拘泥對稱,而以清新灑脫見稱。

2.1.2.3 嶺南園林

嶺南系我國南方五嶺之南的概稱,其境域主要涉及福建省南部、廣東省全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及南部。這里全年氣候濕熱、冬短夏長,因此嶺南園林建筑把通風納涼作為主要功能,嶺南園林不同北方園林的壯麗、江南園林的纖秀,而具有輕盈、自在與敞開的嶺南特色。余蔭山房與順德的清暉園、東莞的可園、佛山的梁園一道,合稱為清代廣東省四大名園,以小巧玲瓏、布局精細的藝術特色著稱的余蔭山房則是清代廣東保存原貌最好的古典園林(見圖2 13)。

圖2 13 余蔭山房

嶺南園林分為庭院式、自然山水式、綜合式幾種。綜合特色就是園置小巧,做工精良,講究點景、借景和意境的創造,疊山置石形似神真,山石不高卻峰巒起伏,風起云涌,池水不深卻如臨汪洋;在布局上,以中國傳統園林為基礎,吸收了西方園林幾何規則形的布局,既仿蘇杭又效西洋,兼收并蓄;功能上注重園林的實用性、交際性,即使是宅居園林,也是強調其空間的交往環境,而淡化其怡情養性的休閑環境。園林空間將日常功用與悅目賞心有機地相結合起來,達到了雅俗共賞的效果;草木豐富,種類繁多,熱帶植物繁花似錦、情調熱烈,與建筑輕盈秀麗的體量和濃艷華麗的裝飾相得益彰,交相輝映。

1.疊石

園中石景多以英石堆疊而成,造園堆山往往指的是疊石成壁或成峰的假山,少有挖土堆山,故嶺南疊石假山多是取其觀賞性而不是實用娛樂性。其造景大致分為三類:疊石假山、布點散石和人工筑山。

2.理水

傳統園中理水往往與疊石假山結合在一起成為崖瀑潭景觀,而在壁上用英石橫砌成三段式,地上鑿水潭,泉從壁上落下成三疊泉的形式———英石掛壁,成為嶺南園林山水形式的典型代表。嶺南庭園理水常采用聚合的方式,房水相伴、山水相依是嶺南庭園具有地方特色的理水手法。

3.建筑

嶺南園林的建筑小品一般較為輕盈通透,顏色淡雅,文化氛圍濃厚。亭臺樓閣、船廳畫舫,廊橋等建筑物隱藏于山水濃蔭之中,山石湖池則從屬之。其建造不以華麗奪人,而以輕盈纖巧、清新曠達、樸素生動取勝。很多建筑物別具一格,不拘于形式,各具情態,裝飾上古樸精美、造型各異精雕細刻,通過門窗、花罩、窗作為風景畫框而造出一幅美麗的風景畫。

2.1.2.4 巴蜀園林

巴蜀指重慶市、成都市、陜西省漢中等地。巴蜀園林歷史悠久,發端于先秦時期,經歷了秦漢時的形成期,唐宋時的繁盛期,明清時的成熟期,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古雅清曠,野趣天成。巴蜀古園,存者遠甚于嶺南,今者與江南園林并駕齊驅,尤以古園為最。

巴蜀園林是中國古典園林體系中重要的類型之一,因為巴蜀地區自然環境優美,園林偏重于借助自然景觀,追求“天然野趣”。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巴蜀園林形成了以紀念園林為主體和代表的園林群落。

巴蜀園林的造園手法主要分平地造園和山地造園兩類手法。平地積水成湖,積沙成洲,中軸構筑,繞界成院。山地利用山水,借遠山、依林泉;平臺成層,山路奧曲;建筑穿斗,斜撐輔助,磚石圍護而暴露梁架;不尚艷而鄰比色,點到為止。漢代之文君井(見圖2 14),三國之武侯祠,唐代之杜甫草堂(見圖2 15),宋代之三蘇祠,明代之桂湖,清代之富順東湖,民國之夕佳山莊,現代之棠湖,當代之新都文化廣場,無不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圖2 14 文君井

(圖片來源:http://www.nipic.com)

圖2 15 杜甫草堂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峰县| 长宁县| 宣汉县| 西峡县| 鹤山市| 巴彦淖尔市| 木兰县| 锦屏县| 南召县| 越西县| 永春县| 耿马| 博白县| 余姚市| 沐川县| 神池县| 上饶县| 福州市| 武夷山市| 洛隆县| 开原市| 遂川县| 余庆县| 宝坻区| 永清县| 岱山县| 璧山县| 平武县| 临武县| 祁阳县| 苏尼特左旗| 剑阁县| 稷山县| 深圳市| 博乐市| 和顺县| 西藏| 大新县| 隆德县| 卓尼县| 双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