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水利統計生產體系

像其他產品和服務一樣,統計數據不是憑空出現的,也有一個生產過程。水利統計數據是在水資源調查、水利工程建設、水利管理和改革等各領域,按照原始數據采集、加工、整理和匯總等過程而形成的。經過長期的努力建設,目前基本形成了多部門、多層級、多單位分工協作、協調完善的水利統計數據生產體系,為保障完成各項統計任務,服務與水利建設、管理和改革提供了重要支撐。

一、水利統計生產體系的概念

水利統計生產體系也就是水利統計數據的生產體系,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水行政主管部門內部以及和其他部門之間相互結合,在結構上形成合理比例、技術上相互聯系、管理上相互支撐,具有一定規模,并能滿足水利統計數據收集需要的一個完整、有機的工作體系。

數據生產體系是一個龐大、完整和復雜的系統,包括了水利各個專業、層級、單位在數據收集、統計流程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系統。這里主要從以下4個維度來闡明:

(1)來源維度:按照最原始數據產生的來源渠道劃分,可包括監測、工作記錄、調查和試驗等方式。

(2)過程(流程)維度:按照數據產生的工作流程,可以劃分為采集、填報、審核、匯總、上報等。

(3)區域維度:按照不同的區域為標準可劃分為省級數據生產體系、區域生產體系等。

(4)部門維度:按照專業部門在水行政主管部門內部的職責分工來進行劃分,包括綜合管理部門和專業部門,其中專業部門又可以細分為農田水利、水資源、水利投資建設、小水電、移民等多個專業部門。

無論按照什么維度來描述和梳理水利統計生產體系,這些數據的產生過程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統一組織結構,比如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的數據,就由水資源部門采集提供工業部門的用水量,同時,由國家統計部門提供工業增加值數據進行測算,同時要考慮到不同區域的應用需求,還需要在流域、省級、地(市)級、縣級的不同層面上獲取。

二、統計數據來源體系

(一)監測

監測是監測主體針對目標對象通過監督、監聽、監察的方式,利用各種工具、方法,通過開展各種測量、測試、測驗的活動,獲取數據和信息的過程。監測作為一種基礎信息獲取的方式,主要有即時性、直接性、連續性、高頻度性和客觀性等特點。監測即可以用到經濟社會的監測數據,也可以用到自然界監測方面。

一般有兩種方法:

(1)實測法。宜用于有實測記錄的統計對象。對不同統計對象,應按以下要求采用不同方法:

1)跨流域調水工程供水量,大中型水庫入(出)庫水量、供水量,灌區供用水量宜采用量水建筑物法、流速儀法、泵站測流法。

2)城鎮自來水廠供水量,供水管網水量,江、河、湖、庫水質監測,工業、生活廢污水排放量,污水處理量等宜采用水表法、電磁流量計法等進行實測。

3)防汛抗旱、水資源保護、水土保持基礎數據采集宜采用地面實測結合衛星遙感法、航空測量法和航空攝影法。

4)發電量、供電量、用電量宜采用電表進行實測。

(2)測算法:在沒有實測數據和相關行政記錄時采用測算法。宜用于在沒有實測記錄或行政記錄的集體、個體管理的農村水利和水土保持等工程設施,特殊的小型、微型農村水利工程。

測算方法包括插補法、相關系數法、比率測算法、總量測算法、典型實測推算法、平衡測算法、統計參數測算法等。

(二)行政(業務)記錄

行政(業務)記錄指各種組織(單位)包括行政、事業、企業、社會團體、鄉鎮水利管理和其他單位在日常管理過程中形成的管理記錄,這些部門是管理統計數據的主要來源之一。

(1)行政(業務)記錄數據來源的基礎和要求。

1)行政(業務)記錄是明確經濟責任的原始憑證,也是業務核算、會計核算、統計核算的依據。行政(業務)記錄涉及水利業務管理活動的范圍,主要包括業務記錄、會計記錄、統計記錄和實測記錄等,以檔案、資料,電子記錄等形式保存。

2)應根據水行政主管部門職責范圍從行政許可審批、登記、認可、監測、規劃、計劃、預算等行政記錄中搜集基礎數據。

3)宜從基層業務管理部門經常使用的行政記錄中搜集基礎數據。

4)使用先進的基礎數據采集手段,逐步實現直接從電子記錄中采集基礎數據。

(2)不同單位的數據來源。

1)行政單位。數據包括水行政許可審批、登記、認可、監測、規劃、計劃、預算等形成的行政記錄。有反映單位總體運行狀況的數據,如處理文件的數量、人員規模、總資產等;反映出臺的行政法規的法規數量、執法情況等方面的數據;反映投資的投資計劃下達、資金撥付情況的數據;反映科技方面的科研成果數量、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數據。

2)事業單位。數據包括單位基本情況、從業人員、業務狀況、資產財務狀況、其他業務的記錄和資料。如水利建設投資、形成各類成果數量、資質獲取情況、業務規模、服務對象、人員數量、經濟發展情況等。

3)企業單位。數據包括單位基本情況、從業人員、水利建設投資、業務狀況、資產財務狀況、其他業務的業務記錄、實測和測算資料。通過企業的日常記錄、經營和財務等內容來收集。

4)水利社會團體和鄉鎮水利管理單位。基礎數據包括單位基本情況、從業人員、水利建設投資、業務狀況、資產財務狀況等。

5)其他單位。基礎數據包括財政、工商、稅務、統計、民政等相關部門資料。

(三)調查

通過開展抽樣、全數調查或者行政報表制度的方式,獲取水利部門以外的涉水數據。一般可以分為兩種調查方式。

1.自然調查

水資源是大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水資源調查是一項重要的國情水情調查工作。一般地,資源調查主要是通過勘探、測量、計算和評價等,統計水資源的總體狀況有關數據,為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管理提供基礎。因此,自然調查是統計數據的原始來源渠道之一。

2.社會調查

水與社會之間是緊密聯系的,各個行業都離不開水資源,但各個行業的用(排)水量、水平、類型、方式等的數據,主要是通過社會調查的方式獲取的。比如家庭用水情況,就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登門調查才能獲得。隨著水與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全面推行河長制、加快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不斷推進,通過社會調查方式獲得經濟社會用水情況將會越來越多。

(四)試驗

試驗是只在實驗室或者具有一定條件下的試驗環境中,通過不斷改變約束條件,記錄實驗對象的反應變化,從中發現規律的過程。因此從本質上而言,試驗是對自然界的物理、化學屬性的特殊“調查”,是對客觀未知世界的規律的發現,是一種對數據結果的統計活動。因此,廣義上可以認為,試驗是一種統計調查活動,是統計數據來源的一個渠道和方式。

隨著水利學科的不斷深入,水利試驗的內容越來越多。如各種石料的板料效果、水泥強度、水的化學反應、水溫變化等通過試驗獲得的數據,也是水利統計數據的重要來源渠道之一。

三、統計數據的流程體系

前文已經論述,在“四邊形模式”下,任何一項統計工作,都必須經過四個階段,這里主要集中論述基層數據的產生到匯總形成全部數據的過程。一般要經過原始數據采集、填報表格、審核檢查、上報匯總、校核驗收等環節。

1.原始數據采集

原始數據的采集就是指數據產生后,用一定的介質,按照一定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的過程。在原始數據采集的過程中,主要按照SL 620—2013《水利統計基礎數據采集技術規范》規定的有關方式來實施。數據采集是所有統計數據的起源,也是統計工作的起點,原始數據的質量是決定總體數據質量和統計工作水平的基礎與核心。

2.填報表格

一般地,業務或者行政記錄的數據是最原始也是最全面的數據,但統計的目的不同,需要的統計指標必然小于或者等于現有數據,因此,應當按照上級部門下發的報表制度,填報相應的表格,形成初步的、具有一定體系的、可滿足發表單位要求的統計數據。

3.審核檢查

任何一項信息都可能存在錯誤,特別是在大量的監測、建設和運行記錄、行政管理記錄、調查基礎上的數據統計工作中,必然存在一定的誤差,而且從數據的采集、到填表、再到輸入計算機軟件過程中都有可能出現機器、人為的差錯,因此審核檢查是數據生產過程的必然環節和保證數據質量的手段。從經驗上看,基礎數據弱、沒有歷史數據參考、統計能力不高的地區和單位,審核檢查是堵住錯誤漏洞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法。

4.上報匯總

統計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在分層、分類、分散地收集數據后,進行集中匯總,因此必然出現從下到上的逐步上報和層層匯總的過程。但在上報匯總的時候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簡單,只是進行簡單的加加減減就可實現,因為很多統計數據存在不同區域的重復和交叉、“上下游產業”的關聯、不同管理層級的隸屬等問題,因此上報匯總對應的單位和數據需要避免交叉重復,防止漏填漏報問題。

5.校核驗收

校核驗收是數據上報確認數據的最后關口,是行政管理的重要環節,一方面在數據技術上通過專家的集中審核和檢查,保證數據的準確無誤;另一方面通過行政驗收程序,檢驗下級對上級統計任務布置的重視和參與程度,也更好地提高各方對數據產生的重視程度,為下一個周期的統計調查工作打下基礎。

四、行政層次體系

水資源的流域特征是水資源管理的一個重要特點,這一特征要求水資源的管理必須按照流域管理地方的方式開展,需要和行政區域相結合。因此在水利統計數據的生產過程中,在注意行政層面數據的同時,更要關注流域層面。

(一)行政區域層面

無論是在原始數據的采集收集的來源體系中,還是在數據生產流程的各個環節中,各行政層面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下達”過程中,主要是開展任務的布置、指標的分解、指標的增減、報表制度的解釋、軟件系統的調試等。在“上傳”過程中,主要開展數據收集、審核、匯總、層層上報以及反饋修改等工作。

我國目前的水利統計行政層面主要以縣級為最基礎的起報單位,后經地(市)級、省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層層審核匯總后,報水利部匯總形成統一數據庫。應當注意的是,在縣級行政區劃內部,在基礎單位的數據采集中,綜合類的數據往往下發到鄉鎮一級收集,投資建設數據要到各個具體的法人單位收集,但從統計的體系中,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仍然是最基礎的起報單位。

(二)流域層面

在上述行政層面上,考慮到水的流域特性,應當把水利統計按照流域屬性進行分解,因此在不同的流域層面上都應存在著不同的流域分解任務。從國家層面來看,在省級與國家層級之間,需要按照不同流域將每個省的數據按照流域(水資源區劃)數據進行區分。比如山西省地跨黃河、海河流域,因此山西省的所有水利統計數據都應當按照這兩個流域進行分解,同時在數據的管理上,也需要分別向黃河水利委員會和海河水利委員會上報。目前我國國家層面的水行政區劃的流域劃分主要包括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淮河流域、海河流域、珠江流域、松花江流域、遼河流域、東南諸河流域、西南諸河流域、西北諸河流域等10個水資源一級分區。

不僅在國家層面上如此,在各級行政層面上也有這樣的規律,也正因為如此,才能在各級,包括全國層面上按照不同流域分區進行數據的分解。目前按照規定全國層面上最小的分區是從縣級開始,也就是全國所有的縣,只要該縣地跨兩個流域以上,就必須按照不同的流域分別進行數據的分解、填表、上報,從而保證全國數據可以分流域表征,為流域水利管理提供基礎支撐。

五、內部部門層次

按照《水利統計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水利統計可以分為綜合統計和專業統計。這兩種統計數據產生渠道也是按照綜合部門和專業部門獲取的。

(一)綜合部門生產的數據

綜合部門生產的數據主要包括反映水資源基本情況、水利發展總體成績、水利綜合能力效益等方面的數據。比如由規劃計劃部門負責統計并提供的水利工程數量、能力和效益指標,水資源部門提供的水資源總量、供用水數量和質量等,水文部門提供的基礎水文、水量、水溫等指標,人事部門提供的從業人員數量、機構等。

(二)專業部門生產的數據

專業部門生產的數據反映的是單一領域、專業方面的主要內容,比如投資領域的投資規模、計劃安排等,水資源的供水量、農田水利部門的農業灌溉、水電部門的小水電裝機、扶貧方面的移民數量,也包括管理部門的財務、人事、信息化等專業方面的數據等。

六、水利統計生產體系的變化趨勢

水利統計數據的生產是在水利統計基礎、要求和基本規律的要求下,隨著水利工作職能范圍、職責分工、社會要求、科技手段等方面的變化而不斷做出適應性調整。按照目前的水行政管理體制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主要呈現以下幾個重要的新趨勢。

(一)水利統計數據采用監測方式獲取的范圍不斷拓寬

傳統的監測方式主要是通過生產、管理等工作記錄獲取,或者通過專門地開展調查或者試驗獲得,而現場監測方法囿于傳感器、監測設備、信息傳輸等各種技術問題而開展的相對較少。隨著對統計數據要求的時限性越來越高,借助先進的現場測量和信息傳輸手段,使用監測方法獲取數據的范圍在不斷拓寬。今后隨著互聯網、物聯網的不斷成熟和推廣,越來越多的統計數據將會采用監測方式獲得,從而更能體現數據的真實性、即時性,為及時、準確地科學決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二)周期性的普查調查將成為一種常態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發展,各種經濟成分和經濟主體參與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節約保護活動越來越多、越來越普遍,水資源環境、水資源節約、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等工作也日益深入,我國水資源的存量、流量以及形態將變化很快,因此為了及時掌握和了解這些信息,就需要通過周期性的大范圍的普查調查,才能夠更加全面、準確、完整地掌握水利發展的實際。2009—2011年,我國開展了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2016—2018年全國水資源第二次評價正在有序進行,這些普查性的調查活動直接為決策提供了依據。今后,周期性地調查活動產生統計數據將會成為一種常態,作為政府行使行政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到日常行政管理工作體系中。

(三)統計過程的制度化規范化將不斷增強

統計數據產生的質量除了在采集過程中要準確、真實外,統計各個環節質量的把關也至為重要,而各個環節的操作的規范化則是質量的重要保證。經過長期的努力,目前已經行程了一系列上報、審核、匯總等的質量把關制度,比如在各個階段的責任人簽字規定、采集階段的現場抽查、計算機的自動審核、匯總后的歷史數據對比、匯總后的AB角檢驗、奇異數應急會審制度等方面,都在數據質量的提高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后為了進一步提高數據質量,水利統計工作將對基礎數據源頭進行重點把關、采用大數據發現規律審核、挖掘計算機審核技術等,各個統計環節的制度化、規范化將進一步增強,將有力地提高數據質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涞水县| 连江县| 疏勒县| 马龙县| 黄平县| 东乌珠穆沁旗| 金溪县| 凤山市| 黄骅市| 武城县| 深州市| 招远市| 阿勒泰市| 义乌市| 马鞍山市| 江陵县| 大名县| 正蓝旗| 栖霞市| 扶余县| 花垣县| 自治县| 蒙山县| 吉首市| 玉山县| 磴口县| 武山县| 冕宁县| 炉霍县| 庐江县| 合水县| 醴陵市| 泰顺县| 西贡区| 桐乡市| 疏勒县| 衢州市| 镇平县| 天水市| 无锡市| 南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