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南水北調工程:前期工作卷
- 《中國南水北調工程》編纂委員會編著
- 9字
- 2021-10-22 20:06:27
東線篇
第五章 東線工程規劃
第一節 修訂規劃的指導思想、原則和主要內容
20世紀90年代以來,北方地區大范圍缺水、地下水超采嚴重、水環境污染和黃河斷流等問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北方地區連續干旱,海河流域天津、滄州、衡水、德州,山東半島濟南、濰坊、青島、威海、煙臺,以及淮河流域的一些城市出現用水危機,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盡快解決北方水資源短缺問題的要求日益迫切。
南水北調工程是解決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重大戰略措施,黨中央、國務院對南水北調工作十分重視。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確定的“采取多種方式緩解北方地區缺水矛盾,加緊南水北調工程的前期工作,盡早開工建設”的重大決策和國務院領導關于南水北調工作的指示,2000年12月21—22日,國家計委、水利部在北京聯合召開了南水北調前期工作座談會,部署了南水北調前期規劃工作,并提出工作要點。根據水利部的安排,淮委負責會同海委編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規劃(2001年修訂)》(簡稱《東線規劃》)。
從20世紀50年代初提出“南水北調”的設想,經歷近半個世紀的前期工作,對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論證,形成了規劃的總體格局。東線工程是我國南水北調總體布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從江蘇省揚州附近的長江干流引水,基本沿京杭大運河逐級提水北送,向黃淮海平原東部和山東半島供水。
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水利部組織有關部門研究東線調水方案,多次提出規劃、可行性研究報告;1976年提出《南水北調近期工程規劃報告》上報國務院,并進行了初審。在此基礎上,于1983年提出《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同年獲國務院批準;在對1976年規劃報告修改和補充的基礎上,于1990年提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修訂規劃報告》,1992年提出《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修訂報告》,1993年9月水利部審查通過了這兩份報告。在此期間,廣泛開展了專題科學研究工作,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為科學比選東線調水方案打下了堅實基礎。
《東線規劃》是在歷次規劃及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基礎上進行的。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問題顯得尤為重要,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也對工程的建設和運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都使本次規劃與20世紀70年代、90年代初的規劃相比,在環境條件、總體目標及管理體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水量調配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工程方案、投資匡算、出資辦法、成本核算也需要根據新的情況和要求作進一步的研究。因此,本次修訂規劃的重點是依據北方地區社會、經濟、環境條件以及水資源短缺的情勢,按照“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原則,論證東線工程的水資源優化配置和保護,修訂供水范圍、供水目標和工程規模;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研究東線建設體制和運營機制,建立合理的水價體系;根據北方城市的需水要求,結合東線治污規劃的實施,制定分期實施方案。
《東線規劃》的主要內容有:①以合理配置水資源為目標,按照“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要求,做好需調水量預測、水量調配、水質保護和工程布局及投資匡算工作;②結合水污染治理,按照先通后暢的原則,提出分期實施方案;③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研究建設與管理的機制和體制;④研究合理的水價體系,促進節水和治污,為工程的良性運營創造條件。
- 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組織與工程造價
- 福澤荊楚 水潤京華:湖北南水北調工程·經濟財務卷
- CHINA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 2015(中國水資源公報2015英文版)
- 水利工程施工
- 氣候變化對流域水文影響評估及水資源適應性調度研究
- 靜動力荷載下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裂縫形式研究
- CHINA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 2012(中國水資源公報2012)
- 基于生命周期的混凝土大壩碳排放效益評價(水科學博士文庫)
- 農村節水灌溉技術
- 全國水庫移民工作典型案例匯編
- 機械設計及制造
- 卡基娃面板堆石壩施工技術
- 獨立供電系統設計與安裝培訓指南
- 黃河寧蒙河段冰凌成因及預報方法研究
- 中國水利水電工程移民安置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