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南水北調工程:前期工作卷
- 《中國南水北調工程》編纂委員會編著
- 2864字
- 2021-10-22 20:06:23
第三節 1980—1994年系統規劃階段
一、東線工程規劃歷程
1980年、1981年,海河流域連續嚴重干旱,華北水資源危機加重。1981年秋,國務院召開京津用水緊急會議,決定密云水庫不再向天津供水,臨時引黃濟津。隨后,調整引灤規劃,加快建設引灤工程。12月,國務院召開治淮會議,要求研究編制抽引長江水50~100m3/s入南四湖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淮委于1982年年初安排編制可行性報告,并取得了初步成果。11月15日,在《南水北調近期工程規劃報告》和淮委工作成果的基礎上,淮委致信中央領導,建議按照分期實施,先通后暢的辦法實施南水北調東線工程。12月8日,總理進行了批示。按照總理批示和水電部的要求,淮委在1983年1月提出了《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簡稱《東線可行性研究報告》)。
1983年1月,水電部組織審查了《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2月,水電部將《關于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查意見的報告》報國家計委并國務院。1983年2月25日,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第11次會議,聽取水電部關于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方案的匯報,會議批準了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方案,決定第一步通水、通航到濟寧,爭取同年冬開工。3月,國務院發文給國家計委、國家經委、水電部、交通部、江蘇省、安徽省、山東省、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市和上海市。文件指出南水北調引水工程不僅能解決北方缺水問題,而且對發展航運有重要意義;1985—1986年要通航到濟寧,與新鄉到菏澤的鐵路水陸聯運;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列入國家“六五”重點項目。隨即淮委在蘇、魯兩省配合下開展東線一期工程設計,同時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簡稱“水規總院”)開展編制南水北調東線第二期工程(調水到天津)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在編制“設計任務書”期間,蘇、魯兩省對《東線可行性研究報告》采用的調水規模、輸水線路、少數泵站站址等陸續提出調整意見和要求,有些意見分歧較大。經有關方面多次補充、查勘、研究,多種方案比較論證,意見漸趨一致。1985年1月,淮委編制完成了《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設計任務書》。1985年3月,在國務院召開的治淮會議上,淮委作了匯報。4月水電部將《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設計任務書》審查意見報國家計委。之后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簡稱“中咨公司”)對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設計任務書進行了評估。評估主要意見為:由于工程方案沒有一個總體規劃,將來究竟能向華北調多少水沒有落實。華北北部平原缺水問題已很突出,如按原上報方案實施,2000年難以送水到天津,勢將影響京津冀地區國民經濟的發展。建議請水電部編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全面規劃和分期實施方案,并進一步根據投資體制改革的精神提出集資辦法,補充提出送水到天津的工程修改方案后,再行審批。1988年5月,國家計委將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設計任務書審查情況報國務院。
根據國務院領導的指示精神和水利部的部署,由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辦公室(1997年5月,更名為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管理局,簡稱“水利部調水局”)牽頭,淮委、海河水利委員會(簡稱“海委”)、水利部天津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簡稱“天津院”)共同參加,并在有關單位的配合下,1990年5月編制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修訂規劃報告》(簡稱《東線修訂規劃報告》)。
隨后,水利部又于1990年11月提出了《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修訂設計任務書》《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修訂環境影響報告書》。1991年2月,開展東線一期工程總體設計工作開始,由天津院和淮委分別負責,以山東省濟寧為界分段進行,計劃用一年時間完成。
1993年9月,水利部組織審查了《東線修訂規劃報告》及《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修訂報告》,認為兩個報告的規劃方案合理,一期工程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是緩解北方缺水的有效工程措施。
二、中線工程規劃歷程
1980年4月16日至5月16日,水利部組織南水北調中線查勘,由水利部副部長張季農帶隊,國家計委、建委、農委,中國科學院,交通部、鐵道部、電力工業部、總后軍交部及有關流域機構,鄂、豫、冀、京等省(直轄市)有關單位及水利部相關司局參加。從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庫至終點北京全線進行了查勘,并對今后規劃和科研工作的計劃進行了討論。會議一致認為:華北缺水客觀存在,南水北調勢在必行,中線工程水源條件好,總干渠沿線地勢平坦,地質條件簡單,是一條較好的跨流域調水線路,應盡快提出規劃報告。
1985年12月,長委完成《南水北調中線引漢規劃報告》(初稿)。1987年9月,水電部對《南水北調中線規劃報告》進行第一階段審查,審查要求補充分析:①可調水量;②初期調水的地區;③水量調配;④分期實施方案;⑤工程投資估算;⑥關鍵技術的基礎問題等。
1991年9月、11月,長委相繼完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規劃報告(1991年9月修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及19個專題報告。11月11—16日,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辦公室、水規總院在京召開會議,對長委報送水利部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規劃報告(1991年9月修訂)》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了審查。審查原則同意這兩項報告。主要結論是:同意長委推薦的丹江口大壩按后期規模一次性加高的近期引漢方案;進一步核實近期引漢方案的可調水量;同意規劃報告選定的輸水總干渠規劃方案,工程實施按一次建成考慮,基本同意輸水總干渠近期不結合航運的意見。要求長委對輸水總干渠工程設計方案的一些技術問題和工程投資估算及經濟分析評價作進一步研究。認為長委提交的報告加上審查意見可以作為國家決策比選南水北調中、東線的基礎。
1993年1月,長委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及“漢江可調水量分析”“漢江中下游河勢分析”“丹江口水庫完建工程庫區淹沒處理及移民安置規劃”“供水規劃及調節計算”“總干渠工程地質”“總干渠工程”“穿黃工程”“環境影響評價”“投資估算”“經濟分析與評價”等10項專題正式上報水利部,并抄報國家計委。同月,國家計委辦公廳發函京、津、冀、豫、鄂、陜等省(直轄市)政府,征求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意見。
1994年1月,水利部組織審查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2月,水利部向國家計委報送了《關于報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查意見的函》,希望中央盡早決策,早日興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三、西線工程規劃歷程
1980年4—11月,黃委組織對西線引水線路進行查勘。
1987年7月,國家計委通知水電部,決定將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列入“七五”超前期工作項目,要求1988年年底完成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初步研究報告;1990年年底完成西線工程雅礱江調水線路的規劃研究報告;“八五”期間繼續完成通天河和大渡河調水線路的規劃研究工作,并于1995年完成西線工程規劃研究。
1989年9月,水利部組織審查了《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初步研究報告》。
1990年8月,黃委向國家計委報文,申請延長2年于1997年年底完成西線工程規劃研究綜合報告。10月,國家計委函復水利部,同意黃委提出的延長到1997年年底完成的建議。
1992年9月,水利部組織審查了南水北調西線《雅礱江調水工程規劃研究報告》,審查認為:報告達到了超前期工作任務書的預期目標,可以作為下一步規劃工作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