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南水北調工程:前期工作卷
- 《中國南水北調工程》編纂委員會編著
- 2094字
- 2021-10-22 20:06:23
第二節 1972—1979年初步規劃階段
1972年華北大旱,水資源危機初顯,海河各水系幾乎普遍斷流,80%~90%的大中型水庫有效存水全部用完,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天津市工農業生產受到很大威脅,居民生活用水十分緊張,經濟社會發展受到嚴重影響。為此,1973年7月,國務院召開北方17省(自治區、直轄市)抗旱會議,研究對策,決定臨時引黃濟津,開始建設引灤工程。為從根本上解決華北缺水問題,抗旱會議后,水電部責成治淮規劃小組辦公室(1971年成立,簡稱“淮辦”,1977年5月改建為水利電力部治淮委員會,1990年更名為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簡稱“淮委”),黃委和第十三工程局組建南水北調規劃組,研究近期從長江向華北調水的方案。以后又責成華東電力設計院研究供電方案。交通部結合南水北調規劃研究發展京杭運河(長江—天津)航運的方案。
1974年7月,水電部向國家計劃委員會(簡稱“國家計委”)報送《南水北調近期規劃任務書》,提出近期南水北調設想為東線調水方案,抽江水1000m3/s,過黃河400m3/s,一般年份抽江水200億m3,過黃河100億m3。南水北調規劃組與各省市有關部門,對調水線路、主要樞紐、蓄水措施、沿線用水和排灌要求等多次進行調查研究。1974年7月,在全國農機預備會上向各省市有關部門負責同志作了匯報,基本上明確了調水線路和工程規模。同年12月,水電部請蘇、皖、魯、冀、津5?。ㄖ陛犑校┧块T共同研究,又對調水量和水量分配取得了一致意見。在這些工作基礎上,于1976年3月編制完成了《南水北調近期工程規劃報告(初稿)》。選定的調水方案是在江蘇省揚州附近抽引長江水,大體上沿京杭運河逐級抽水北送,在位山附近與黃河立交,過黃河后,仍沿京杭運河自流到天津。規劃重點是北調,并兼顧沿線地區工農業用水要求。供水范圍包括蘇、皖、魯、冀和津5?。ㄖ陛犑校┑囊徊糠?。同月,水電部將《南水北調近期工程規劃報告》送有關省市征求意見。
交通部于1977年9月提出了《結合南水北調近期工程發展京杭運河航運的規劃報告(長江—天津段)初稿》。
1977年10月,由水電部、交通部、農業部和一機部聯合將《南水北調近期工程規劃報告》上報國務院。經國務院批準,1978年5—7月,由水電部牽頭組織了現場初步審查,參加單位有國家計委、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水電部、一機部、交通部、農林部、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總后軍交部等部、委(院)、部分高校及蘇、皖、魯、冀、津等?。ㄖ陛犑校?。初步審查用一個月時間,沿調水干線進行現場查勘,廣泛聽取有關?。ㄖ陛犑校┖偷乜h意見后進行討論,提出審查意見,安排了下一步工作。初審肯定了以東線工程作為南水北調近期工程,并以京杭運河為輸水干線送水到天津作為南水北調東線近期工程的實施方案。初審認為,規劃方案的布局基本是合理的。但是規劃只分配水量,未按省(直轄市)明確分配流量,沒有做出灌區規劃,黃河以北蓄水措施沒有完全落實,局部調水線路還要進一步比較研究。隨后,國家計委又向國務院報送了對規劃報告進行現場初審的報告。
1979年2月,長委提出《南水北調中線引漢工程規劃要點》。
1979年3月29日至4月11日,中國水利學會在天津召開南水北調規劃學術討論會,參加會議的有國家計委、中科院、水利部、各流域機構的領導干部、專家、學者100余人。會上長委提出引漢是長江中游引水方案的主要組成部分和先行。丹江口水庫按初期規模(蓄水位157m)建成為加速引漢續建工程創造了條件。規劃丹江口水庫按原設計續建(蓄水位170m)年平均引水230億m3,可灌溉鄂、豫、冀三省7000萬畝(其中河南省淮河流域2400萬畝)農田,并提供28億m3(豫18億m3、冀10億m3)工業用水。規劃引漢總干渠沿伏牛山南緣,經南陽、魯山到桃花峪附近過黃河,黃河以北大體沿京廣鐵路到定縣,全長1030km(黃河以南516km,穿黃段3km,黃河以北—定縣511km),將來延長到北京。總干渠穿過大小河流108條,規劃建平交工程77處。黃河以南建反調節水庫(燕山水庫)??偢汕彩菙M議中的京廣運河的一段,其工程規模為渠首流量1000m3/s、過黃河流量600m3/s、到定縣唐河流量200m3/s。
黃委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簡稱“黃委設計院”)提出了《關于南水北調的意見》。報告估算了華北、西北地區的需調水量,西北地區為200億~300億m3,中線農業灌溉和稀釋黃河計400億~500億m3,東線300億m3。近期華北、西北地區需從長江引水約1000億m3。認為東、中、西線不能互相替代,條件成熟者應先辦。建議中央成立南水北調的專門機構,以加強領導。會議對黃淮海地區的水資源開發、缺多少水、什么時候從外部調水進行討論,也對調水線路的中、東線如何進一步規劃,南水北調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等都提出需要進一步研究。會后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寫報告向中央反映當前南水北調規劃工作依據不足:水資源不清、鹽堿化問題沒解決、水污染問題等,并且綜合經濟效益、調水路線選擇、調水后的生態平衡等很多重大問題都沒解決。
為加強南水北調規劃工作,1979年12月12日,水利部決定:①規劃工作按西、中、東線三項工程分別進行。黃委負責西線;長辦負責中線,淮委、黃委、天津院配合;天津院負責東線,淮委參加,黃委配合。②為了統籌各線調水規劃工作,并對整個南水北調進行綜合研究,成立南水北調規劃辦公室。
此后,南水北調工程進入東、中、西線規劃研究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