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南水北調工程:前期工作卷
- 《中國南水北調工程》編纂委員會編著
- 15字
- 2021-10-22 20:06:22
第二章 實施南水北調工程的必要性
第一節 黃淮海流域水資源的自然特點
我國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8124.8億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2730m3,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人均水資源占有量較低的國家之一。預計到2030年我國人口達到高峰時,人均水資源量僅有1760m3,因此,水資源是我國十分珍貴的自然資源。水資源在區域分布上很不均勻,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北方地區(長江流域以北)的人口、耕地、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的47.1%、61.1%和41.2%,而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占全國的19.6%。水資源與人口、經濟、耕地等資源和經濟布局不相匹配。受季風影響,水資源年際變化大,降雨和徑流的年內分配也很不均勻,主要集中在汛期。我國經常發生旱、澇及連旱、連澇現象,加重了水資源利用困難。
北方地區中的黃淮海流域是我國水資源承載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最不相適應的地區。該地區總面積145萬km2,約占全國的15%,2000年耕地面積為7.0億畝,糧食產量為1.7億t,人口為4.38億,地區生產總值為31303億元,均超過全國的1/3。區內土地資源豐富,光熱條件好,有豐富的能源和礦產資源,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和工業基地,有北京、天津、石家莊、邯鄲、新鄉、鄭州、平頂山、南陽、徐州、濟寧、濟南、青島、煙臺、太原、呼和浩特、西寧等大中城市,具有城鄉優勢互補的有利條件,在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然而,黃淮海流域的水資源僅占全國的7.2%。全年降水約集中在6—9月,特別是黃淮海平原,7月、8月兩月的降水量可占全年的60%~7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造成汛期常發生洪澇災害,非汛期又嚴重缺水。
黃河流域面積79.5萬km2,干流全長5464km,從西向東跨越干旱、半干旱、半濕潤三個氣候帶。黃河是我國西北、華北地區重要水源,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52mm,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580億m3,可開采的地下水資源量110億m3,水資源總量占全國的2.6%,2000年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633m3。上中游緊鄰西北內陸干旱的戈壁沙漠,中部是黃土高原,有43.3萬km2的嚴重水土流失區,天然植被稀少,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相對落后。
淮河流域總面積33萬km2,其中平原面積占2/3,人口密度相對較高。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854mm,水資源總量961億m3,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3.4%,2000年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478億m3。該流域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降水年際、年內變化很大,旱澇交替出現。平原地區耕地集中連片,保證灌溉用水是促進糧食穩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嚴重的水污染更加劇了水資源的供需矛盾。2000年膠東地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330m3。水資源開發程度已高達86%,遇大旱年份,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海河流域面積31.8萬km2,其中平原面積12.9萬km2,流域內人口密集,大中城市眾多,其中首都北京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該流域屬于半干旱、半濕潤氣候區,多年平均降水量539mm,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372億m3,占全國的1.3%。2000年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292m3,不足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1/7,比全國人均年用水量還低138m3,缺水十分嚴重。
與黃河鄰近的河西走廊黑河、石羊河流域年降水量僅100mm左右,而年蒸發量高達2000mm,缺水十分嚴重,具體表現在河道斷流加劇、尾閭干涸長度增加、湖泊消失、土地退化、草原沙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