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中國主要缺水地區分布

一、干旱與缺水的關系

干旱與缺水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缺水一般出現在干旱或雖不屬干旱但水資源不豐富的半干旱、半濕潤的地區;在水資源豐富的地區也可能出現由于供水設施不夠或水質污染而造成的設施型缺水或水質型(污染型)缺水;有的地區由于干旱,經濟難以發展,對水的要求不高,缺水問題反而不突出。

一個地區是否屬于干旱地區是指自然情況,多以降水量為標準來劃分,未考慮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需水量。我國可劃分為五個水資源條件不同的地帶:①多雨-豐水帶,指年降水量大于1600mm,年徑流深超過800mm,年徑流系數在0.5以上的地帶,包括浙江、福建、臺灣、廣東等省的大部分,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云南省西南部、西藏自治區東南隅以及江西、湖南、四川西部的山地;②濕潤-多水帶,指年降水量800~1600mm,年徑流量200~800mm,年徑流系數0.25~0.5的地帶,主要包括沂沭河下游、淮河兩岸地區和秦嶺以南漢水流域,長江中下游地區,云南、貴州、四川、廣西等省(自治區)的大部分以及長白山地帶;③半濕潤-過渡帶,指年降水量400~800mm,年徑流深50~200mm,年徑流系數0.1~0.25的地帶,包括黃淮海平原,東北三省、山西省、陜西省的大部分,甘肅省和青海省的東南部,新疆北部和西部的山地,四川省西北部和西藏東部;④半干旱-少雨帶,指年降水量200~400mm,年徑流深10~50mm,年徑流系數在0.1以下的地帶,包括東北地區西部、內蒙古、寧夏、甘肅的大部分地區,青海、新疆的西北部和西藏的部分地區;⑤干旱-干涸帶,指年降水量小于200mm,年徑流深不足10mm,有的為無徑流區的地帶,包括內蒙古、寧夏、甘肅的荒漠和沙漠,青海的柴達木盆地,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西藏北部羌塘地區。

一個地區是否缺水是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綜合反映。自然條件主要是指降水、河川徑流、地下水等因素;社會經濟條件主要是指人口、發展和城鎮化水平等。1996年第三屆國際自然資源會議建議以人均水資源量和水資源利用率這兩個指標劃分水資源豐富程度,分為豐富、脆弱、緊缺和貧乏四種情況,見表1-2-1。

表1-2-1 國際水資源豐富程度指標

綜合分析表明,黃河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屬于水資源貧乏緊缺地區;松花江、遼河流域屬水資源脆弱區,其中人口集中、經濟發達的遼河中下游地區屬于水資源緊缺地區;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及東南、西南地區屬于水資源豐富地區。南水北調工程前期論證階段我國各流域片的水資源利用程度見表1-2-2。

表1-2-2 各流域片水資源利用程度表%

缺水除資源性缺水外,還有工程性缺水和污染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是指有水資源而工程設施不夠造成的缺水;污染性缺水也是指有水資源,但沒有保護好,使水資源受到污染不能滿足使用要求而造成的缺水。南水北調工程主要是解決資源性缺水問題。

二、缺水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缺水是水資源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綜合反映,一個地區的缺水狀況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而產生和發展的。例如河北省,從20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一方面隨著上游地區用水量的增加,入境水量減少,使境內的河湖補給來源銳減,開始出現河道斷流、湖泊干涸和地下水位下降現象;另一方面是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城市、工業和農業等用水量增加。這兩方面的原因促使這一地區開始出現局部地區的缺水和短期的供水困難問題,并不斷加重,但尚未形成全局性的水資源供需失衡狀態。進入80年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經濟高速增長,需水量進一步增加,使該區域迅速進入了貧水經濟運行階段,全局性的環境干化、水質惡化、水源枯竭和城鄉供水全面緊張,社會經濟發展受到水資源環境的制約,農業和基礎工業發展受阻,城鄉發生水荒。至80年代末,該區域水環境進一步惡化,由此引起水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惡性循環,嚴重制約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從河北省缺水情況看,一個地區缺水程度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發展的動態過程。

水資源豐富的區域影響社會、經濟、環境發展的不是水量而是水質。只要能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使水資源開發利用與水污染防治相協調,水資源就不會成為區域內社會、經濟、環境發展的約束條件;對水資源脆弱地區,水資源的質與量都將對區域內長期的社會、經濟、環境發展產生影響;對水資源緊缺和貧乏地區,水資源從質到量都成為當前和未來社會、經濟、環境發展的約束條件,甚至是發展過程中的“瓶頸”,對這些區域要進行水資源承載能力分析,解決缺水問題,是發展區域經濟的戰略措施。

一個地區的缺水程度不僅受區域水資源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還與水管理措施和管理水平有關,實施需水管理,確定合理水價,可以促進高效用水,節約用水,以緩解區域缺水程度。

一個地區水資源的承載力與水資源供給量、自然(土地、氣候)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用水狀況、生活水平等因素有關。最大的水資源承載力是指在保證良好的生態環境的條件下,當地水資源已開發完畢,客水資源已得到充分的利用,工農業節水技術達到經濟開發的合理限度,維護居民良好生活用水條件和工農業正常用水條件時,能承載的最大人口限度和經濟發展水平。超過水資源承載能力,就屬于缺水,就會出現水環境惡化現象并制約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西北是我國最干旱的地區

如上所述,在自然情況下,一個地區是否干旱主要由年降水量決定,年降水量400mm是半濕潤與半干旱的分界標準。

降水是水資源的補給來源。年降水量400mm等值線自大興安嶺西側起,經多倫、呼和浩特、蘭州以南,繞過祁連山、青藏高原東南部、至中不(不丹)邊境,斜貫中國大陸,將全國分為濕潤區和干旱區兩大部分。此線東南從半濕潤帶向濕潤帶過渡,多數地區濕潤多雨,為主要農業區,其中東北長白山區年降水量可達800~1000mm,秦嶺、淮河一帶為700~800mm,長江中下游以南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大部分山區為1400~1800mm,東南沿海一些山丘、臺灣大部分地區、海南省中東部以及西南部分地區超過2000mm;此線以西除阿爾泰山、天山等山區年降水量為600~800mm外,絕大部分干旱少雨,多草原、荒漠,為主要牧業區。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達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25mm,是中國降水量最小的地區。

從以上的分析和比較可以看出:西北地區絕大部分屬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帶,是我國最干旱的地區。其中屬于半干旱地帶(年降水量200~400mm)的有內蒙古、寧夏、甘肅的大部分地區,青海、新疆的西北部和西藏部分地區。這一地帶氣溫低,氣候干燥,全年降雨日數只有60~80天,大部分地區以生長草類為主,是我國的主要牧業區,山地有森林分布,低地多草原,綠洲上有少量人造林木。屬于干旱地帶(年降水量小于200mm)的有內蒙古、寧夏、甘肅的荒漠和沙漠,青海的柴達木盆地,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西藏北部羌塘地區。這一地帶降水稀少,全年降水日數一般少于60天,沙漠盆地甚至不足20天,除局部地區受地下水影響,草類生長較好以外,大部分是植被稀疏的荒漠和寸草不生的沙漠。

西北內陸河地區,幅員遼闊,約占我國國土面積的1/3,但由于干旱少雨等原因,造成人口稀少,工農業基礎薄弱(不發達)。該地區是我國最干旱的地區,但還不是我國最缺水的地區,人均水資源量和人均用水量分別達5270m3和2353m3,在我國是比較高的。該地區開發潛力很大,如果要有更大的發展,除需引進技術、人力、資金等資源外,也需要解決好水的問題。因此,從長遠看,隨著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缺水問題也將會突顯出來。開發大西北,首先需要解決水的問題,有了水,荒漠可以變綠洲。

四、華北平原缺水形勢緊迫

華北平原年降水量多在500~800mm,屬于半濕潤地帶,在我國并不算最干旱的地區,比起西北地區來說,水資源量要豐富得多,為什么會是我國最缺水的地區呢?這與華北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及其在全國的地位有關。如前所述,缺水是水資源條件與社會經濟條件的綜合反映,華北平原雖然水資源比西北地區豐富,但人口密度、經濟發展要比西北地區高得多,在國內屬人均水資源量最少、水資源利用消耗率最高、最缺水的地區。

華北平原地理位置優越,地勢平坦,光熱資源充足,土地和礦產資源豐富,加之歷史上水資源條件較好,一直是我國社會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華北平原內有首都北京、全國三大工業基地之一的天津,以及石家莊、保定、唐山等全國著名的工業城市,同時也是全國糧棉油生產基地和小麥主要產區;該區總面積雖只占全國的3%,而人口卻占全國的17%,耕地占全國的18%,國內生產總值、工農業總產值均占全國總量的10%以上,在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國內外生產力布局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國家生產力布局和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資源條件(包括水資源)和社會條件的綜合產物,水資源是其中的重要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因此,華北地區缺水問題亟待解決。

華北平原的缺水形勢是隨著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而日趨嚴重的,過去雖也曾有“十年九旱”,但水環境一般還是好的,直至20世紀50年代,南運河、衛運河等河流上的航運還相當發達。從60年代開始出現的水危機,影響了本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平原區絕大部分河道只有汛期排洪功能,成為季節性河道,80年代干旱后,大部分河道常年斷航,人們幾乎忘卻了華北平原還有內河通航的歷史;地下水嚴重超采,地面下沉;水域稀釋自凈能力降低,水污染日趨嚴重。因此,自60年代以來,華北平原的社會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是以過度利用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換來的。鑒于華北平原的地理位置、資源條件和在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的地位,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本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瓶頸”。參考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人均占有水資源量1000m3是實現現代化的最低標準。而黃、淮、海流域的人均水資源量在80年代也只有637m3,其中海灤河流域人均水資源量約430m3,1994年資料顯示人均水資源量只有353m3,且水資源利用率已經很高。1997年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數據顯示黃河達53.3%、淮河達44.0%、海河高達78.7%,說明華北地區水資源進一步開發的潛力不大,特別是海河流域更是微乎其微,這也說明改善本區水環境、合理滿足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對水資源要求,除加強本區域內的節約用水和水源保護外,還必須從外區調入水量。此外,膠東半島缺水問題也很嚴重,其性質與華北平原相似。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西县| 金乡县| 卓尼县| 竹山县| 高青县| 五河县| 蓬安县| 乌拉特中旗| 佛学| 青岛市| 金沙县| 江门市| 勐海县| 南和县| 北票市| 塔河县| 芜湖县| 永兴县| 龙陵县| 布尔津县| 库伦旗| 呼图壁县| 武定县| 六安市| 寿光市| 北川| 新余市| 高要市| 东兰县| 布尔津县| 育儿| 辰溪县| 枣强县| 台山市| 永济市| 阳朔县| 柘城县| 乌兰浩特市| 旬阳县| 桐梓县| 大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