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序 致八十年后的讀者

不可諱言地,花了兩年的時間日以繼夜地翻譯完柳宗悅的《茶與美》,所有翻譯過程的等待與煎熬,早已化為跳躍前的深蹲,與重新審視這個時代亂象的勇氣。我們躬逢其盛地見證了茶器發展的歷史巔峰,2008年金融海嘯后中國的經濟開始翻轉,屢創新高的茶價帶動了茶器的崢嶸。

只是消費市場對器物之美的認識混亂,市場運作以利益為依歸,消費者被商業炒作誤導而無所適從。幾近忽略這個時代的器物,有著引領使用者精神升華的角色。然而文化需要回歸文化的純粹,商業則回歸商業的運作。彼此必須配搭,但絕不能混淆。

我重新整理過往對于茶器的論述,將茶器審美的三個階段從實用性、個性到精神性,做出更深入淺出的架構分析。其中實用性中的眼、耳、鼻、舌、身,與個性中的春、夏、秋、冬沿用了《茶器之美》初版部分基礎內容,以接引接觸茶器不久的讀者。

本書的重點在探討茶器未來的走向,創作者與消費者該如何攜手創造一個雙贏的市場。茶器不若其他藝術品,它的光輝在于與消費者深度的互動,在操作過程中讓使用者產生感動與共鳴。日本戰國時期有戰功的將軍們,常因為賞賜的是城池而非茶碗而懊惱不已,這并非單純的政治炒作。因為當今列為日本國寶的14件陶瓷器中,就有8件是茶碗。日本早已將禪與精神性作為器物價值的判準。

茶器之所以不是一般的藝術品,首先在于它是茶葉的載體,具有自神農氏以降的茶文化根基,這就注定了茶器的非凡底 。再者,自唐宋以來,茶飲就與禪宗的修行緊密結合,禪進入茶飲與茶器的創作,也已有千年歷史。對于茶文化與禪不熟悉的藝術品市場,如盼有朝一日能真正拉動茶器的地位,就必須先在這里下足功夫。

本書的內容由儒、釋、道的根源出發,加上拜翻譯《茶與美》之賜,能將整體東方思維納入,讓視角更為寬廣。我受到柳宗悅影響最深的部分,是他對論述的縝密與力道。“民藝”的推廣能在日本掀起一股風潮,與柳氏博古觀今以史為鑒,為當代手工藝品找到一條出路,并持續在媒體強力論述有直接的關系。

在《民藝的當代實踐與思考》一章中,我將“民藝”的過去和未來做了完整的詮釋,并以自身為陶作坊設計的“轉折壺”為例,探究了多位當代日本設計師在“民藝”與“設計”的轉換中如何找到新的出路。在《茶碗的前世、今生與未來》一章中,我鑒往知來地分析自宋代茶碗到日本茶道的歷史衍化,企圖為兩岸的茶碗定義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我不懂禪,也不敢輕易碰觸“茶禪一味”,《以茶入禪》卻是本書最重要的章節之一。我以對茶的理解,與覺知力為根基,企圖逐步驗證古往今來入禪的行者,與熱衷于禪的飲者,應該有的對茶與器的認知與高度。

本書最關鍵的視角是以《不同維度的審美》一章所展開的論述,我以在二維紙張上爬行的螞蟻被來自三維空間人類的手指殲滅一例,開始了一連串在不同審美維度上的人們,彼此雞同鴨講的審美辯證。美的標準為何?從來是一個說不清的議題。柳宗悅雖勉強給出了“直觀”兩字作為答案,但如何培養直觀,卻不曾給出方法。

陽光、空氣、水這一條向大自然學習的明晰途徑,是我反復論述與旁征博引的焦點。創作者與欣賞者所具備精神修為的高度,成為能否真正全面理解美的門坎。其他領域的審美我雖不敢斷言,但茶器審美的極致,卻已難脫離作品與精神性的緊密連結。

20世紀40年代柳宗悅所著《茶與美》中的一篇《茶之病》,對千利休以降的茶道家元世襲制度作出空前的批判。當搶先收錄該篇專論的另一本書籍出版之際,傳說家元們聯合起來將初版買斷焚燒泄憤[1]。80年后,因緣際會下我促成了中文讀者有緣再度品味柳宗悅的真知灼見。是以本書的論述,或未必得到當代一致的認可。但是我深信書中所堅持的信念,又或許在80年后,能為在迷霧中探索方向的后代,帶來一絲光明與慰藉。

[1] 出自講談社出版的日文版《茶與美》,由戶田勝久所書《解說》的文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灵县| 鄱阳县| 巫山县| 辉南县| 东山县| 洞口县| 绥阳县| 夏邑县| 宜黄县| 潍坊市| 古丈县| 连州市| 易门县| 江西省| 罗江县| 涿州市| 舒兰市| 清涧县| 余庆县| 德清县| 普洱| 甘孜县| 磐安县| 历史| 宁明县| 怀远县| 尼玛县| 万荣县| 前郭尔| 百色市| 沾益县| 客服| 龙海市| 和平县| 承德市| 丹阳市| 连城县| 玉山县| 衡东县| 巧家县| 德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