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國大民:王志綱話說中國人
- 王志綱
- 1156字
- 2021-09-27 18:43:32
08
老一輩總喜歡感慨今不如昔,我也不例外。殊不知一個社會的健康發展,永遠是“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否則前進的動力從何而來?
以日本為例,作為戰后重建經濟騰飛的建設者,昭和一代以其嚴謹、敬業、拼搏、硬朗的特征成為全日本的驕傲,這種精神也與當時日本在諸多領域領先世界的國際地位高度吻合。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經濟飛速發展后成長起來的平成一代。
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曾說,“在日本,當下平成年代的年輕人只關心以自己為圓心、半徑三米內的事情”,“沒有爭取成功的欲望,學習能力低下也不知進取,遇到困難立馬退縮,一需要思考就馬上放棄,人云亦云,只追隨別人的腳步”。
當然,大前研一關于平成一代的種種評價未免過于主觀,但昭和、平成兩代人之間價值觀的斷裂卻是肉眼可見,這種背離現象的背后,正是日本波折起伏的國運。
日本與中國港臺地區殷鑒不遠,我們要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國運即是人運,大國方有大民,沒有大民支撐的大國也只是一碰即碎的泡影。今日之中國,正面臨一場大考——如何從大國走向大民,是從容應對的關鍵。
90后正面臨著社會各界廣泛的質疑,此前80后也被這么質疑過,回憶得久遠些,當年我們也同樣經歷質疑。事實證明:伴隨著中國的不斷前進,每一代中國人都較好地承擔起了歷史賦予的使命。
今天的80后、90后們已經足以在各行各業獨當一面。作為老一輩,我們一定不要敝帚自珍,而是要對年輕人少些苛責、多些寬容,傳好歷史的接力棒,用更加平和的心態看待年輕人張揚的激情與夢想,這就夠了。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睂τ诔錾碛谥R分子世家、幼承庭訓的我來說,以知識立身、名世是畢生不變的追求。多年以來,我內心的抱負也從未變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此處的“達”不是下海入仕,而是能夠為社會留下一些真誠的、滲透著自己獨立見解的東西,以無愧于時代之饋贈,亦無愧于平生。
古人云“文以載道”,今人言“文若其人”。我既非專門治歷史地理的學者,也非賣字為生的職業作家,更像一個行走于世界與中國之間、江湖與廟堂之間、臺前與幕后之間的觀察者。這本書不是端坐書齋中,或跪思于磐石上,或飲樂于竹林寫成的,而是我不斷地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日積月累形成的思考總結。
因此,在本書中,我對“地域與人”的解讀并非絕對客觀,也很難說有多嚴謹。但在我看來,《大國大民》的優點、缺點都在于此。恰恰是這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歷萬端事閱萬般人的獨特經歷,不僅讓文字增加了一分生動鮮活的氣韻,更多了一點對世道人心的關照。
今不揣冒昧,把《大國大民》這本書獻給大家。我希望,關心中國的人,透過字里行間能看到一個關鍵時期的復雜中國。至于見仁見智,則請君自便。關于資料、史實、數據上的疏漏,受個人水平所限,雖經精心校對,恐怕仍是在所難免,我亦將懷抱誠惶誠恐的學習態度,以就教于方家。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