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南京

“洋務”之學

前面提到,對當時士大夫階層的子弟而言,參加科舉、成為官吏被視為正途,落榜者通常的出路是去做地方官的顧問(幕友),或學習經商。然而,魯迅決心“走異路,逃異地,尋求別樣的人們”(《〈吶喊〉自序》)。他并未選擇上述的任何一條道路,而是去學了洋務。當時普遍認為學洋務是走投無路的人不得已把靈魂出賣給洋人(又稱“鬼子”“洋鬼子”)的行為。據說母親曾在為魯迅籌措了八元路費后,嚎啕大哭。

鴉片戰爭后,清政府仍依據傳統的“華夷思想”(中華思想)將歐美諸國視為夷狄,不承認平等的邦交關系,稱外交為“夷務”。然而,由于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的戰敗與《北京條約》的簽署,清政府被迫在所有外交文書上棄用“夷”字,改“夷務”為“洋務”,并開設京師同文館,著手培養通曉外語的人才,作為與常駐北京的各國外交官交涉時的必備條件。與此同時,曾國藩、李鴻章等地方高官在鎮壓19世紀中葉的大規模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時,見識到英法聯軍的精良裝備與訓練有素,于是接連在各地開辦軍械所和造船廠。不久后,鐵路、電訊、礦山、制鐵、紡織的開發及陸海軍學校的創辦迅速展開。

這一系列始于19世紀60年代、引進西歐文化的運動被稱為“洋務運動”,而支撐這一運動的思想則被稱作“洋務思想”。這種思想是在與傳統儒學及華夷思想相互競爭的基礎之上形成的,一言以蔽之,就是“中學”(中國的學問)為“體”(主體)、“西學”(西歐的學問)為“用”(工具、功用)的“中體西用”論。盡管洋務派普遍在思想上認識到西歐科學技術(軍事與產業)的優勢,但仍堅信中國固有的學問、思想、道德、制度具有優越性。

魯迅選擇的是南京的江南水師學堂。這是一所設立于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的海軍學校,分為駕駛(掌舵)、管輪(機關)二科,學制三級(九年),屬于洋務運動中創辦的系列軍事學堂之一,其余還有李鴻章的天津武備學堂(陸軍學校)、天津水師學堂,張之洞的廣州水師學堂,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學堂等。魯迅的叔祖周椒生(曾是舉人)恰好在此兼任管輪科的監督和漢文教師,叔叔周伯升也在一年前入學。江南水師學堂不但學費全免,每年還支付學員二兩銀子做津貼。此時的魯迅將名字改為周樹人。

俗語有云“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由于家族中有后生當兵是件不光彩的事情,所以他遵照周椒生的吩咐,避諱了家譜中的名字(樟壽)。

江南水師學堂第一學年每周的授課安排為《春秋左氏傳》一日,作文一日,余下四日學習英語。魯迅在這里第一次學習了英語。然而,由于校風因循陳腐,學堂內不論是師生關系,還是前輩與后輩的關系都充斥著封建規矩。魯迅進的是管輪科,但學堂內明顯存在駕駛科高人一等的歧視,據說連學科分配也被出身福建的鄉黨一派把控。或許是軍事學校的緣故,學生處罰規定中甚至還有死刑。

學堂內最能體現洋務之學的實物便是泳池。因為是海軍學校,學堂內立著高聳的桅桿,還建了一方泳池。但因為曾有兩人在游泳訓練中溺亡,所以魯迅入學時泳池早已填平。舊時中國有一種迷信,將縊死者和溺死者的靈魂稱為“吊死鬼”和“淹死鬼”,認為它們會化作游魂四處徘徊尋找替身,只有誘惑他人上吊或溺亡才能轉世,所以為人懼憚。填平泳池正是基于這種迷信。據說為了安撫泳池填平后無法升天的靈魂,學堂還建了一座小小的供奉關羽的“關帝廟”。每年夏季的中元節,還會請來僧侶做水陸道場。

不僅如此,擔任監督的叔祖周椒生是一個頑固的守舊派,魯迅常常不得不聽他作為自家人的說教,學堂的生活變得窒息壓抑。為了逃離水師學堂陰暗沉重的氛圍和周椒生的監管,魯迅在此生活約半年后,便退學而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载县| 靖宇县| 广安市| 湖南省| 双鸭山市| 秦安县| 桐乡市| 浦县| 田东县| 南木林县| 平罗县| 高雄县| 芷江| 成安县| 塘沽区| 射阳县| 马山县| 县级市| 祥云县| 从化市| 定陶县| 镇赉县| 天峨县| 扎鲁特旗| 舟曲县| 马关县| 温州市| 门源| 米易县| 青州市| 闸北区| 临城县| 七台河市| 伊川县| 汶上县| 久治县| 奉贤区| 仙桃市| 秦安县| 临漳县| 榆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