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詮釋人性:如何用自然科學理解生命、愛與關系
- (英)卡米拉·龐
- 907字
- 2021-09-27 16:50:30
第1章 如何跳出思維的盒子 機器學習與決策
“你不能對人進行編程,米莉。那根本不可能。”
當時我11歲,正在和姐姐爭論,“那我們是怎么思考的呢”。
我當年憑本能就知道這一點——我們人類的思維與計算機程序的運行方式并沒有太大的不同,但直到多年以后我才真正理解。每一個讀到這里的人都在進行思維加工。就像計算機算法一樣,我們獲取數據(指令、信息與外部刺激),并對其做出反應。我們對數據進行分類,并用它做出有意識與無意識的決策。我們將數據歸類,供日后使用,就像計算機中的目錄一樣,這些數據是按照優先級存儲的。人類的大腦是一臺非凡的處理器,其驚人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我們這個物種的顯著特征。
我們的腦袋里都有一臺超級計算機。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會被日常的決策難倒(有誰沒有為某天穿什么衣服,如何寫郵件,或者午餐吃什么而煩惱過嗎)。我們經常說,我不知道該有何想法,或者我們周圍的信息與選擇多到讓我們不堪重負。
當我們擁有一臺像大腦一樣強大的計算機時,情況本不該這樣。如果我們想提升做決策的能力,我們就要更好地利用專門做決策的器官。
機器可能是人類大腦的拙劣替代品,缺乏大腦的創造性、適應性與情感視角,但是,機器可以教給我們很多有關如何有效思考和決策的知識。通過研究機器學習科學,我們可以了解不同的信息加工方法,并調整我們的決策方式。關于如何決策,計算機可以教給我們許多不同的知識,我將在本章對此進行探討。除此之外,計算機還可以教給我們一個獨特的、反直覺的道理:要成為更好的決策者,我們不必更有條理、更結構化,或更加專注于如何處理和解釋信息。你可能以為機器學習會讓我們朝那個方向努力,但事實恰恰相反。我在之后會給出解釋,算法的過人之處在于其非結構化的能力,在復雜和隨機的環境中蓬勃發展的能力,以及對環境的變化做出有效反應的能力。相反,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人類傾向于在思維中追求一致性與簡單而直接的模式,從而回避復雜的現實,而機器只會將這種現實作為整體數據集的一部分。
我們需要清晰的洞察力,并且像機器一樣,更愿意以復雜的方式思考那些既不簡單也不直接的事情。現在,是時候承認計算機比你更容易跳出思維定式了。但也有一個好消息:計算機可以教我們如何做同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