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隱規則二委婉含蓄,玩好“太極推拿手”(2)
- 說話滴水不漏的九大隱規則
- 呂叔春
- 3488字
- 2014-07-22 16:55:47
朱元璋稱帝后,要冊封百官,可當他看完花名冊時,心里又犯起了愁。因為功臣有數,但親朋不少。封吧,無功受祿,群臣不服;不封,面子上過不去。軍師劉伯溫看出朱元璋的難處,又不敢直諫,一來怕得罪皇親國戚,惹來麻煩,二來又怕朱元璋受不了,落下罪名。但想到國家大事,不能視而不見。最后,他想出一個方法,畫了一幅人頭像,人頭上長著束束亂發,每束發上都頂著一頂烏紗帽,獻給了朱元璋。朱元璋接過畫,細品其味,忽然哈哈大笑道:“軍師畫中有話,乃苦口良藥。真可謂人不可無師,無師則愚;國不可無賢,無賢則衰!”原來,劉伯溫畫的意思是,“冠(官)多發(法)亂!”劉伯溫此舉,不但未傷害到朱元璋的面子,不犯龍顏,還道出了諫言:官多法必亂,法亂國必傾,國傾君必亡。畫中有話,柔中有剛,稱得上是待人處事高明的“說話帶彎兒”,使聽者懂得話外之音,達到預期的目的。
另外,說話帶彎兒,還能巧妙勸說上司改正自己所做出的錯誤決定,讓上司從你的帶彎兒話中,自己悟出應該如何去做。
春秋時的晉國,自晉文公即位后,發憤圖強,使得國家迅速興盛起來,成為春秋時的一大強國,晉文公也成了一代霸主。可接下來,晉襄公、晉靈公卻不思振作,只圖享樂。晉國的霸主地位也不知不覺地被楚莊王代替。晉靈公即位不久,不思進取,大興土木,修筑宮室樓臺,以供自己和嬪妃們享樂游玩。有一年,他竟挖空心思,想要建造一個九層高的樓臺。可以想見,在當時那種條件下,如此宏大復雜的工程,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無疑會給老百姓造成沉重的負擔,使國力衰竭。因此,大臣和老百姓都反對建九層樓臺。但是晉靈公固執己見,并且在朝堂之上嚴厲地對大臣說:“敢有勸阻建樓臺的,立即斬首!”氣氛十分緊張。一些想保全身家性命的大臣,都嚇得噤若寒蟬,誰愿意去送死呢?再沒有人敢說反對的話!
一天,有個叫荀息的大夫求見。晉靈公以為他是來勸諫的,便命人拉開弓,搭上箭,只要荀息開口勸說,他就要射死荀息。誰知荀息進來后,像是沒看見這陣勢一樣,非常輕松自然,笑嘻嘻地對晉靈公說:“我今天特地來表演一套絕技給大王看,讓大王開開眼界,散散心。大王您感興趣嗎?”晉靈公一聽有玩的就來神兒了,忙問:“什么絕技?別賣關子了,快表演給我看看。”荀息見晉靈公上鉤了,便說:“我可以把九個棋子一個個疊起來以后,再在上面放九個雞蛋。”
晉靈公聽到這事十分新鮮,不相信荀息會有這么高的技藝,便急忙說道:“我從未聽過和見過這種事,今天就請你給我擺擺看!”晉靈公叫人拿來棋子和雞蛋后,荀息便動手擺了起來。他先是小心翼翼地把九個棋子堆了起來,然后又慢慢地將雞蛋放置在棋子上。只見他放上第一個雞蛋,又放第二個,第三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這時,屋子里的氣氛十分緊張、沉寂,只能聽到雞蛋碰到棋子的聲音,圍觀的大臣們全都屏住呼吸,生怕雞蛋落下來。荀息也緊張得額頭冒汗。晉靈公看到這情景,禁不住大聲說:“這太危險了!這太危險了!”晉靈公剛說完“危險”,荀息就從容不迫地說:“我倒感覺這算不了什么危險,還有比這更危險的呢!”晉靈公覺得奇怪,因為對他來說,這樣子已經是夠刺激,夠危險的了,還會有什么更驚險的絕招呢?便迫不及待地說:“是嗎?快讓我看看!”這時,只聽見荀息一字一句、非常沉痛地說:“九層之臺,造了三年,還沒有完工。三年來,男人不能在田里耕種,女人不能在家里紡織,都在這里搬木頭、運石塊。國庫的金子也快花完了。兵士得不到給養,武器沒有金屬鑄造。鄰國正在計劃乘機侵略我們。這樣下去,國家很快就會滅亡。到那時,大王您將怎么辦呢?這難道不比壘雞蛋更危險嗎?”晉靈公聽到這種十分合理又十分可怕的警告,不由得嚇出一身冷汗,意識到了自己干了一件多么荒唐的事,犯了多么嚴重的錯誤,便對荀息說:“搞九層之臺,是我的過錯。”立即下令停止筑臺。
5.直率不等于“痛”言無忌
中國有句俗話:“寧在人前罵人,不在人后說人。”這個意思就是說,別人有缺點有不足之處,你可以當面指出,要他改正,但是千萬別當面不說,背后亂說,這樣的人,不僅會令被說者討厭,同樣也會令聽說者討厭。
同樣是直來直去的人,有的人處處受到歡迎,而有的人卻處處得罪人,人們都不愿意與他交往。
這就涉及講話的方式方法的問題。首先澄清一點,直爽并不等于言語毫無顧忌,只圖一時之快,不講方式方法。而那些因說話直而得罪人的人,問題就出在方法上。有的人講話不分場合,比如批評別人,雖然你心地坦蕩,毫無惡意,但因為沒考慮到場合,使被批評者下不了臺,面子上過不去,一時難以接受。對方的自尊心被傷害,當然會對你有意見。
再有一種情況,可能平時說話時沒有注意,觸動了別人的短處或隱私,無意之中也得罪了人。
一旦知道自己說話直得罪了人,就要找機會真誠地向對方道歉,取得諒解。如果你是在公共場合傷了他的自尊,你不妨在原來聽到的人都在場的情況下,巧妙地以意義相反的話抵消前面話的副作用,對方見你已經改正錯誤,自會諒解你。
不過,如果你一向說話很直,經常得罪人,你千萬不要依靠道歉來取得別人的原諒,因為如果你經常傷害一個人,又經常向他道歉,他一定會認為你是口是心非或是有意傷害他。
你不妨回過頭來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忽略了場合?說話方式是不是觸及了別人的隱私?同樣是提意見,為什么不以好的方式達到預期的效果呢?說話時先為對方著想,不要動輒以教訓的口吻指責別人,要注意維護對方的自尊。這樣你就會成為一個受歡迎的直率人。
另外,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在背后議論同事——即使你的領導已主動開了頭。
有一天,劉科長突然問小趙:“你覺得魏某這個人怎么樣?”
一時間,小趙不知道如何應答才好。
這是關于人格性情的問題,如果回答,無疑是背后說人閑話了。
“誰人背后無人說,誰人背后不說人。”這話雖然說得有些絕對,卻也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大多數人都多多少少的在背后議論過別人,只是所說的是好話還是壞話無從考證了。不過有一點,經常在背后說別人壞話的人,肯定不會是受歡迎的人。因為凡是有點頭腦的人,都會自然而然地這么想:這次你在我面前說別人的壞話,下次你就有可能在別人面前說我的壞話。這樣一來,你在別人的印象中就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別人在你面前說另一個人的壞話,對此,你就得端正態度,用辯證的思維去考慮這種情況,把握好應對的分寸。
話不可說過頭,講話宜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例如,提建議或意見時,不宜傷人自尊,同時又能使人接受,這就不能直接指出他人的缺點而不給對方留下情面。
6.委婉含蓄,不能把話說得太實太直
尷尬事常有,不便直說時要用彈性語言,隨機應變,適當委婉和模糊,而不能把話說得太實太直。
在日常交際中,總會有一些人們不便、不忍或者語境不允許直說的話題,需要把“詞鋒”隱遁,或把“棱角”磨圓一些,使語意軟化,便于聽者接受。說話人故意說些與本意相關或相似的事物,來烘托本來要直說的意思。
委婉法是辦事說話時的一種“緩沖”方法。委婉語能使本來也許是困難的交往,變得順利起來,讓聽者在比較舒坦的氛圍中接受信息。因此,有人稱“委婉”是辦事語言中的“軟化”藝術。例如巧用語氣助詞,把“你這樣做不好!”改成“你這樣做不好吧。”也可靈活使用否定詞,把“我認為你不對!”改成“我不認為你是對的。”還可以用和緩的推托,把“我不同意!”改成“目前,恐怕很難辦到。”這些,都能起到“軟化”效果。
可以用委婉的詞語表示不便直說或使人感到難堪的情形或事物。
有時,即使動機好,如果語言不加修飾,也容易招人反感。比如:售票員說:“請哪位同志給這位‘大肚皮’讓個座位。”盡管有人讓出了座位,但孕婦卻沒有坐,“大肚皮”這一稱呼,使她難堪。如果這句話換成:“為了祖國的下一代,請哪位熱心人,給這位‘有喜’的大姐讓個座位。”當有人讓出座位時,這位孕婦就會表示對售票員感謝,并愉快地坐下。
也可以借用一事物或他事物的特征來代替對事物實質問題的直接回答。
在紐約國際筆會第四十八屆年會上,有人問中國代表陸文夫:“陸先生,您對性文學怎么看?”陸文夫說:“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禮品時,往往當著別人的面就打開來看。而中國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離開以后才打開盒子。”
陸文夫用一個生動的借喻,對一個敏感棘手的難題,婉轉地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中西不同的文化差異也體現在文學作品的民族性上。以上例子,實際上是對問者的一種委婉的拒絕,其效果使問話者不至于尷尬難堪,使交往繼續進行。
另外,在公關語言中運用適當的含糊,這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藝術。辦事需要語詞的模糊性,這聽起來似乎是很奇怪的。但是,假如我們通過約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語詞的模糊性,那就會使我們的語言變得十分貧乏,使它的交際和表達的作用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