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有了,漢武帝就要開始大刀闊斧改革了。
之前我們講過了七國之亂,七國之亂對漢王朝還是有不小的影響的。漢武帝剛剛繼位時,藩鎮割據這個問題依舊沒有本質的改變,漢武帝為這事也是焦頭爛額。
這時候,有一個人站了出來。
這個人名叫主父偃,也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他想出了一個計策,試圖為漢武帝排憂解難。
相比于晁錯,主父偃的政策看起來就更加寬柔了。主父偃不主張直接削藩,不主張用武力手段,主父偃提出了一個不一樣的方法。
這種方法呢就是大家孰知的推恩令。
推恩令其實本質上也是削藩,但是看起來對諸侯有好處。
這個推恩令規定和原來有什么不同?
原來是嫡長子繼承封國,現在是三個兒子一起。看起來分的人多了,大家都可以分一杯羹,沒有人會哭哭滴滴了,但是每個國家實力就弱了,漢朝就更容易收拾他們了。
不過,推恩令規定郡國和縣同等就暴露了其本質意圖。
推恩令的實施讓諸侯束手無策。不聰明的諸侯自然歡呼雀躍,聰明的諸侯也找不到任何理由來反擊,他們只能乖乖聽從命令。
多少年之后,封國極其微小,連個縣都比不上,這個時候也就不算什么威脅了。
收拾完這些內政,基礎打好了,漢武帝磨好了自己的刀,就該收拾匈奴了。
這不,匈奴帶兵來攻打漢朝時,漢武帝可不會低聲下氣要求和親,他覺得漢朝人實在太給這些家伙面子了,讓他們有點不知天高地厚了。
漢武帝怒吼一句!衛青呢?給我上!
終于,漢王朝把匈奴打得大敗而逃,整個國家沉浸在快樂之中。
但是盡管整個漢朝如此快樂,剛剛我們提到的主父偃這個人卻沒有什么好下場。
就在衛青討平匈奴之后,出事了。當時武帝時期有個齊國,齊厲王在位。齊厲王的母親紀太后想把齊厲王的表妹嫁給齊厲王(模仿呂后),但是齊厲王覺得這不現實。
紀太后不甘心,把齊厲王關了起來,不讓他和其他女子一起,只把自己的女兒,齊厲王的姐姐送進去。
那么下面發生的事情大家都可以想象到了,我就不細細說開了,反正違反了法律和倫理道德。
漢武帝母親王太后也聽說了這件事,但是她也想嫁自己的外孫女,齊國有一個宦官叫做徐甲,他主動請纓去幫王太后求親。
當時齊國比較強大,漢武帝那邊后宮管理又嚴,大家都想把女兒嫁過去,說不定能享盡榮華富貴呢。
主父偃呢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就跑出來了:“帶上我的女兒。”
徐甲覺得沒什么問題,答應了。
但是紀太后為了自己的利益沒有同意。
兩方面一沖突,主父偃就生氣了唄:雖然你是太后,但是這么不給我面子有點過分了吧。
燕王呢有類似的行為,當時被主父偃舉報,燕王自殺了。主父偃一看,齊王這件事情差不多,干脆就一個舉報。
關鍵事情還沒有上交給漢武帝,主父偃就秘密透露給了齊王,想來嚇唬嚇唬他。其實漢武帝不可能處死刑的,但是齊王害怕自殺了。
主父偃干了這種事,自己也不是潔白無瑕。
趙王也做了齊王干的那些事情,自然擔心禍患到自己身上,他發現這個主父偃不能留,偏偏主父偃還喜歡收受賄賂,趙王決定先下手為強。漢武帝正惱怒主父偃嚇死了齊王,又聽說這家伙整天收賄賂,一怒之下,把他抓了!
這時候漢武帝還不想殺他,但是很多人的利益被這個主父偃損害了,都對他恨之入骨,公孫弘的評價是:“此人不死,無以謝天下。”就是說這個人不死,不足以向天下人謝罪。
就這樣,主父偃,一個絕頂聰明的人,聰明反被聰明誤,被滅族了。
哭喪的都沒有幾個人。也可以看出其得罪人之多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