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袁盎見事態緊急,晁錯這個人非除不可,就提前去找漢景帝。決定要和他說一些東西,肯定就是舉報晁錯的了。
他說了什么呢?
他說這個晁錯才是萬惡之本,要不是因為他吳吾王不可能造反。吳王和他說過:自己造反就是因為晁錯。只要殺了晁錯就好了。
漢景帝一聽,內心那是個掙扎。
自己親愛的師傅,自己的寵臣居然是惹起事端的源頭?保住他還是保住這天下?
漢景帝最終為了天下大義,做了一個非常殘忍的決定:“我不能因為我愛護一人而不要天下,殺晁錯以謝天下!這樣才對得起天下百姓。”
晁錯這一天穿著官服準備上班呢,突然一堆人沖出來把他抓了,讓二話不說把他給腰斬了。
晁錯此時肯定是云里霧里:“你干什么呢?啊!我領盒飯了。”
后來鄧公回來聽說這件事,是非常懵逼,更是痛心疾首:“你殺了晁錯有什么用,吳王只是找了個借口!這樣反而會阻止忠臣效力啊!”
不過這里作者認為殺晁錯也有部分正確性,此人與眾多大臣有仇恨,如果不除去,可能還要繼續除內部人而不會細想怎么對付叛軍,這點從他弄袁盎就可以看出。
晁錯我們就說到這里。
袁盎這邊把晁錯干掉了,得意洋洋去見吳王:“你看晁錯死了,你是不是該回去了。我們可是守了諾言,你呢?”
吳王心里肯定笑開了花,他很囂張地說:“我現在就是東邊的帝王,我害怕啥?你讓那漢景帝吃了我呀。”
七國之亂還沒有解除,怎么辦?
周亞夫出馬了,漢景帝按照漢文帝的遺詔,命令周亞夫為太尉,討伐七國叛軍。
這個周亞夫呢,帶著人出發了,也將創造一個屬于他的時代。
就在這時,緊急報告傳了過來:“梁王被圍困,緊急求救。”
梁王和皇帝關系不錯,皇帝就想讓周亞夫去救援。
但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周亞夫覺得梁王這個人可以守得住城池,而想要擊敗七國聯軍,必須先攻其糧草,所以周亞夫并沒有搭理梁王,而是突襲吳國糧道。
吳王沒有想到,這個周亞夫居然放棄梁王偷了自己的糧道,是趕緊撤回,但是現在的局勢是怎么樣呢?
西邊梁國看援軍反正也是不到,干脆拼死作戰,不肯放棄,吳國只能向東打。東邊周亞夫也是堅守不出,硬是要耗死吳王。
吳王是進退兩難,騎虎難下,最后士卒離心,吳王帶著幾千人逃跑。
這時候吳王其實還沒有完全失敗,其實還是吳王自尋死路。
在他起兵剛開始,曾經有個田祿伯提議讓他帶五萬士兵從淮南打過去,形成掎角之勢。但是吳王太子不同意,認為田祿伯可能會造反。田祿伯也就沒有能夠實施計劃。
按理說,吳王應該多聽聽手下的意見吧。
現在到了這時候,又出現一個人貌似能扭轉乾坤,這個人叫做桓將軍,他想了一個好辦法:“既然我們軍隊擅長步兵作戰,漢軍擅長騎兵,那我們就換個地形唄。”
但是吳王又沒有聽,這家伙一向剛愎自用,不聽人勸。手下的老將認為這個人太年輕了,履歷不夠,吳王帶著人跑到了東越,想借別人的力量卷土重來,東越哪里敢招惹漢朝,把吳王的頭給送了過去。
吳王一除,其他的王就好除了,畢竟是群龍無首,漢王朝下面的戰斗是猶如秋風掃落葉,很快就拿下了叛軍頭頭。
叛軍頭頭:“老大老大,我知道錯了。求求你們饒了我吧。”
漢景帝:“你造反的時候咋不說呢?那如果說我打輸了,你們怎么說呢?”
那么漢景帝很快就平定了七國之亂,重新分封(中山靖王也是這時候封的)還了漢朝太平。
論功行賞,梁王和周亞夫自然功勞最大。梁王也就狂起來了,那么狂,肯定是要付出一些代價的。梁王會付出什么樣的代價呢?
預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