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執政,大體上與之前漢文帝執政類似,輕徭薄賦嘛!畢竟經濟是第一生產力,漢朝想要強大起來,就一定要先把經濟搞搞好,就一定不能搞一大堆
但是在漢景帝執政時期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削藩。這個藩鎮割據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
這時候呢,梁王,吳王等人非常驕橫,諸侯國實力也比較強勁,有一點擁兵自重的意思,皇帝看不下去,但是也找不到理由收拾他們。漢景帝肚子里那口氣也就一直這么憋著,非常難受。
這不,漢景帝三年,出頭鳥來了,漢景帝有機會了。
晁錯出現了。這個人這么說吧,本心不壞,但是真是個愣頭青。
第一個喜歡招惹別人。就當時丞相申屠嘉,明明是個清官,沒有什么過錯。反倒是晁錯自己違反規矩,在皇帝的宗廟的墻上開洞方便自己出入,引起了申屠嘉不滿。偏偏漢景帝寵幸晁錯,就拒絕處理晁錯,晁錯,你總應該自己賠禮道歉吧,實在不行,下不為例行嗎?但是晁錯還是囂張跋扈,認為自己很了不起。把個申屠嘉活活氣死了。
這樣一來,晁錯不僅僅是得罪申屠嘉,更得罪了一大批忠臣。大家都知道,晁錯后來要除奸邪,你得罪好人,那不是雙方圍攻嗎?所以,晁錯在自己還沒有察覺之時,已經站在了一個“風水寶地”。
第二個,晁錯這個人性情尖酸刻薄,執政嚴厲。倒不是不讓你執政,你個晁錯什么事不和別人商量就改變法規,那不是惹眾怒嗎?樹大招風這個最基礎的道理,晁錯竟然不知道。
第三個,最重要,這個人雖然忠誠正直,但是不搞策略,直接就拔大樹!他直接就提出“削藩”!
這賈誼也沒你這么囂張啊。要知道,這東西不是一兩年了,是幾十年的積累了。要想推倒,談何容易?
據說他爹爹聽說這件事之后趕來京城求他不要一意孤行,這樣會滅族的。晁錯哪里肯聽,覺得自己又沒違反什么法律,自己也是仗義執言,把個老父親氣得上吊自殺:“劉家是安全了,我晁家是保不住了,我先走了,我看不下去我們家族的滅亡。”
晁錯就和皇帝說了:“你看看現在諸侯國可還了得?尤其那個吳國是囂張地不行,不除他能行嗎?趕緊減他們的地,削他們的圈。這樣子我們京城就厲害了。”
漢景帝嘛,本來也就是剛剛繼位,沒有怎么考慮后果,一聽這話,心動了,就發下命令,這個諸侯被降祿,那個諸侯被減地,還有一些諸侯被威脅。朝中的大臣也有不少因為反對被降了職。可以說一瞬間,晁錯站在了風口浪尖。
吳王劉濞慌了,這么干下去不就是要諸侯國國王的項上人頭嗎?
漢朝伐諸侯國需要理由,諸侯國打漢朝也需要理由。這,就是理由:清君側!除掉晁錯這個大奸臣。
吳王就聯合齊國等國,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
更為恐怖的是,七國還派使者去找匈奴,想一起對付漢王朝。
漢景帝怎么辦?他才上來三年,是慌里慌張,完全不知道怎么辦,趕緊去問晁錯。
晁錯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惹了多大的事,還建議漢景帝自己御駕親征,更恐怖的是,他還在得罪別人。
當時吳國相國袁盎在京城,人家不想和吳王一起謀反,結果晁錯和他有仇,死活說他就是造反,說他接受俸祿,隱藏奸謀。
好多大臣看不下去了:“外面那樣了,你還在這兒弄自己人?人家真要謀反還回來干什么?”
晁錯就慢下了腳步,不慌不忙了。
要處理就快點啊,之前你不是說一不二嘛!這倒好,該快不快,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袁盎被搞了,心里好難受,手上有一個能夠直接干掉晁錯的錦囊妙計。
那么他有什么辦法可以除掉漢景帝的老師加寵臣?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