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上次周勃被抓進去卻沒有受刑就被放出來,讓賈誼非常不滿,賈誼認為這是無視法律的約束作用,還寫了封奏章來譏諷這件事。
漢文帝雖然覺得這家伙說的很有道理,但是漢文帝也沒轍,他總不能把人家周勃抓回來重新查辦吧。
于是就有了漢朝的一個慣例—刑不上士大夫,士大夫犯罪一般不由皇帝或者廷尉處置,一般都讓士大夫自裁。
不過賈誼的“工作”還沒完。這一年,漢文帝重新分封了淮南王等爵位。賈誼不贊成,認為這會埋下隱患。漢文帝可能是擔心諸侯王通通起來造反,終于不聽他的了,漢文帝還是毅然決然地分封了。
不過此時賈誼其實很不舒服,他被漢文帝派去輔佐梁懷王。其實這職位挺憋屈的,沒有任何實權(quán),賈誼當然也是非常難受。
這不,灌嬰他們死了,漢文帝這才把賈誼召見過來問策。這也就是李商隱所說的“宣室求賢訪逐臣。”
不過漢文帝絕對不是不問蒼生問鬼神。根據(jù)歷史記載,當時漢文帝是剛剛祭祀之后,所以說就突發(fā)奇想問了一下賈誼這個問題。所以說當時漢文帝其實對賈誼還是比較和善的。
當然,春天沒有太久,很快梁懷王就從馬上掉下來死了,賈誼很愧疚,身體情況每日欲下,不過在他死之前,他上了最后一份奏章給漢文帝,漢文帝也被感動了。
奏章里面大致講的是什么呢?
無非就是要削藩什么的,賈誼也提供給漢文帝很多的方法。
不久之后,賈誼病死,年僅三十三,可以說是英年早逝。
簡單評判一下,其實漢文帝對于賈誼并不是李商隱詩中所說的“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漢文帝作為一個賢明的君主,賈誼的忠心耿耿他是看得出來的,賈誼建議的正確也是無須點明,只是賈誼所提建議的波及范圍太大,強制實施可能會帶來很多問題。
賈誼之后,又有一個囂張的人出世,那就是晁錯。
晁錯相比于賈誼,削藩的力度更加強大。不過現(xiàn)在他還沒有進入皇帝的近侍層,而是作為太子的智囊,所以其實他真正的政治地位不是很高。
但是大家都知道,晁錯可不是個省油的燈,做太子的智囊也不忘向漢文帝陳述意見:“我認為這個爵位應該按照貢獻糧食的數(shù)量來衡量。怎么能用他們前輩的功勞來換呢?”
這個思想對不對?
對,太對了!簡直就是正義的使者。
但是放在那個時代就是不對!至少對于自己和自己的家族就是不對。
以一人之力,在休養(yǎng)生息時試圖改變整個政局,自然會引來不滿與反抗。還是那句話,什么時代用什么方法。在封建時代就不可能追求公平。
這邊內(nèi)憂還沒有解決,那邊外患又來了。
匈奴又強大了,開始進攻漢王朝。
漢文帝就開始嘆息了:“為什么我沒有廉頗,李牧這樣的大將?”
這時候,有人趁機進諫了。
這個人就是《滕王閣序》里面那個著名的馮唐。馮唐給漢文帝冷不丁潑了一身冷水:“我給你廉頗,李牧你也用不起來,就你?算了吧。”
漢文帝這就忍不了了,你小子瞧不起我,就算我真的這么菜,你也不要說的這么清楚,對吧?
漢文帝覺得馮唐很不給自己面子,是拂袖而去。
但是過了一會,漢文帝覺得應該沒有哪個神經(jīng)病敢當面如此詆毀自己,他覺得這個馮唐可能有什么話沒有說,就又把馮唐喊進去,想讓他說出他真實的目的。
漢文帝就開始埋怨這個馮唐了:“你有什么話不能好好說嗎?當著那么多人的面干什么?”
那么馮唐有沒有話要說,自然是有的。
只是君臣的關系是一種相互的。君主要選擇一個敢于進諫的臣子,而臣子要選擇一個能夠聽進自己話的君主。
他會說些什么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