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讀懂一幅畫:七步圖解國畫
- 孫振江編著
- 1752字
- 2021-09-30 19:41:48
2 步輦圖
作者/?[唐]閻立本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者|盛世大唐的記錄者
閻立本是初唐時期一位博學多才的官員,他會書法、會寫詩、會做工藝,還對建筑感興趣,同時他也能把當官的本職工作做得十分出色,但這些才能都被他在繪畫方面的名氣給掩蓋住了。閻立本的繪畫水平極高,他用藝術記錄下了大唐的輝煌盛世。他畫的宮廷人物形象逼真傳神,用現在的話說,他的眼睛就是一部“人肉照相機”。其代表作《步輦圖》被現代人列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品賞|以和親促融合
唐朝時期,吐蕃王松贊干布十分喜愛唐朝的文化,他統一吐蕃以后進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一系列改革都受到了唐文化的影響。作為唐文化的忠實愛好者,他十分渴望與唐朝聯姻,于是就派了使者祿東贊來向文成公主求親?!恫捷倛D》描繪的就是貞觀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見祿東贊的場景。

因為時間久遠,現在我們能見到的《步輦圖》,沒有人能確定就是閻立本的真跡。書畫界對《步輦圖》的鑒定認為其繪制年代不晚于宋代。但不管是唐代、唐摹還是宋摹,其繪畫水平都是相當高的。


圖解國畫
1 仕女服飾
上短襦,下長裙符合唐朝女子的開放風格。
2 祿東贊
人物身上的網狀彩繪衣物表明了他來自吐蕃。
3 典禮官
雙手作揖,是官員覲見皇帝的禮節。他身著紅色衣物,渲染了喜慶的氛圍。
4 唐太宗
臉上的神情泰然自若又透露著威嚴。
5 卷名
“步輦圖”三個字是楷體。
細節|題跋
這篇題跋為小篆,是宋初的書法家章友直題寫的關于這幅畫的故事。寫的是“太子洗馬武都公李道志……貞觀十五年春正月甲戌。以吐蕃使者祿東贊為右衛大將軍。祿東贊是吐蕃之相也。太宗既許降文成公主于吐蕃……唐相閻立本筆”。
章伯益篆:為楷體。伯益也就是章友直。

細節|恭敬惶恐的譯官
恭敬的雙手、微微彎曲的身體、沒有多余配飾的衣物,都顯示出了作為一名小官兒在皇帝面前的誠惶誠恐。作為一名沒有品級的譯官,在威嚴的唐太宗面前,許是無法抑制內心的惶恐與不安。

細節|綽約多姿的仕女
仕女們雖然穿著統一的服飾,但是聚在一起一點兒也不顯呆板無趣。她們有的給皇帝扇著扇子,有的為皇帝抬著輦,有的向前看,有的向后看,讓人一下就感受到了她們流露出的自然之美。

細節|誠摯謙恭的祿東贊
作為吐蕃的重臣,祿東贊規規矩矩地跟在唐朝典禮官的身后,他的手也像典禮官一樣放在胸前,他身上掛著的是要送給唐太宗和文成公主的重禮。同時他的雙眼炯炯有神,充滿著自信。

細節|威嚴友善的唐太宗
唐太宗端坐在一群瘦弱仕女抬著的步輦上,他神情自若地看著來朝見他的臣子,不怒自威。同時他雍容的身軀又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而他身上穿的衣服不是代表權力的朝服,而是一件黃色的便服,無形中讓人少了幾分畏懼。

技法|左右分明的構圖
以畫卷中軸為中心,這幅畫很明顯將所有人物分成了兩組。左邊的三位男子井然有序地站著,穿的衣服也沒有多余的配飾,他們臉上的表情都非常莊重,頭腦里似乎在醞釀如何應答皇帝的問話。
右邊的人群一眼就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中心,他莊重威嚴,而仕女們輕盈的身姿和飄飄飛起的衣帶都顯示出她們輕松的心情。
這樣一張一弛、一剛一柔的鮮明對比,讓人的眼睛得到了充分地享受。
技法|豐富的色彩
色彩是一幅畫中最具感染力的表現元素。紅色,在中國的傳統習俗中是喜慶的代表。在《步輦圖》中,畫家安排位于畫面中軸的典禮官身穿紅色衣服,這樣讓人第一眼就確定這個會見場面的基調是活潑的。

祿東贊身上的衣服很少有一整塊同樣顏色的,這很符合吐蕃的服飾多以網狀彩繪而織成的特點。譯官身上穿的是淺淡的白衣,這讓人一下子就看出來他的官位不高,因為白色在唐代位于服色等級的末端,它是“白衣”“白丁”這些平民和低等官員的色彩。
貴為天子的唐太宗身穿黃色,是因為黃色在當時是人們穿便服時常選擇的顏色,而為了和普通百姓的黃色系衣物顯現出不同,畫家給唐太宗畫的衣服并不是常見的明黃色,而是色澤略深的赤黃色。而身穿彩衣、手拿綠扇的仕女們更是使整個畫面靈動起來了。
技法|流暢的線條
這幅畫歷經千余年傳承,但依然可以看出畫家的繪畫技術非常純熟。畫家勾勒衣物器皿時線條流暢自然,但筆觸又很堅韌;主要人物的神情舉止栩栩如生,尤其把唐太宗莊重又不失和善的神韻描繪得分外傳神;畫作局部的細節也處理得很有立體感,如祿東贊靴子褶皺的地方、三位唐代男士衣服的圓領;整幅畫的色彩紅綠黃白相互交叉,安排得具有韻律感和鮮明的視覺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