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讀懂一幅畫:七步圖解國畫
- 孫振江編著
- 2067字
- 2021-09-30 19:41:49
3 虢國夫人游春圖
作者/?[唐]張萱
尺寸/縱51.8?cm,橫148?cm
現(xiàn)收藏地/遼寧省博物館(宋摹本)

唐宮仕女圖▼
唐代是仕女畫的繁榮階段,以張萱、周為代表畫家描繪的唐代仕女圖,端莊華麗,雍容典雅,主要表現(xiàn)了當時貴族仕女的生活情調(diào)。
作者|這個畫師不簡單
唐朝時期,國力鼎盛、經(jīng)濟發(fā)達,統(tǒng)治者們在閑暇之余都非常重視藝術(shù)的發(fā)展,不過他們對藝術(shù)的喜愛多半帶著享樂主義的氣息。他們招納畫家、收藏名畫,一時成了一種風氣。
張萱就是一名宮廷畫師,他擅長畫嬰兒、騎在馬上的貴族,還有宮苑里的男女。他的畫不是簡單的記錄,而是融合了他自己的構(gòu)思,所以在當時他名冠眾畫師之首。張萱筆下的貴族婦女形象,不再是唐以前的后妃、烈女、孝婦等單一形象,而變成了在游春、賞雪、吹簫、撲蝶、聽琴的婦女,稍晚于他的畫家周昉也受到了他的影響,他們直接影響了晚唐五代的畫風。
品賞|春日出游
唐玄宗時期,楊玉環(huán)深得皇帝寵幸,她被封了貴妃,她的三個姐姐也被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虢國夫人很喜歡熱鬧,唐代社會開放,每年的三月三婦女們會到當時的游賞勝地曲江池游玩,虢國夫人會和她的姐妹們結(jié)伴而去。《虢國夫人游春圖》描繪的就是她乘馬春游的場景。
張萱曾畫過很多幅虢國夫人的畫像,《虢國夫人游春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幅,遺憾的是這幅畫并沒有流傳下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幅相傳是宋徽宗趙佶臨摹的版本。
◤找一找◥ 誰是虢國夫人?


圖解國畫
1 題簽
為金章宗完顏璟用瘦金體寫的“天水摹虢國夫人游春圖”。
2 印章
“明昌”是金皇帝的年號,其他宋代官印、私印寫有“合州房屋當庫記”“紹勛”“封”等字。
3 侍從
頭戴紗冠,身穿青色圓領(lǐng)衫,騎著三花馬,馬韉上依稀可見被云紋環(huán)繞的老虎紋飾。
4 駿馬
毛為淺黃色。
5 侍女
所騎的馬體型略小,仕女梳著雙髻,上身穿著胭脂色袖衫,下套白錦裙,似乎年紀尚輕。
6 侍從
粉白色的袖衫與下身的黑褲,都與高大的黑色駿馬,形成鮮明的對比。
7 虢國夫人
虢國夫人騎著淺黃色的駿馬,臉上沒涂脂粉。
8 韓國夫人
韓國夫人和虢國夫人并駕齊驅(qū)。
9 乳母
年歲已老;抱著主人家的幼女。
10 中年從監(jiān)
正扭頭看向乳母和主人家的幼女。
11 仕女
身穿紅衣,為少女模樣。
細節(jié)|驕縱的虢國夫人
虢國夫人位于全畫的中心,她衣著精致,身穿青襖、紅裙,披著白巾,馬鞍上用金縷銀絲繡著圖案,這顯示出她奢華的生活。她體態(tài)雍容華貴,臉龐豐潤美麗,眼睛里露出對周遭事物淡淡的不屑,而雙手握著韁繩,帶領(lǐng)著眾人前行。

細節(jié)|神情自若的韓國夫人
韓國夫人乘坐著一棕色的駿馬,和虢國夫人并排走在一起。她的裝束和虢國夫人一樣精致。她穿著紅襖、青裙,上身又披了一條白巾,看起來悠閑自在。她正把頭扭過去望向虢國夫人,似乎有什么話要對她說。

細節(jié)|謹小慎微的乳母
乳母一邊用右手護著身前的小主人,一邊小心翼翼地盯著眼前,臉上的面部表情也顯得謹慎矜持,這是因為她生怕把小主人摔下來而受到虢國夫人的責罵。在乳母懷中的幼女倒是態(tài)度安詳,她左手把住馬鞍,眼睛好奇地望著前方。

細節(jié)|天真的少女
少女是虢國夫人家的侍女,她的烏發(fā)梳成兩個長長的發(fā)髻,上身穿著鮮艷的紅襖,下身著花白色的裙子,一派明朗的裝扮。她目視著前方的風景,天真的面孔中流露出看見郊外風景時的歡欣。

技法|前疏后緊的構(gòu)圖法
這幅畫中共有八匹馬九個人,在構(gòu)圖上,從開始的三人單騎到兩騎并行,再到后邊的三騎并行,這樣前疏后密的安排把人物的主從關(guān)系一目了然地表現(xiàn)出來了,而且使整幅畫面充滿了節(jié)奏感和舒適感,讓人感受到了這一行人的閑情逸致。
技法|線條流暢
畫家在刻畫馬匹運動的曲線時,起訖運轉(zhuǎn)一波三折,提按頓挫一氣呵成,為整幅畫形式了一股流暢的氣韻。在描繪人物時,畫家通過線條的長短、粗細、輕重、虛實、轉(zhuǎn)折巧妙地勾勒出了具有不同氣質(zhì)的人物。這些起起伏伏的線條也使畫面充滿了韻律和生命力。
技法|色彩襯托法
畫中的女性們有人穿著粉紅的衣服,有人穿著嫩綠的衣服,一方面符合了春天處處是粉紅、嫩綠的氣息,另一方面又與灰暗的馬相對比,這樣更加突出了女性們的好心情。畫中侍從騎的是黑馬,為稀疏部分增加了重量感,這在前疏后密的畫面中起到了一定的平衡作用。

逸聞軼事|一波三折的收藏之路
據(jù)說張萱畫的原圖原來被收藏在宣和內(nèi)府,也就是宋徽宗時期保管珍貴物品的地方。當時畫院里的高手們曾在這里臨摹過。宋朝南渡后,權(quán)臣史彌遠也曾收藏過這幅畫。其后此畫歷經(jīng)輾轉(zhuǎn),經(jīng)榷場流入金國,落入金章宗完顏璟的手中。完顏璟認為這幅畫不是原圖,而是宋徽宗趙佶臨摹的,因為在畫卷前的隔水題簽上寫著“天水摹虢國夫人游春圖”,天水是趙氏家族的郡望(指某一地區(qū)內(nèi)的名門望族)。
時間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喜愛書畫,他曾把這幅畫收藏到清宮內(nèi)府,清朝滅亡之后溥儀皇帝和他的弟弟溥杰為了生計而把一批書畫偷運出宮,其中就包括這一幅《虢國夫人游春圖》。后來溥儀在移居天津期間、被挾持到長春時期以及在東北淪陷時期都把這幅畫帶在身邊。
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溥儀帶著一部分字畫想要逃亡日本,后來被捕入獄,字畫也被繳獲保存到銀行。后來這批書畫被撥給當時的東北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會后來又轉(zhuǎn)交給了東北博物館,也就是今天的遼寧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