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讀懂一幅畫:七步圖解國畫
- 孫振江編著
- 1397字
- 2021-09-30 19:41:52
7 秋庭戲嬰圖
作者/?[北宋]蘇漢臣
現收藏地/臺北故宮博物院


作者|跨越北宋和南宋
蘇漢臣是北宋和南宋交替時的一位專職畫家,在仕女、佛道宗教等人物繪畫方面頗有建樹。不過他畫得最好的還是嬰戲圖。
宋代社會相對安定,當時的開封、杭州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商業都市,而普通的鄉村街道上也有很多流動的賣貨郎。孩童們每天都心心念念著他們貨擔上的畫紙、糖人、撥浪鼓、小人書、轉盤等玩具。蘇漢臣就是抓住了孩子們這種富有情趣的生活瞬間,畫了許多以孩童生活為藍本的風俗畫,從這些畫中人們就可以想象到當時的生活氣息。

品賞|宋代兒童的游戲日常
《秋庭戲嬰圖》描繪的是一對官宦姐弟在庭院中玩耍的情景,倆人正玩著推棗磨游戲,不遠處的圓凳上、草地上,還散置著轉盤、小佛塔、鐃鈸等精致的玩具,展現了孩童們喜新厭舊的天性,揭示出孩子們稚氣未脫、天真爛漫的童心世界。這樣的嬰戲題材,在北宋末至南宋的畫院非常流行,加上全畫描寫細膩、寫實,是北宋末期宮廷院畫的風格特征。

圖解國畫
1 太湖石
造型堅實,呈筍狀,很符合官宦之家的裝飾風格。
2 芙蓉
芙蓉花搖曳生姿,婀娜萬象,或昂頭綻放,或含苞欲開。青色的芙蓉葉大小不一,濃淡相間,襯托得微微泛紅的芙蓉花更加嬌艷。
3 雛菊
潔白的雛菊靜靜探出,似不與芙蓉爭艷,只一心裝扮靜謐的秋色。
4 玩具
有轉盤、佛塔等,是富貴人家的孩子才能玩得起的玩具。
5 姐姐
梳有雙髻,正用手指輕輕指點,嘴巴微張,似乎正在教弟弟玩。
6 弟弟
頭頂一綹黑發,認真得連自己的外衣滑落了都渾然不知。
7 衣服
姐弟倆一穿白衣,一著紅衫,衣服柔軟細致,花紋精致。
8 推棗磨
一種游戲,姐弟倆用的棗子是北方的產物,當時江南地區并不生產。
9 鼓凳
鼓凳有七處鏤空七條凳腿,凳子上繪制著纏枝蓮的漆紋。
細節|瞳如點漆的眼睛
蘇漢臣為姐弟倆都畫上了一雙烏黑發亮的眼睛,這兩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在整幅畫中占的筆墨雖然很少,但卻一下抓住了人們的目光,不得不說它們是整幅畫中的“點睛”之筆。

細節|緊張的小手
姐弟倆都抬手指著面前的棗子,這樣的手勢正說明了倆人內心對游戲結果的在意。弟弟的手圓胖,姐姐的手纖細,透過他們的手就可以發現倆人的年齡差別。

細節|各式各樣的玩具
在姐弟倆身后的圓凳上和草地上,散置著轉盤、漆紅佛塔、鐃鈸,這些玩具做工精細,應該是富裕的家庭才買得起的。從這些玩具中也可以看出來姐弟倆都是活潑好動的孩子。

細節|玩游戲
圖中姐弟倆玩的推棗磨游戲對孩童的智力有很好的啟迪。這個游戲包含著杠桿學的原理,玩的人要取一顆鮮棗,削除一半棗肉,另一半插上三根等長細簽,使棗核尖垂直朝上鼎立。另取兩枚鮮棗分別插于細長簽兩端后將細長簽平衡橫架于棗核尖上。游戲者輕輕用手指撥弄,使負有鮮棗的細長簽以棗核尖支點為軸心旋轉,旋轉圈數多者勝。

技法|三角構圖法
這幅畫整體上看使用了一個比較典型的三角構圖法。蘇漢臣畫庭院景色用了將近一半的畫面空間,而姐弟倆卻只占了一個角落。這樣的安排在很多人看來有種抓不住重點的意味,其實不然。畫家將兩個主角設計成了一個團形,從而具有了動感。而在兩個主角周圍設置了大面積的留白,這樣沉穩的畫面與主角的動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又留給欣賞畫的人很多想象的空間。

技法|圓潤的筆法
蘇漢臣在描繪這幅畫時用了長而圓潤的線條,無論是從兩個孩子的頭發、眉目、衣飾都畫得非常細膩,尤其是孩子身上穿的衣服,他不僅畫出了質料的柔軟,還把衣服上的花紋點染得錯落有致,將一個衣著講究的富家孩童形象躍然于紙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