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讀懂一幅畫:七步圖解國畫
- 孫振江編著
- 1460字
- 2021-09-30 19:41:51
6 消夏圖
作者/?[元]劉貫道
尺寸/?縱29.3?cm,橫71.2?cm
現收藏地/美國納爾遜-艾特金斯美術館

作者|全能畫家
劉貫道自幼家境貧寒,但天資聰慧,后來自學成一位全能型的畫家,釋道人物、歷史畫、風俗畫、山水畫、花鳥畫等題材沒有他不擅長的。


他的人物畫承襲了晉、唐時期的風格,形態生動逼真,手勢、眉睫、鼻孔皆有動態,讓人能恍然置于人物對話之中。他就是因為畫真金太子像畫得太逼真,然后得到了元太祖忽必烈的賞識,進而成了宮廷畫家。
品賞|古人的“避暑良方”
《消夏圖》畫的是人們在一個種植著芭蕉、梧桐和竹子的庭院里乘涼的場景,是元代人物畫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沒有空調和電扇的古代,這大概就是古人避暑休閑的生活方式吧。后人根據這幅圖中的人物神情、器物用具,還有與南京西善橋出土的磚印壁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圖》及唐代孫位的《高逸圖》對照,推斷出這幅圖中的超逸之士是魏晉“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咸。
這幅畫的題材與風格在元代并非主流,呈現更多的是宋代的氣息。畫中文士赤裸半身躺于臥榻之上,右手持拂塵,左手拈書卷,目視前方,若有所思。他的身后放著一把古樂器,榻后的桌上放有書卷、硯臺、茶盞等,由此可見,主人是個風雅文士。全畫用鐵線描來描繪人物形象,室內的各種器物及陳設品也被刻畫得細致入微,顯得真實自然。

圖解國畫
1 印鑒
拖尾有明虞謙詩跋,卷中分別鈐有清怡親王、安岐,今人王季遷等鑒藏印。
2 打扇
表明身份的排場;也可作夏日扇風用。
3 侍女
儀態嫻靜。
4 線條
衣紋線條勁挺舒暢,勾勒精致。
5 阮
為古樂器阮咸(阮),這種樂器因阮咸彈奏而得名,因此印證榻上之人為阮咸。
6 竹枝空隙處
吳湖帆發現內有“貫道”二字。
7 阮咸衣著
頭戴烏紗,身穿道袍。
8 拂塵
象征道士的身份,但也可用來驅蚊。
9 隱囊
又叫丹枕或倚枕,來源于古代印度,南北朝時期已出現在中土。
10 重屏圖
屏風上又畫著一幅山水屏風和主人坐榻圖。
11 案幾
四足束腰。幾上有冰盤。
12 風爐
是用來煎茶的。
13 芭蕉
和梧桐、竹子點明地點是在庭院里。
細節|臥榻納涼
這家的主人穿著寬松的衣服,并且衣襟半解地臥坐在床榻上。他右手輕拿著一根拂塵,左手拿著書卷,背倚靠著丹枕上,臥榻后邊還有一扇屏風。他雙眉微微皺著,嘴唇緊緊閉著,似乎在思考什么。
臥榻的左右有梧桐、竹子和芭蕉樹點綴。梧桐和芭蕉樹給人帶來陰涼,拂塵供他驅打蚊蠅,還有案幾上的冰盤里放著一些冰塊和一些冷凍的水果。宋元的時候,夏冰并非是誰都可以買到的,它是屬于富貴之家的奢雅之物。
細節|侍女對談
兩個儀態嫻靜文雅的侍女相遇了,她們一人手里拿著打扇,一人懷里抱著包裹。兩個人細聲交談著什么,似乎在聊今天的天氣,或者是在聊一些家務事,也或許是在聊主人的一些生活習慣。

細節|品茶
這幅場景是虛景,它是屏風上的畫面。畫面上有一位老者坐在榻上,一個侍童立在旁邊,另外有一人在對面的茶桌上煮茶,還有一個人在風爐邊煎茶。屏風之中又畫一山水屏風。這種畫中有畫的“重屏”樣式,是五代以來畫家喜歡采用的表現手法,大大增強了畫面的觀賞性和趣味性。

技法|畫中畫和“二我圖”
《消夏圖》中左邊的“臥榻”和右邊的“對談”可以看作兩個獨立的場景。左邊的“臥榻”和屏風又可以稱為“畫中畫”?!芭P榻”為實景,屏風中的畫為虛景。而且虛景與實景中的人物很像,人們把這種情況稱為“二我圖”?!断膱D》正是“畫中畫”與“二我圖”的結合。
技法|勾勒精細
這幅畫的風格沒有明代畫院的那種突兀不自然,而是可以稱得上勾勒精確、技巧高明了。畫家用細節鋪陳清雅,頗有宋朝院體畫的精細和造型準確。如畫中臥榻、案幾等家具都代表了當時的流行;侍女的造型也勾勒得細膩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