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稅收策劃36計(第2版)作者名: 莊粉榮本章字數: 2422字更新時間: 2021-09-30 19:17:59
策劃技巧之七:建賬有技術核算講技巧
【妙計提要】
企業建賬不建賬,其間肯定有名堂;會計核算有技巧,稅收多少可商量。
【本計內容】
企業的賬主要指會計賬冊,亦稱會計賬簿,也可以理解為其主體為會計賬簿。會計賬冊是記錄會計核算的載體,建賬是會計工作得以開展的基礎環節。為此,我國有關法律、法規對建賬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會計法》規定:“各單位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設置會計科目和會計賬簿”。《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第十五條和《外資企業法》第十四條也規定,企業必須在中國境內設置會計賬簿,依照規定報送會計報表,并接受財政稅務機關的監督。《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一條規定:“公司除法定的會計賬冊外,不得另立會計賬冊。”《稅收征收管理法》第十二條規定:“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按照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的規定設置賬簿,根據合法、有效憑證記賬,進行核算。個體工商戶確實不能設置賬簿的,經稅務機關核準,可以不設置賬簿。”《稅收征收管理法實施細則》第十七條規定,“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稅人應當依照稅收征管法第十二條規定,自領取營業執照之日起十五日內設置賬簿”;第十八條規定,“生產經營規模小又確無建賬能力的個體工商戶,可以聘請注冊會計師或者經稅務機關認可的財會人員代為建賬和辦理賬務;聘請注冊會計師或者經稅務機關認可的財會人員有實際困難的,經縣以上稅務機關批準,可以按照稅務機關的規定,建立收支憑證粘貼簿、進貨銷貨登記簿等。”
綜上所述,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符合建賬條件的個體工商戶以及其他經濟組織應當建立會計賬冊的問題,在我國有關法律、法規中一再得到強調并有明確的規定。因此,企業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建立會計賬冊,進行會計核算,及時提供合法、真實、準確、完整的會計信息。
從事生產和經營的企業依法建賬冊,不僅是國家法律的強制要求,也是加強單位經營管理的客觀需要。建立會計賬冊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會計基礎工作,只有借助會計賬冊,才能進行會計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儲存和提供;也只有通過會計賬冊,才能連續、系統、全面、綜合地反映單位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而依賴會計賬冊提供的信息,能從本質上揭示出一個單位各個環節、各類經濟活動的基本狀況和存在的問題,使經營管理者比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經營情況,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彌補不足,克服困難,改善經營管理。所以,建立會計賬冊也應該是單位自身的需要。即使是對那些在法律和法規中沒有明確要求其建賬的單位(雖然這樣的單位很少也很小),只要它們有經營活動,特別是有盈利性的經營活動,也會有隨時了解經營情況、計算經營成果的實際需要,也就有建立會計賬冊的必要。
新建單位和原有單位在年度開始時,會計人員均應根據核算工作的需要設置應用賬簿,即平常所說的“建賬”。建賬基準日應以公司成立日即營業執照簽發日或營業執照變更日為準,由于會計核算以年度、季度、月進行分期核算,實際工作中,一般以公司成立當月的月末或下月初為基準日。如果公司設立之日是在月度中的某一天,一般以下一個月份的月初作為建賬基準日。
在通常情況下,企業建賬有如下程序。
第一步:按照需用的各種賬簿的格式要求,預備各種賬頁,并將活頁的賬頁用賬夾裝訂成冊。
第二步:在賬簿的“啟用表”上,寫明單位名稱、賬簿名稱、冊數、編號、起止頁數、啟用日期以及記賬人員和會計主管人員姓名,并加蓋名章和單位公章。記賬人員或會計主管人員在本年度調動工作時,應注明交接日期、接辦人員和監交人員姓名,并由交接雙方簽名或蓋章,以明確經濟責任。
第三步:按照會計科目表的順序、名稱,在總賬賬頁上建立總賬賬戶;并根據總賬賬戶明細核算的要求,在各個所屬明細賬戶上建立二、三級明細賬戶。原有單位在年度開始建立各級賬戶的同時,應將上年賬戶余額結轉過來。
第四步:啟用訂本式賬簿,應從第一頁起到最后一頁止順序編定號碼,不得跳頁、缺號;使用活頁式賬簿,應按賬戶順序編本戶頁次號碼。各賬戶編列號碼后,應填“賬戶目錄”,將賬戶名稱頁次登入目錄內,并粘貼索引紙(賬戶標簽),寫明賬戶名稱,以利檢索。
企業建立會計賬冊會存在增加成本費用和必要的人力資源的問題,但同建立會計賬冊能為加強經營管理所帶來的利益相比,還是值得的。當然,這并不是說,不分單位大小、業務多少,都要按統一的規格、檔次去建立會計賬冊。正如建立會計賬冊的需求也來自經營管理的實際需要一樣,會計賬冊具體如何建立,應當在法律、法規的范圍內,由單位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來確定。
我們在這里所說的建賬不建賬,不是說企業真的可以不建賬,不通過一定的會計核算方法對經營情況進行會計核算,而是從稅務管理的角度對相關經濟事項的處理方法。因為從客觀上講,目前基層稅務機關對小型企業所得稅的管理存在查賬征收和核定征收兩種方法。不同的征收方法與企業的稅收負擔存在必然的聯系,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當然,無論是哪個國家,其稅務管理對納稅人的會計和財務管理都有一定的要求,針對這些要求,納稅人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簡單操作,利用稅務機關的核定征收的政策規定取得稅收利益;嚴格管理,適應稅務機關查賬征收的要求,從而取得稅收上的好處;結合實際建賬建制,從而獲得某種特定的經營手段,等等。
不過在這里需要提醒納稅人注意的是,網絡上流傳“利用核定征收的稅收優惠”的說法是錯誤的,因為核定征收是一種稅務管理手段,具有懲罰性的特征,而非稅收優惠。但是,通過對當地主管稅務機關核定征收管理政策的研究,可以掌握稅務管理的底線,然后結合本企業的具體經營情況,確定是否“主動受罰”。
此外,在有些具體涉稅事項的處理上,也有合并征稅和分開征收的差異。
【案例注釋】:
從稅收的角度研究會計核算方法,如對不同事項進行分別核算還是合并核算、實行查賬征收或者核定征收,等等。讀者可能對上述的表述感覺難以理解。因此,這里我們結合實際案例對有關計策的操作原理做一個簡要分析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