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紙馬工
紙馬,也叫“甲馬”“神馬”,在我國南方很多地區稱為“貴人祿馬”,原是一種在紙片上印有神像以供焚化的迷信用品,是我國木版年畫中最早的一種形式,初為喪葬用品中的冥幣,后發展為印制佛像神紙。清·趙翼《陔余叢考》載:“昔時畫神于紙,皆畫馬其上,以為乘騎之用,故稱紙馬。后世刻版畫,以五色紙印神佛像出售,焚之神位前者,名曰紙馬。”紙馬工,則是民間以紙為主要材料扎制各種器物的工匠,也叫“扎匠”“扎紙匠”“紙馬匠”。該行業崇奉的行業祖師爺是太乙神、蒙恬、魯班、漢文帝。
最初人們印刷或繪畫紙馬,其目的是用以祭祀、祛祟納祥,后來逐漸延伸到生活中的節日及婚喪、遷居、開市、酬神等活動。而紙扎原是指一種以彩紙為主要材料,以植物桿材為柜架,互相扎糊成各種器物,多為用于祭祀的焚燒品,內容一般為人物故事,尤其是紙人紙馬,故后來很多地方就習慣把彩扎、扎紙也稱作“紙馬”。
紙馬,民間又叫“糊紙”“扎紙庫”“彩扎”“扎彩”“扎作”“紙扎”和“扎罩子”等。紙馬廣義包括折紙、貼紙、剪紙等工藝形式,如扎彩門牌樓、靈棚喪堂、戲臺、匾額及店鋪門面裝潢和扎作戲文、舞具、風箏、燈彩、人物、動物等項目。紙馬狹義即指喪俗扎紙,主要用于祭祀及喪俗活動中所扎制的紙人、紙馬、搖錢樹、牌坊、金山銀山、門樓宅院、家養禽獸等焚燒的紙質品,所以也有的將紙馬干脆叫作“冥器”,也有人叫“明器”。歷史上不同時期對紙馬的稱謂是不盡相同的。如明代有“扎彩匠”“紙扎”“紙鋪”“紙馬香鋪”等稱謂。
紙扎藝術和民俗活動結合密切,各種節日如春節、元宵的盛典扎制的彩燈,清明節的風箏,廟會的玩具,婚俗的匾額、紙花,喪俗的紙人紙馬等,都是民間社會交際、藝術交流和文化傳承的主體內容之一。
紙扎藝術歷史悠久。迄今發現最早的實物,是在1973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中出土的紙棺,其骨架用細木桿扎制而成,糊以深紅色的紙,這些紙是軍營用剩下的廢紙,上面有很多具有研究價值的文字資料。據墓主隨葬品中的買地券上所寫的年代唐大歷四年(公元769年)來推算,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供奉紙扎的形成,是由原始社會以來墓葬殉葬俑演變和發展來的。最初的俑,是以活人活物充任的,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感到這種做法過于殘酷而逐步將其廢除,后來用草人,再后來發展為木偶人。秦漢以后,由于制陶業的興旺和普及,陶制俑又替代了牛羊及木偶。至漢代之時,由于造紙業的興起,紙已運用到生活的各個層面,開始使用紙幣、紙俑,逐漸出現了各種紙扎。北宋時,燒紙俑、紙馬已開始盛行,并且喪葬紙扎成為專門經營的行業。有的地方,扎紙成為節日和喜慶必不可少的風俗,在宋時即已風行。據宋·吳自牧《夢梁錄·十二月》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紙馬鋪印鍾馗、財馬、回頭馬等……”明清之際,紙扎成為喪葬和鬼節的主要內容,而且明清的扎紙工藝更加精湛,應用也更加廣泛。
我國的紙扎行業遍布全國各地,但素以曹州(山東曹縣)紙扎工藝最為出名,它不但歷史悠久,且具有鮮明的特色。閩南紙扎也很有名氣,它發源于泉州,并由過去的僅用紙扎發展成為使用土、蠟、搪塑、絲綢、布料等,還將紙扎分為“站活”和“坐活”兩種從業類型。“站活”為扎制大型作品,如“鰲[áo]山”“靈厝
[cuò]”“彩樓”等。“坐活”一般為制作精細器物及人物、飛禽、走獸等。


一、紙馬的分類
紙扎從實用功能上大致可分為六大類型。
(一)紙扎彩燈
主要為元宵節的民俗用品,扎制形式多種多樣,其起源和發展基本上與紙的誕生同步。彩燈又叫“燈彩”“花燈”。我國民間每逢節日或婚壽喜慶之時,人們都要張燈結彩以示慶賀。民間燈彩最初是由皇宮燈彩發展而來的,起源約在東漢時期。我國民間著名的燈彩有北京燈彩、福建(福州、漳州、廈門、古田)燈彩、廣東(佛山、潮州)燈彩、浙江(硤[xiá]石)燈彩,都各有特色。
燈彩經歷代發展、演變,種類形式多樣。從明代資料上看到的燈彩名稱就有很多,如繡球燈、雪花燈、芙蓉燈、荷花燈、鲇魚燈、蚌殼燈、螃蟹燈、青獅燈、猿猴燈、駱駝燈、白象燈、秀才燈、和尚燈、劉海燈、美人燈、通判燈、師婆燈、麒麟燈、鴛鴦燈等。
(二)紙扎風箏
風箏,古稱“紙鳶”“紙鴟[chī]”“鷂子”等,起源于春秋時期,至宋時已廣泛用于民俗活動,明清之際更為興盛,并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北京、天津、濰縣(今山東濰坊)、南通四大風箏產地。
紙扎風箏從結構上一般為平面式、串式和桶式三大類別。由于風箏在民間流傳久遠廣泛,其門類難以盡數,按功能分有純粹觀賞的和供游戲玩耍的,按形態分有巨形、中形、微形;按制作性質分有軟翅、硬質、平挑、拍子、直串、桶狀六大系列和字形、宮燈、花籃、八卦、鐘形、扇形、人物造型、六角形及各種臉譜風箏等。
制作風箏的主要工序是:以竹篾條扎制風箏框架(骨架),用紙(或絹)繪畫著色后粘貼在風箏框架上。這三道工序簡稱為“扎、繪、糊”,加上“放”,被稱為風箏“四藝”。
(三)紙扎匾額
紙扎匾額屬室內裝飾品,在中原地區較為普及,是新婚、慶典、節日、祝壽、遷居等民俗活動的必備之物。它脫胎于宮廷和商業幌子的木雕匾額形式,框架部分以金箔刻紙裝飾,畫心以木版彩印的彩繪、折花、吉祥語為主。
(四)紙扎玩具
紙扎玩具的制作包括剪刻、折疊、扎糊等多種工藝,這類紙扎的材料和附屬物較多,結構較復雜。平面玩具中有“活動紙人”和“折紙”兩種。
(五)紙扎冥器
紙扎冥器俗稱“燒貨”“紙人”“紙馬”,有的地區也叫“送寒衣”“紙骨突”“提幡”“例頭馬”“送路錢”等,是中國紙扎的源頭,一直伴隨著人們祭祀祖先、懷念親友而延存至今。現代的紙扎花圈、花籃等造型樣式仍是本土的祭祖觀念的延續。因此類物品扎制成功以后,即使手藝再好,在每次活動(祭祀)之后,隨即就被焚燒(傳說經過焚化之后,就會進入冥間被先人接納),故現代有人稱之為“最短命的藝術品”。
(六)紙扎民間舞蹈道具、民俗節日用品
紙扎也多用于制作民間舞蹈道具,常見的有紙獅子、麒麟、花籃、彩球、竹馬、旱船、花轎等。這類紙扎多為大件。
因受地域文化的影響,紙扎在文化內涵、技藝特征和民俗作用等方面都有不同之處。特別是體現在喪葬過程中,中原及齊魯、江浙、西北、西南、閩南等地在祭祀形式、紙扎樣式等方面有較大的差異。人們把“紙活”當做供奉的必備之物,所以實際上紙扎或紙糊的稱謂已成為祭祀喪俗的代名詞。供奉紙扎的種類可分為四個大類。
1.神像類。常見的體裁多為道教諸神、佛教及民間神道,如“天官”“靈官”“真人”“佛祖”“羅漢”“天王”“金剛”“八仙”“觀音”“三星”“三清”以及冥間的“城隍”“土地”“閻羅”“黑白無常”“牛頭馬面”等。此類內容非常廣泛,經過長期的積淀發展,形成了很多的講究,如流傳在民間的《扎糊指要》里面就有詳明的記載。
2.侍俑類。包括童男、童女及各種侍者俑。
3.戲劇故事類。內容大多為傳統劇目、歷史劇目和地方劇目等。如《西游記》《三國演義》《封神榜》《黃鶴樓》《白蛇傳》《八仙飄海》《二十四孝》等。
4.建筑、器具類。常見的有靈堂、牌坊、房屋、喪罩、樓臺亭閣、供品、供具、家具、吉祥物品及各種器物等。
在我國北方還流傳有一種“送盤纏”的習俗。即在亡者入棺之日的晚飯之后,把紙扎的車馬、箱籠、金銀山、童男童女等予以焚燒,謂之“送盤纏”。南方也有很多相似之處,不過其中主要的是紙扎房屋,稱作“扎靈屋”“燒靈屋”。
封建社會時期喪葬紙扎在貴族中得到重視和普及,在庶民階層中也無例外,民眾中所說的“民貧鬼富”,即指在喪葬過程中對喪葬祭祀的費用開支以扎紙為最。也就是說即使一般的清貧百姓之家,家境雖然困難,但在這喪葬紙扎燒“靈屋紙馬”的事上,卻是舍得花費的。喪葬紙扎和歷代的民俗紙扎如元宵的花燈、清明的風箏、中元節的冥器,是我國傳統節日活動中一道絢麗多彩的風景線。由此可見扎紙業在我國民間民俗中的作用和在民眾心里的位置之高。紙扎藝術以它強烈的色彩、簡樸的造型、多樣的風格、精巧的技藝,成為中國傳統手藝的主要門類之一。
二、紙馬制作技藝知識
(一)工具
1.刀具:篾刀、剪刀、裁紙刀、刻紙刀等。
2.鋸、棕刷等。
3.銼、砂布等。
4.桐油,或油燈,或蠟燭(今用酒精燈或蠟燭)等。
5.繪圖用具:毛筆、鉛筆、排筆、彩筆及各種顏色的染料等。
6.松板:刻紙的墊板,為牛油拌香灰制成,也有用黃蠟制的。
(二)材料
1.紙。宣紙、草紙、毛邊紙、棉連紙、皮宣紙、高麗紙(現代還有膠版紙、譽寫紙、蠟光紙、皺紋紙、毛刀紙、皮紙及各種不同的彩色紙、花紋紙等)。或根據物器的需要,紙馬工匠還用染、浸、扎、揉、壓、搓、折、疊、繪、刻、剪、粘各種手法使紙變成各種顏色和形狀(現代均用機械加工的紙代替,并且各種紙扎品的部件都有現成的材料)。
2.骨架材料。骨架,指紙扎品的支架,其材料因地而異,以竹子為最佳。竹子破成篾條,規格既可均勻統一,又可以隨意調整。篾條性質堅牢又有彈性,烤火易彎,制成品牢固輕巧美觀,是最理想的紙扎材料。但有的地方不產竹子,就只好因地制宜,利用其他材料。如:藤條、樹枝(主要為柳條)、高梁秸、玉米桿、蘆葦、荊條等。
3.黏接劑。傳統的黏接材料是用面粉加明礬熬制而成的漿糊。
4.捆扎材料。麻線、棉線。有講究的扎紙匠是用皮紙裁切成手指寬的紙條搓成繩狀,兩端不搓緊,在使用時容易黏接,使用效果最佳,扎起來快速緊貼易黏固,且又不露繩頭,只是搓紙線時要多費點工夫而已。
三、扎紙的操作步驟和技術
扎紙操作一般可分為六個步驟。
(一)設計
這是紙扎成型之前的構想,涉及扎紙的造型、規格、色調、實用功能、所處環境及使用對象、客戶要求等諸方面,也是對扎紙過程的總體籌劃。
(二)選料
凡用料,以有硬度、均勻且牢固的干料為宜。但是一般情況下為了快速方便,多用濕竹料。紙張選擇則要根據所加工的紙扎對象而定。如風箏一般選用韌性好的熟宣紙和皮宣紙,以抵抗風力;彩燈多用棉紙,以增加明亮度;紙人的身軀部位常用皺紋紙,服飾用彩紙,裝飾紋樣用金箔、銀箔紙等。
(三)烤彎
烤彎是傳統紙扎工藝的重要步驟之一,不論是風箏還是彩燈、樓臺、人物,骨架的彎曲都很豐富,基本上都需要用火將所需扎制的材料(主要為竹料)烤制成各種彎度。烤彎時首先將竹條浸入水中數小時,使之濕透,然后用燭火或煤油燈烤之,待其出汗變軟時,雙手掐緊一起用力將其扳彎到所需的程度為止。
(四)綁扎
綁扎和糊紙是整個扎紙工藝中最重要的工序,從“扎紙”一詞的名稱可以看出。扎制骨架造型的制作一般常用的有六種方法。
1.纏線壓鎖頭法。即用左手捏住被綁扎的材料和綁扎的線頭,自左至右纏4~6圈左右后,用鎖結頭手法將線頭固定。
2.纏線扣鎖頭法。在繞線前先留寸許長線頭,纏繞完畢后將左拇指、食指捏住綁線,右手繞一線環,套在留出的線頭根部,抓緊鎖住。
3.十字綁線法。即交叉綁線法。以兩根竹條或竹條頭子交叉,用線豎繞3~5圈,橫繞3~5圈鎖住。
4.藏頭綁扎法。即臥頭綁扎法。將被綁扎已先被烤成90°直角檔頭綁在另一根竹條上,使之連接起來。其特點是接頭在內側,外部輪廓平滑。
5.順頭綁扎法。將竹條頭削成斜角,再將竹條一頭烤成90°直角的彎度,與其他的材料綁扎連接。
6.連接綁扎法。即把局部零件組裝成為一個整體,這種形式是集各種扎制方法,把局部形體塑造成整體的最后步驟。一般先扎大體骨架,后裝配附件。
(五)糊紙
首先裁剪需用的紙張。將各種質量、顏色的紙,按照所扎制物件框架部位所需的規格和色彩,分門別類裁剪(或揉、搓、拼、壓、剪、刻)成各種形狀。如:長方形、長條形、正方形、多角形、多邊形、菱形,有的還要剪花、搓花、鏤空或留門、開窗。
紙扎雖然千姿百態,但結構不外乎三大類型:即平面結構、框架結構和立體結構。由于結構的不同,糊紙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大體分為三種方式。
1.整體輪廓糊制。多用于平面結構扎紙,如風箏和匾額之類。方法是根據扎好的骨架剪出基本形狀,加留黏合搭接相疊的部分,然后將其粘貼在扎好的骨架上。
2.局部糊制。多用于彩燈、立體風箏、紙人、紙馬及器物等。過程與整體輪廓糊制大致相同,其區別是根據立體結構部位的形狀裁剪紙料糊粘。
3.折疊成型糊制。一般運用在立體紙人的成衣裝飾上。方法是先裁出外形折疊成衣狀,然后“穿”在扎制的草束人形骨架上或糊在竹木骨架上。這類形式先糊制服飾總體樣式,然后再貼配服飾花邊和佩飾。
(六)施彩
即對所扎制的物件描繪或上顏色進行裝飾美化。紙扎物品的施彩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糊制之前先把需要的裝飾內容畫好并涂(或染)上顏色;一種是全部糊制成功以后再予以施彩美化。施彩裝飾技術基本上為四種類型:①工筆彩繪。②圖案剪貼。③色彩平涂。④色紙平貼。
四、扎紙的講究和其他工藝
扎紙一業,過去是一個興盛的行業,其本身具有一定神秘復雜的文化內涵。正宗的優秀紙馬工,不僅是樣樣拿得起來,手藝精巧,還要懂得很多的傳統和講究。如各種樓臺亭閣的造型尺寸規格,各種人物的故事源流和造型、開臉及各種喪葬儀式道具扎制的操作秘技等,有的還有一手漂亮的字畫。今從民間紙馬世家的秘傳抄本上摘選部分知識,以供讀者得窺概況。(見本書第111頁~118頁)
紙馬工的主要工作除了扎紙馬,還有“印紙馬”和剪“神袍衫衣”。印紙馬是用黃紙以印板印刷一些符錄經語,如八陽咒、八陰咒、往生咒、解冤咒、血盆經等。圖案之類則為八仙、鐘馗、玄武朱雀、青龍白虎之類。神袍衫衣則有紙帽、衣、袍、褲、鞋靴等物以及金銀錠、箱、籠等焚化品。此外,紙馬工還兼售線香、燒紙、鞭炮。
在喪俗紙扎物件中,紙花也是常用的大類。紙花的種類真是千姿百態,顏色更是姹紫嫣紅,其制法的技巧有很多,常用的方法是:首先將(多張重疊的)紙剪(或刻)成花瓣形狀(如數量多則用鑿刀打制,一次可刻數十張),周邊染上所需要的顏色,俟其干透。制作時將多層(一般以5~10層為宜)紙花坯放在桌面之上,左手持一根竹筷,筷尖垂直點緊紙花坯的正中心,右手將紙花坯的任意一瓣扳起來裹住竹筷,以大拇指和食指掐緊紙花瓣頂在桌面上,接著大拇指和食指用暗力拌著竹筷往下擠壓(一定要掐緊),直到筷底壓不動為止。各瓣依次如此順序按壓完成,民間俗語叫作“搓花”,搓好后,將其逐張松開取出,即成自然狀之花紋皺褶、栩栩如生。
紙扎彩繪不同于一般的年畫或水陸畫,題材多為仙佛鬼怪八仙、二十四孝之類,技法要求熟練老到,用筆則一般粗獷簡明拙樸,表現形象抽象夸張,有信手拈來、一氣呵成之感。而冥器紙扎品上題寫所用的多為唐詩、千家詩中的悲涼凄婉、冷清酸楚之句。
我國彩扎藝人近年來對傳統技藝作了創新,在彩扎的“扎”“撲”“寫”“裝飾”四大工序中不斷改革。傳統的原料是竹篾做骨架,但某些大型的紙扎物件中(如精品獅類、龍頭類)有時就采用竹藤合作制成。“撲”由砂紙、布、綢等完成造型,過漿非常講究。至于寫繪的圖案、顏色方面,現代紙扎改革的地方更多,現代扎紙圖案多順應變化,根據要求作出相應的變動并合理使用新型材料,更加豐富了表現形式。
紙扎是融塑、扎、裝、繪于一體的民間創作樣式。紙扎藝術以它強烈的色彩、簡約的造型、精巧的技能,成為我國傳統手工藝的主要門類之一。
正是:物品糊成稱巧手,東西扎就嘆神工。
●○紙馬工歌謠
鄉土民俗歌謠
(一)
紙糊手藝叫紙馬,竹篾為骨麻繩扎。
彩紙一糊百物像,惟有此業最好耍。
(二)
功能區分為六類,第一冥器馬和人。
牌坊門樓與宅院,鰲山家畜及家禽。
(三)
二是風箏叫紙鳶,春秋時代已起源。
三式串桶與平面,京津濰通
藝領先。
(四)
三為匾額中原盛,婚壽遷居節日用。
四是玩具工藝繁,剪刻折疊扎糊并。
(五)
五為燈彩式樣多,主要歡慶鬧元宵。
六類舞具獅麟馬,花籃彩球旱船搖。
(六)
品種可分四大類,技術共為六過程。
中華傳統多特色,民間藝術永傳承。
無吾《傳統鄉土行業風情俚歌集》
紙馬工歌
采花仙姑來傳度,手藝就叫紙馬工。
蔡倫仙人把紙造,造出紙張五色分。
借上老君一把刀,劈竹削篾做扎筋。
再把色紙來糊起,各樣把戲活生成。
上元節,鬧花燈,紙馬手藝做不贏。
扎起八仙顯神通,扎起鯉魚跳龍門。
扎起螃蟹能橫行,扎起蚌殼現美人。
扎起龍頭口吐煙,扎起鳳尾翹上天。
扎起獅子滾繡球,扎起風箏天上游。
扎起蝦子背彎弓,扎起花朵引蜜蜂。
天兵天將扎得好,四大功曹活生成。
每年時逢中元節,扎出紙屋念先人。
紙屋硬當真屋做,各樣用具一嶄勻。
紙屋紙箱和紙籠,扎得再好用火焚。
《中國歌謠集成》
紙馬店贊
時令節屆三陽天,寶號紙馬有門面。
魯班先師造大廈,起屋砌墻不用磚。
寶號紙馬真儼然,衣冠鞋靴如親生。
山水人物活神現,能通神祗達蒼天。
老板本然是聰明,扎出人物活生成。
菩薩形容鬼神貌,森羅萬象假乾坤。
寶店紙馬得真傳,各色物件扎得全。
一年生意如春風,四季財氣似水源。
養性山房主人單鑫癸《火龍神獅贊斷全集》
●○詩歌對聯
詩詞
有鳥有鳥群紙鳶,因風假勢童子牽。
唐·元稹《有鳥》
俗學吁可鄙,紙繒配芻銀。
宋·蘇軾《用前韻再和孫志舉》
彩虹影掛寥空高,紙鳶線入青冥窄。
世傳鶯粟如紙花,品目不為人所嘉。
宋·李綱《志宏送千葉鶯粟走筆代簡》
竹馬踉蹌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
宋·陸游《觀村童戲溪上》
紙閣磚爐火一杴[xiān],斷香欲出礙蒲簾。
宋·陸游《紙閣午睡》
彩虹影掛寥空高,紙鳶線入青冥窄。
清·趙翼《觀回人繩技》
滿城燈市蕩春煙,寶月沉沉隔海天。
清·丘逢甲《元夕無月》
爛羊滿地都如夢,紙虎橫空任暫狂。
近代·寧調元《癸丑獄中作》
紫禁煙花一萬重,鰲山宮闕倚晴空,
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陸海中。
舊書資料摘抄
紅燭光影照魚龍,元宵鑼鼓鬧春風。
花燈待價更有愿,但求太平和年豐。
查加伍繪·蔣敬生文《江湖百業圖·扎花燈》
紙扎司務好手法,扎神扎鬼活像煞。
鬼神古今本無形,意想得之虧你扎。
三出花作橋魂燈,神燈須扎地獄門。
不圖世上扎紙匠,恍如親到酆都城。
王稼句《三百六十行圖集·紙扎匠》
剪彩糊坯色飾真,雕梁畫棟瞬間成。
蜃樓海市渺靈現,火滅煙消技藝空。
但信幽冥非幻覺,卻疑地府有游魂。
新陳代謝循環理,寄托哀思造化工。
益陽詩人薛海山民俗詩歌《題扎紙》
對聯
裁取洛陽紙,催開上苑花。
其妙惟能肖,是假還似真。
漿糊紙扎亭臺,海市蜃樓幻景。
但得裁筠剪紙巧,何須魯削宋斤功。
錦逐花騰成幻景,紙糊篾扎化煙灰。
扎成七彩稱冥器,塑造百般譽巧工。
催花不用滋榮術,剪彩能深造物功。
糨糊紙扎亭臺現,海市蜃樓幻景生。
房屋樓閣憑臆造,獸禽人物勝生成。
千般制出堪舒目,萬物糊成可亂真。
麻吊篾扎人物像,漿糊紙褙鬼神居。
造屋原不用磚瓦,塑器乃為敬鬼神。
塑出珠球光艷麗,扎成繡朵勢玲瓏。
巧手扎成珠鳳蝶,匠心嵌就玉鴛鴦。
塑花常艷能迷蝶,扎鳥欲鳴不爭春。
高樓杰閣霎時出,景物生靈頃刻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