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庸軍已經挺進到了阜山,離楚國都城郢都不遠了,大家都很焦慮。
于是,有人提出遷都。
遷都派認為,郢都若失的話,那楚國算亡了,為了渡過目前難關,應該將都城遷往阪高。
阪高是楚國的一個縣邑,應該在今天的湖北當陽長坂一帶。700多年后,那里后來留下了一位三國英雄的故事,那就是常山趙子龍!
趙子龍在重重圍困下,七進七出曹軍,救出阿斗劉禪。趙子龍長坂坡一戰威震三國江湖,戰神級的存在。
阪高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遷都派不是沒有道理。
但司馬蒍賈表示了強力反對:“不行。阪高雖險,但我們把都城遷去那里,敵人也勢必追至。堂堂大楚,在氣勢上已經輸了,如何平亂?”
蒍賈此時擔任司馬,極力主張主動出擊。
他認為,目前關鍵是先干掉庸國。雖然麇國與百濮部落都在造反,但只要楚軍拿下庸國,便會給叛軍帶來極強的威懾。
至于百濮,本就五花四散的,楚軍應集中兵力攻伐庸國,殺雞儆猴,必定能夠取得成功。
蒍賈這個人,雖然平時不大受人歡迎,因為這是一個總是將聰明才智用于權力斗爭的家伙,而且總是為了自己的蒍氏家族著想。
但這一次,他的主張體現了極強的戰略思維能力。
楚莊王更是深謀遠慮,他立即采納了蒍賈的建議,而且心中早有謀定,將平叛這盤棋下出了專業九段高手的水平。
首先是暫時關閉申縣和息縣的北城門。在申息兩縣征發軍隊,加強防衛,以防晉國趁機侵犯。
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楚國最強大的敵人是晉國。
同時派人分赴秦國和巴國,爭取這兩個盟友的支持。
正如楚莊王所料那樣,秦、巴兩國立即答應出兵,三國制定了三面進攻庸國的軍事計劃。
再是解決軍糧不濟的問題。因為楚國大旱,不可能按慣例向地方征糧。
楚莊王聽取了廬邑大夫廬戢梨的建議,各地開啟戰略儲備糧倉,以資軍用,兼救濟百姓。
一時楚國百姓感動了:原來被他們三年來每天咒罵的大王是一位明君啊。
于是,楚國民心頓齊。
最后是集中楚軍精銳,全力攻伐庸國。
這一番排兵布陣,將戰略目標、對外聯盟、后勤保障、具體戰術等都一古腦打包在一起,楚莊王的軍事修養,在滅庸之戰中已經嶄露頭腳。
到后來,他北進中原,親自指揮楚晉泌之戰并取得大勝,一員春秋名將的形象全面展現在我們面前。
在楚莊王親率楚軍出征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戰場形勢吧。
當時,庸軍聯合數十部落,趁楚國鬧饑荒,舉兵來犯。
聯軍來勢洶洶,楚軍地方武裝屢戰屢敗,聯軍趁勢攻占了楚國許多屬地。
叛軍形勢一片大好,庸國國君揚言:“兄弟們繼續前進,三天內,勢必拿下郢都。”
但已經強大起來的楚國是庸國人認為的軟柿子么?楚國只是最近幾年有些不行而已。
當庸軍抵達楚國軍事要塞大林堡時,就受到了沉重打擊。
大林堡是楚軍最重要的軍事要塞之一,地勢險要,城防堅固。蠻打蠻沖的庸軍及各部落聯軍多次發動進攻,大林堡要塞固若金湯。
這為楚莊王調兵遣將爭取了時間。楚莊王安排好內政外交后,親率楚軍主力出征。
很快,楚軍到達了句澨,即今天的湖北丹江口均縣鎮西一帶。
但由于軍糧缺口實在太大,大軍再前行,必將出現軍糧危機。
楚莊王不得不臨時改變作戰計劃,讓廬戢梨率廬邑地方部隊作為先鋒,先期向庸國的方城開進,與巴、秦兩軍會合圍攻庸國。
庸國方城在今天的湖北竹山縣東一帶,當時屬庸國地盤。
庸軍借地形熟悉,未等楚秦巴三國聯軍聚攏,搞了一個主動出擊,冷不防襲擊了廬邑部隊。
廬戢梨被偷襲無奈敗退,其中部將子揚窗還被庸軍俘虜了。
但子揚窗不是吃素的。三天后,他居然只身逃了出來,向主帥廬戢梨詳細報告了庸軍的基本情況。
此時,庸軍已集中了各地部落后,實力不容小視。楚軍如要戰勝的話,必須傾全力而擊。
但此時,由于楚軍主力尚未到達,子揚窗提議應固守待援。
這對楚軍來講,確實并非一個好消息。廬戢梨所率廬邑部隊原本就只是先鋒,實力確實不足。
強行再攻庸國,難度可想而知。且第一陣已經敗了,士氣不濟,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固守待援不失為一個辦法。
但楚軍是有牛人的,這時一個叫潘尪的牛人表示了反對意見。
潘尪是潘崇的兒子,是一員武力指數九點多以上的猛將。不但勇猛,還非常有智謀,文武全材。
潘尪認為,待援是肯定的,但不能被動待援,應主動待援。敵人既然強大,那便讓他們自己感覺很強大,而我們自己要冷靜。
這便是后來金庸先生講的“你強任你強,清風拂山崗”。不要亂了陣腳,誘惑敵人來戰,示弱,讓他們不斷取得勝利,然后,慢慢驕傲起來。
一支驕兵,必定會有漏洞,到時我們再擇機而戰,定能戰勝強敵。
潘尪在這里提出了一個驕兵必敗的軍事理論,也提出了一個主動待援的戰術。這是一個偉大的理論,直到現代戰爭,仍舊被廣泛使用著的。
廬戢梨認為可行。于是,他繼續出兵與庸人開戰,每戰都敗退而歸。一連打了七仗,仗仗敗北。
楚軍如此不堪一擊,果然令庸軍將士驕傲了起來:“以前被楚國佬給騙了,這種級別的戰斗力,居然還想稱霸,虧咱庸國還甘心做了他們那么多年的附庸。楚國不足為慮矣。”
在庸軍看來,楚國的強大已經成為歷史,現在的楚軍根本無法與庸軍抗衡。
于是,庸軍開始大意起來,甚至在一線戰場,庸軍對楚軍的防范也非常松懈。
此時,秦軍和巴軍已經到達指定地點,楚莊王親率的楚軍主力也已經趕到,對眼前的態勢非常滿意。
然后,在楚莊王的親自調遣下,沿著入庸兩個要道,兵分兩路進軍。
進軍目的,是嚇退跟著庸國造反的那些群蠻部落,這些都是跟風派。
果然,群蠻見楚軍主力突然出現在面前,根本沒辦法抵抗,三國聯軍到處,紛紛望風而降。
楚莊王沒有趕盡殺絕,接受了投降,并與各部落首領訂立了和平友好盟約。在他的眼里,這些部落都是今后楚國的子民。
然后,三國聯軍全力進攻庸國。
庸國哪里是對手?
具體戰役經過非常無趣,就是那種楚巴秦三國聯軍發起一輪輪進攻,庸軍憑險而守的方城很快被破。
然后,三國聯軍全面追擊潰兵。最后就是這一戰后,庸國就不再出現在江湖上了。
楚莊王滅了強大的庸國,這一年,是公元前611年。
這一年,楚莊王熊旅年僅2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