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中道崩殂,楚文王死于征途
- 春秋楚國風云
- 千里草人
- 2390字
- 2021-09-21 18:50:06
楚文王在位僅十多年,但也幾乎是年年征戰(zhàn),而且也是每戰(zhàn)必勝,所以內(nèi)心也滋生了驕傲輕敵思想。
這正是當年他哥哥屈瑕所犯的錯,楚文王如果當時加強防御,并詳細制訂伐巴方案,就如同他以前伐申、鄧、息、蔡等國一樣的話,憑著楚軍的強悍,是夠巴國喝一壺的。
但楚文王卻是倉促應(yīng)戰(zhàn),結(jié)果中了巴軍埋伏,楚軍大敗。
楚文王更是面頰中箭,不得已而敗回郢都。
楚文王似乎也忘了楚軍的軍規(guī),若敗則主帥自裁的軍規(guī),居然帶著殘兵敗回郢都。
楚軍到達郢都城門時,卻見城門緊閉,只見負責守城的大夫鬻拳在城頭大叫:
“臣聞大王兵敗,甚為惶恐。咱楚軍自先王以來,攻城無不克,征伐無不勝,從未有退回郢都之楚軍。臣替大王羞恥,故不敢開門相迎,請大王恕罪!”
原來,鬻拳自砍其腿后,殘廢之人不宜為帥為將,楚文王就任命他為大閽。
大閽,在當時的楚國相當于城門校尉,即負責守護都城城門的官員。
眾所周知,城門是都城門戶,直接關(guān)系國家安全,是重要職位。這個職位的級別非常高,所用之人首先是對國家對君主無限忠誠,且必須極具敬業(yè)精神。
史料記載,鬻拳作為典守城門之官的大閽,在其任上是兢兢業(yè)業(yè),恪盡職守,成為楚文王最信任的重臣,其后代世襲此位。
此時,楚文王兵敗回郢都卻遭到拒絕,楚文王又怒又氣,心想:勝敗乃兵家常事,你這個鬻拳怎么這么死板刻薄,沒見不谷已是重傷在身?
楚文王沖鬻拳道:“大夫言之有理。但今日形勢非同一般,不谷需即刻請醫(yī)。待傷愈后,必將再次征討,以雪今日之恥。大夫快點開門吧。”
鬻拳道:“大王,黃國與巴國同罪,大王不妨率兵伐黃國。臣探得黃國以為咱大楚正與巴國交戰(zhàn),未加防備。大王此行一定可以取勝,屆時臣一定親自為大王打開凱旋之門。”
楚文王聽罷,知道多說無益。于是,命令軍隊再行出征黃國。
有人要問了,這個鬻拳也太不近人情了,怎么可以這樣呢?
沒見包括楚軍的君王在內(nèi)的許多士兵受傷需要救治?子弟兵都到了城門口了,你讓人家回家一趟這不是什么過分的要求吧?
但我們在講楚武王時知道,楚軍之所以在數(shù)十年里能夠戰(zhàn)無不勝,很重要的一點便是嚴苛的軍規(guī):戰(zhàn)敗主將自裁。
這是一條嚴肅的軍規(guī),不但敗軍之將須自裁以謝國人,連那些一同出征的具有一定地位的軍中領(lǐng)導班子成員,都要問罪!
對于楚國來講,出征的楚王只是楚軍中一員將帥,這樣的制度本就是訂給你將帥看的。
楚文王之所以能夠繼任為楚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楚文王的哥哥屈瑕在伐羅之戰(zhàn)中落敗。
當時,屈瑕不但是楚國百官之首的莫敖,更是楚國的太子,未來的接班人!
現(xiàn)在你楚文王才當楚王十五年,你難道忘了楚軍的軍規(guī)了嗎?
規(guī)矩,永遠是最重要的!
如果楚軍的這條軍規(guī)被你楚王破壞了,那以后,楚國拿什么去約束去激勵和約束楚軍?
對不起了,大王,老臣不是不知道你已受傷,不是不知道你需要休整,但你真的不能進城啊。
你進了城,你就不是得勝回來的楚軍統(tǒng)帥,你就得接受軍規(guī)的制裁,你就得死!
與其讓你死,不如逼你一把,逼你帶著得勝的軍隊回來!
這就是鬻拳建議楚文王去攻打黃國的真正原因。
作為曾經(jīng)的戰(zhàn)將,鬻拳早就在楚文王率軍出征巴國時便高度關(guān)注楚軍的情況。
他有自己的情報體系,在楚文王返回到郢都前,便已知楚軍打了敗仗,他當然更知道打敗仗對于作為統(tǒng)帥的楚文王意味著什么。
于是,他行動了,他為楚文王找到了一條解決問題的好辦法,那便是為楚文王找到一場一定會得勝的戰(zhàn)役。
于是,他建議楚文王去攻打黃國。
但他也知道,作為臣子,自己居然敢將自己的國君據(jù)之門外,這是大逆不道之為!
鬻拳看著楚文王率軍遠去,大叫道:“大王,臣無禮至極,這就請大王同意臣懲罰自己吧。”
說罷,舉刀砍下自己的右腿!
真是令人觸目驚心之舉!
上下五千年,這位叫鬻拳的楚國大夫可謂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
連續(xù)兩次因忠誠而對自己國君無禮,連續(xù)兩次因為對國君無禮而自殘一腿!
只是楚文王已經(jīng)不知道,自己這位忠誠的臣子此時已是雙腿盡失!
但,也正如鬻拳如預料的那樣,楚文王一舉拿下了黃國,終于可以帶著勝利凱旋了。
但誰也未曾想,就在楚軍凱旋班師的途中,楚文王因箭傷迸發(fā)而亡!
鬻拳聞知消息,悲傷不已,深深自責:如果不是自己拒大王于城外,讓他盡快得到醫(yī)治,那大王怎么可能會崩了?
但自己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啊,一邊是事關(guān)楚軍的軍規(guī),一邊是事關(guān)楚王的性命,兩者都重要,自己必須要作出一個選擇。
這是自己的責任,是自己對于楚國忠誠、對楚王忠誠的應(yīng)盡職責!
楚文王的遺體迎歸至郢都后,鬻拳上書已繼位的楚成王:“大王,臣兩次冒犯先王,雖然先王未加治罪,但臣之罪當誅。請允許臣陪先王去吧。”
史料記載,鬻拳自殺殉葬楚文王!
鬻拳被葬于楚文王墓前,生為楚王守門,死亦為楚王守門,赤膽忠心,青史留名!
我們都知道,好話誰都愿意聽,但意見尤其是批評意見很難被接受。無論古今還是中外,批評意見再好,領(lǐng)導聽了也是反感的。
加上時間、場合、對象、范圍等因素影響,多少人因為講實話講真話而受到影響。
古代的君王,那是高高在上,能夠讓君王接受批評,多么不容易。
幾百年后的唐朝魏征碰到了一位好領(lǐng)導,所以他功成名就。但歷史留下了大量的因勸諫君王而被貶,甚至賠上身家性命的言官忠臣的案例?
單單大明王朝,多少言官下獄?
清朝還留下“王鼎尸諫”的歷史:清道光年間的軍機大臣兼大學士王鼎,在禁煙運動和鴉片戰(zhàn)爭的形勢下,王鼎主戰(zhàn)并支持林則徐禁煙。
但道光帝不聽,王鼎寫好諫言后上吊自殺,以死來進諫,稱為王鼎尸諫。
春秋時代,雖說是禮崩樂壞戰(zhàn)事不斷,但總是有令人感慨的人才輩出,也總是看到君主的英明之舉,尤其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虛心納諫的故事比比皆是,真正值得當代人好好學習。
楚文王的一生,是戰(zhàn)斗的一生。他短短的十余年楚王生涯,給人的感覺便是一直在征戰(zhàn)。
在他的努力下,他堅定地堅持了楚武王的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并落實有效的措施,使楚國打通了向中原進軍的通道,給了中原各諸侯國極大的震撼。
別了,楚文王,你未竟的事業(yè),那就讓你的兒子楚成王來完成吧。
請放心,楚成王,他是一位雄才大略不亞于任何一位楚國國君的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