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7章 縣治改革,令尹彭仲爽勸不復申國

楚文王之所以要滅了申國,一是因為這是他的前輩尤其是父親楚武王的遺愿,二來是因為申國地處南陽盆地,戰略位置太重要了,楚國需要掌握這個地方。

掌握一個地方,一是可以直接滅了后成為自己的國土,二是仍舊保留其封號,但國君基本成為傀儡,或者說成為自己的屬國。

楚文王當時是舉棋不定的,因為如果直接讓申國變成自己的領土的話,可能會招致周王朝忿恨,號令天下共同伐楚。

但如果讓申國復國,成為楚國的附庸,那何時這個附庸倒向哪里又不知道,關鍵時刻來個背后一刀也說不定。

最后,楚文王下定了決心,還是給申國復國吧。然后,也不要他成為自己的附庸,楚國與申國結個盟就可以了。

但彭仲爽卻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彭仲爽對楚文王道:“大王,我們得罪天子又不是一天兩天了,楚國平滅了那么多姬姓侯國,甚至自稱為王,完全便是周天子的對立面了,還怕再多一個申國呢?”

彭仲爽繼續發表自己的見解:“如果我們不占領申國,那申國遲早是要反叛的。因為申國后臺很硬,靠著周天子,又有齊國撐腰,所以讓申國成為附庸也是下策的。

至于與申國結盟,臣以為,那是小孩子過家家的游戲,沒多大用,表面上跟楚國結盟,暗地里可能會不斷挖楚國的墻角,反而得不償失。”

楚文王皺了皺眉道:“依大夫之計,不谷該當如何?”

彭仲爽道:“大王不是有現成的治理模式了嗎?先王武王時,咱大楚在權地設立了權縣。臣認為,我們也可以在申地設置申縣。”

楚文王非常感興趣:“大夫是否有了具體方案?”

然后,楚文王認真聽取了彭仲爽就加強縣治的一系列改革意見。

彭仲爽認為,原來的權地雖然實施了縣治,但這個縣治總體上是比較低級的,是不完善的,表面上是縣,實質上與原來的分封差不多,縣尹的權力過于集中,必須改革。

按照彭仲爽的改革方案,首先必須明確設縣的目的。

縣,不再是一塊土地,每一個縣,只能是由國君親自掌握的。這便是目的,即盡可能地把政治軍事、經濟的權力集中在國家的手中。

第二,縣尹也不能世襲,只能任命。不聽話的,或者有不聽話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存在,楚王可以直接免職,換一個新的縣尹。

第三,盡量不要委派王公貴族擔任縣太爺,最好是既忠于楚王但實權有限的本地人來擔任縣太爺。

楚文王大喜,為了支持彭仲爽推行縣治,楚文王給予了彭仲爽至高的權力--令尹。

這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高級領導干部,改革,必須要集權,也必須要有調動各方力量能力的人去推行。

三百多年后的秦國,實施了商鞅變法。正是秦孝公給予了商鞅莫大的權力,使秦國在積弊嚴重的情況下,脫胎換骨,一舉成為戰國諸雄中的帶頭大哥。

彭仲爽當了令尹,這是楚國歷史上第三任令尹,也是少有的非楚王室公族子弟擔任此要職。

在楚文王的大力支持下,申國被滅后,成了楚國的一個縣。

不過,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縣是息縣。相對于楚武王時代的權縣,息縣更具有歷史意義。

由于息縣自設立以來,幾千年來無論時局如何變化,其建制一直保留至今,這便是有人認為河南的息縣應該是天下第一縣的原因。

楚文王任命了彭仲爽的兒子彭宇擔當了申縣縣尹。從此,楚國對其所滅掉的國家和新得到的領土,特別是富庶地方,不再封給王公貴族作采邑,而把它變成楚王直接控制的縣。

縣的出現,在中國政治史上意義非凡。

周天子在王朝建立之初,分封天下為數以百計的諸侯國。

諸侯國的特權之一是世襲土地,一代一代的世襲,這些諸侯與中央的關系越來越遠,互相之間的攻伐又令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直至消亡。

楚國的縣由楚王直接掌控,縣尹由楚王直接任命,縣尹之權不可世襲,財政賦稅不可以留為己用,要上繳國庫,軍隊從屬于國家,這樣楚王對地方的控制權就大大加強了。

歷史證明,創立縣制,對楚國的崛起與強盛起到了顯著作用。

一是楚王直接控制了戰略要地。楚國最早設立縣制的地方,一般是比較重要的戰略要地,可以說是作為“特區”存在,由國君直接掌控。

二是加強了君主專制。縣之長官,一般由貴族擔任,但不是分封,而是任命。國君可實現全面掌控,有效地抑制了世襲貴族集團不斷膨脹的勢頭。

三是極大地增強了國力。楚王直接向縣征收稅賦,充實國庫。楚王大膽在縣邑建立軍隊,既成為維系地方治安的重要力量,又使其成為國家軍隊的重要部分。

應該說,楚國的真正強大起來,是從真正意義上的縣治開始。

公元前359年,秦國任用商鞅實施變法,其中一條很重要的措施便是設立縣制。商鞅應該是讀了楚國的歷史,借鑒了楚國縣治經驗。看來,讀點歷史,真的是有很大用處的。

楚文王在彭仲爽的建議下,關于治理申地,又提出了一項具體措施,這對于楚國在軍事實力上的長盛又起到了重要作用。

那便是修長城。長城,是世界八大奇跡之一,我們一般都知道那是秦始皇的杰作。但事實上,長城既有秦長城,也有后來的明長城,更有戰國時如趙國等國所修筑的長城。

長城說到底本就是服務于軍事的,想當年下令修建長城的,并非是要變成一個世界奇跡。

可以說,春秋時開始的由楚國修建的長城,算是比較早的修建長城的記錄了。不過,楚國的長城主要修筑在楚國境內,而非現在我們所熟悉的那個萬里長城。

自楚武王起,我們便可以看到楚國加速對外擴張,而其手段主要的便是通過戰爭。不斷發動戰爭,不斷滅亡諸侯國,將被滅的諸侯國民眾遷至楚國比較成熟的境內,而在原諸侯國加緊筑城。

被滅的諸侯國內本來便是有各地城邑的,為了強化戰略防御,楚國動足了腦筋,最后想出了一個辦法,即將這些城邑以及新修建的城墻都連接起來!

使用的辦法也不復雜,就是用大大小小的石塊砌墻,以各個城邑原有的城墻為基礎,選擇山坡、峰巒為各個支點,在沒有使用灰泥的情況下,用原始堆砌的方式修建起了一段段城墻。

把這一段段城墻再連接起來,就形成一個令人震撼的大工程!這便是楚長城!

任何的工程都是有標準的,楚國在申縣及周邊各地所連接的楚長城,如長龍般躺在四五百米高的山巔,城墻普遍高三四米、寬兩三米,蜿蜒向兩側連綿的伏牛山深處,成為保衛楚國的堅固堡壘。

有人說,這楚長城還在嗎?在。歷經兩千多年風雨侵蝕以及戰火焚毀,在如今的南召縣,楚長城蜿蜒在伏牛山、桐柏山山巔,長達千余里非常壯觀,完全值得一觀。

在冷兵器時代,像這樣的國防工程無疑是偉大的,而且是實用的。

有了長城,就可以直接阻擋當時戰場上最令人生畏的武器---戰車,也可以直接阻擋大量的專門用于輜重運輸的牛車,也可以有效的遲滯敵人的推進速度,為己方贏得大量的機會。

到后來楚成王時,具體講是公元前656年,齊桓公帶領“八國聯軍”討伐楚國,楚成王派出大夫屈完前去和管仲談判。

屈完以“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應對,雖然有些恐嚇的成份,但以管仲之謀、八國聯軍之威,最終迫使齊桓公退軍。

這里,便提到了方城。方城就是楚國的這些長城,我們后世稱為楚長城。楚長城之所以叫方城,是因為楚國的這些連接各處城墻的寨城,基本呈帶狀分布,形狀呈正方形或長方形,這就成了方城。

楚長城規模宏大,結構復雜,還在古道、關口和河口之間都修建連接墻,防御功能相當完備和強大。但我們感興趣的是,楚文王動用了哪些資源來修建楚長城呢?

首先當然是物力資源。楚國占領南陽盆地這塊物阜民豐之地為楚國修建方城提供了強大的物力資源。

楚國先后占領了申(今南陽市)、鄧(今鄧州)、謝(今南陽市與唐河間)、唐(今唐河)、呂(今鎮平南)等七國,這些地區的農業發達,銅鐵資源和石塊資源都極為豐富,為修建長城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然后就是人力資源。因為在申地設縣,而且又進一步改革了縣制,尤其是軍事力量直接歸楚王統轄,楚國就在方城屯了大量楚軍。在申地的,正是著名的楚軍“申之師”。

我們不知道申之師有多少武裝力量,但可以肯定的是,楚國在平定后方后,急欲向北擴張,挺進中原,必須要在其邊境部署精銳邊防軍。這樣的精兵無論是規模還是戰力,那都是楚國頂尖的。

史料記載,楚軍的每一次北上,都動用了申之師。一支強大的、組織性極強的軍隊,難道就每天只戍戍邊么?當然不是。

楚文王從其先祖三苗部落里學到的寶貴經驗之一,就是苗蠻部族總喜歡在邊防線上修筑憑險據守的城堡,用來抵御華夏部族的進攻。

這些城堡為夯土城或石城,可謂是中國最早的城堡型防御設施。楚文王便在尚存城堡的基礎上加以重修和擴建,各城堡之間加修連接墻,形成楚長城。

參與修筑方城的,靠申縣的地方力量,完全做不到。

靠當地百姓?更是不大可能。

戍邊的申之師,就成了最主要的力量!有戰出戰,無戰修城,這便是當時令尹彭仲爽給楚文王的偉大建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武县| 晋城| 灵丘县| 达日县| 大宁县| 临朐县| 青川县| 凤冈县| 城口县| 博湖县| 彭阳县| 甘泉县| 通山县| 五台县| 精河县| 渝北区| 花垣县| 镇江市| 屏东市| 泸溪县| 图木舒克市| 融水| 遂川县| 高阳县| 荆门市| 华阴市| 湖州市| 山阳县| 启东市| 连州市| 长兴县| 赤壁市| 远安县| 子洲县| 康马县| 印江| 全南县| 潮州市| 元谋县| 嫩江县| 株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