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哀公下令,由贏蒲、贏虎兩位公子親率五百乘戰車精兵三萬余,隨申包胥急速救楚。誓師大會上,秦哀公朗聲誦道: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秦軍將士們也跟著高聲唱誦起來,這是秦軍準備為國戰斗時的壯行詩。
申包胥感動萬分,他長跪于地,在雄壯的歌唱聲中,他向著秦哀公行了九頓首之禮!
按周禮,對諸侯行禮最隆重的禮節是頓三首。九頓首,意味著楚國大夫申包胥已經將秦哀公當成了比天子還要高貴的救世主了。
這是申包胥的感恩,也是楚國應該給予秦國的感恩!
無需多說,楚國需要這支來自盟國的軍隊快速救援。
邊境的楚軍見申包胥率秦師而來,無不興奮異常。雖然楚軍都是從柏舉戰場、郢都保衛戰等地戰敗而逃來的散兵,但此時聚集在一起,也有數千人馬。
楚昭王的叔叔熊申為了掩護在隨國的楚昭王,他到脾泄打出楚昭王的旗號,迅速收攏了各地楚兵,在那里建立臨時政權,將各公族大夫都聚集起來,對安定楚國民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聽說申包胥大夫率秦師回來救援了,各地的楚軍都自發向申包胥靠攏。
人人都對吳軍恨之入骨,求戰之切,恐怕是楚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
申包胥的第一場仗,面對的是夫概的五千吳軍精銳。
如果說,幾個月前夫概的這支精銳確實是吳軍精銳的話,那現在的這支軍隊,人人口袋揣著金銀,戰車裝著財物,天天奸淫楚女,腦子里想著的都是早點回國將財物帶給自己的老婆孩子,戰斗力已經是一落千丈。
申包胥更是珍惜自己收攏起來的這點軍隊,他與贏虎、贏浦兩位秦軍將領商議了一下,決定示弱誘敵。
秦軍先偃旗息鼓,埋伏于兩側,由申包胥親自率楚軍迎戰,將吳軍引入包圍圈,一舉而殲滅之。
夫概果然上當了。
申包胥的楚軍貌似根本不是對手,剛一接觸便抵不住了,一路后退。
夫概眼里的楚軍恐怕永遠是這樣子的,果斷命令追擊,結果中了埋伏。兩邊秦軍如狼似虎般殺至,吳軍大敗,折損近半。
夫概率殘兵敗逃,申包胥引軍追擊,在沂城和軍祥又連續擊敗夫概,將吳軍這支五千精銳基本消滅殆盡。
夫概傻眼了,大敗虧輸那是無法向吳王闔閭交待的。他想起自己曾憑戰功與公子山爭搶過囊瓦府,現在又將五千精兵給打沒了,回去豈不是死罪?
夫概干脆逃了,他逃回吳國去了!
而且,不但逃回吳國了,居然還反叛了。夫概竟然在吳國自立為王!
這下吳國有的熱鬧了。
申包胥也不再理這個劊子手,他沒時間去追擊夫概,他要率領楚軍和秦軍進攻唐國。
唐國國君唐成公知道躲無可躲,干脆雄起一把。于是,率唐軍迎戰。
對付唐軍,申包胥根本不需要什么計策。他見唐成公站在戰車上,抄起一把大弓,對著唐成公連射數箭,其中一箭直接貫穿唐成公脖頸,將這位愛馬如命的唐成公射殺。
唐軍頓時崩潰,對唐國恨之入骨的楚軍全線壓上,猛沖猛打。
唐國,亡。
唐國是一個古老的國家,溯源可至堯帝,堯帝本就是陶唐氏部落首領,不過現在死掉的這個唐國跟古唐國是不同的。
古唐國的級別,曾經是帝王京畿一級的。與大周王朝分封給唐叔虞的那個唐國也不同,那個唐國后來演化成了晉國。
這個唐國僅僅是古唐國的一個分支,自北遷向南方后,在現湖北隨州市西北唐縣鎮一帶建立的一個小國,春秋早期就臣服于楚國,淪為楚國附庸國。
這一次,因為兩匹馬與楚國鬧翻,結果跟隨吳國伐楚。
由于吳軍在楚國郢都的無惡不作,激發了楚國軍民的同仇敵愾,這次楚軍擊潰夫概所率的吳軍于沂城后,順便滅了唐國。
吳王闔閭緊急率吳軍撤出郢都,攘外必先安內,他必須先回國解決夫概謀反的問題。
夫概也只是囂張了幾天而已,很快便被滅。楚秦聯軍乘勝向東挺進。
滅了夫概后的闔閭率軍迎戰秦楚聯軍,此時的吳軍已經沒有了去年11月進攻楚國時的威風。
搶了太多楚國財物的吳軍士兵總想著回家過好日子,而軍師孫武見吳王闔閭在楚國郢都如此作惡多端,已心生退意。
伯噽認為大仇得報,開始考慮自己在吳國的地位,將本是好友兼難友的伍子胥當成了自己的競爭對手。
再說剛經歷一場內亂,吳軍無論是兵力數量還是士氣,都遠不及楚軍。
反觀楚軍,吳國侵略者已經被趕出了楚國,經歷過一場人間地獄式的浩劫的楚國士兵此時的國家歸屬感更強,對吳國恨之入骨。
尤其是許多士兵要為自己死難的親友報仇,要為被吳軍凌辱折磨過的姐妹雪恥,所以士氣特別高漲,求戰之心無比旺盛。
流落各處的楚兵已基本聚集起來,各縣邑的地方部隊也加入進來。楚國本就是一個大國,稍加整編,楚國又是一個強大的楚國。
正如申包胥所言,戰車千乘,兵十數萬!
再加上有三萬余秦軍作為盟友,聽命于申包胥指揮,吳軍怎么可能是楚軍對手?
吳軍與楚秦聯軍在雍澨(位于湖北省荊門市京山縣石龍鎮境內)附近的麇地大戰,結果楚秦聯軍巧用火攻大敗吳軍,楚軍收復了雍澨。
然后,楚秦聯軍又乘勝追擊,在濁水(湖北襄樊一帶)再次大敗吳軍。
自此,入侵楚國的吳軍,全部被趕出了楚國。
楚國,光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