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昭王的楚王之路是很艱辛的,因為吳國現在已經真正強大起來了。
在伍子胥和伯噽傾力輔佐下,弒君得位的吳王闔閭修筑了姑蘇城,訓練了吳軍,擊敗了越國,現在又將目光盯向了楚國。
楚昭王的令尹囊瓦確實是一個沒本事卻總惹事的主!
楚平王崩后第二年,吳軍進犯楚國,當時楚國正值國喪,軍民同仇敵愾,一舉擊敗吳軍,吳軍兩位統帥公子蓋余和公子燭庸率吳兵投降。
當然,吳國人是輕易不投降的,他們的投降,是因為吳國變了天!
吳公子光發動政變,刺殺了當時的吳王僚。被圍困于窮邑的吳軍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兩位統帥因為都是吳王僚的親兄弟,這才無奈投降。
兩位公子都想著報仇,所以他們主動請纓,駐守吳楚邊境的舒邑。
楚國令尹囊瓦答應了,于是,他們率領的吳軍換了軍服后,就地變成了楚軍。
這本就是兵家大忌,所以沈尹戍當時便表示了反對。
按沈尹戍的意思,應該將兩位公子都安置到郢都,將吳軍降兵分散安置各楚地,尤其是北境。
但囊瓦不同意,他認為吳軍降兵在兩公子的率領下,隨時可以復仇,放在舒邑再好也不過了。
非但如此,他還撥錢撥糧,下令在舒邑修筑城池,意圖將舒邑建成擊吳的前沿堡壘。
沈尹戍長嘆一聲,心想:令尹啊令尹,現在楚軍戰力對吳軍并非象以前那樣有壓倒性的優勢。吳國內亂已平,你在舒邑筑城,豈不是又要引起吳國人的警覺,并招來打擊嗎?
沈尹戍的擔憂終于變成了事實。
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得知公子蓋余和公子燭庸在舒邑筑城,采取了分軍輪番進攻的辦法,先由吳王闔閭率兵攻打舒邑,打了一陣后撤回吳國。
再由孫武率兵攻舒,再回。
最后由伍子胥與伯嚭率軍攻打舒邑。
伍子胥與伯噽對舒邑采取了攻心戰,再加上前番輪次進攻,舒邑的楚軍已經疲憊不堪。
“大王有令,投降的,吳國歡迎你們回來,咎往不究,繼續從軍。抵抗的,全家連坐。”
舒邑的楚軍,原本便是吳軍降軍,哪個不想家?哪個不擔心家?
一夜之間,楚軍全變成了吳軍,悉數投降!
就這樣,伍子胥和伯噽攻占了楚國的舒邑,俘虜并就地誅殺了公子掩余和公子燭庸。
當時的徐國和鐘吾兩小國,作為楚國的附庸國曾經接納過這兩位公子,吳王闔閭便親率吳軍進攻徐國和鐘吾,滅了兩國。
吳王闔閭根本沒有要消停的意思!
第二年,吳王闔閭親率吳軍進攻楚國。
吳王闔閭繼續采納了伍子胥之計,將吳軍分成三部分,吳王闔閭、軍師孫武、大將伍子胥和伯噽各率一部分,繼續輪番襲擾楚境。
楚昭王令左司馬沈尹戍率軍救援。結果,每到一處,吳軍已撤,而另外一個方向的楚國邊城又告急。
沈尹戍東奔西走,疲于奔命,苦不堪言。吳國呢,不斷得手。
公元前511年,楚國的六邑和潛邑(今安徽霍山東北)被吳國占領。
楚軍來救,吳軍迅疾撤走。
然后吳軍又圍攻弦邑。楚軍再救,吳軍再退。
僅僅一年時間,吳軍主動發起進攻數次,每次均占領楚邑,燒殺搶掠后,靜待楚軍來救。
當得知楚軍出兵,便迅疾離去,讓楚軍撲空。
自楚昭王即位以來,楚國在令尹囊瓦的主政下,與吳國屢戰屢敗,連連損兵折將,丟城失地,曾經強大的楚國就象一支老邁的大象,被鬣狗一樣的吳國這里咬一口那里咬一口,哪里還有一個超級大國的樣子?
“這樣太被動了。”令尹囊瓦很郁悶,他決定主動進攻吳國。
“干干脆脆打一仗吧,死吳國狗。”公元前509年,囊瓦率領楚軍水師主動討伐吳國。
吳軍貌似不堪一擊,因為每當楚軍水師發現吳軍,吳軍總是一路東逃。
囊瓦有點飄飄然:將士們,殺奔姑蘇,拿下吳王,烹了伍子胥、伯噽!
楚軍士氣高漲,奮勇向前,水師順水一路東進,直抵豫章,今江西南昌一帶。
囊瓦這個蠢豬沒認真去分析一下吳軍為何一觸即走,還很自以為是,認為吳軍最近幾年年年打仗,不但與楚國打,還與越國打,士兵厭戰了。
他所不知道的是,這一次,吳王闔閭派出了后來被稱為軍神的孫武親自率領迎擊。
孫武是何許人也?
他從不搞硬碰硬的死磕之戰,他指揮的每一次戰役,都盡可能地在殲滅敵人打擊敵人的同時,保護好自身的有生力量。
楚軍此次帶著復仇的心理,士氣當然高漲。令尹囊瓦親自率軍,定是楚軍主力。
所以,孫武在豫章以西長江江面部署了少量吳軍水師,將主力戰艦都隱蔽于沿途江岸叢草茂密處,加以偽裝。以這股小部隊為誘餌,將楚軍誘至豫章。
楚軍貪功冒進,抵至豫章時,吳軍的主力已經繞到了楚軍后面。
當囊瓦還青天白日夢著攻占姑蘇時,吳軍突然從楚軍身后發起攻擊,水陸兩軍突然襲擊!
楚軍促不及防,頓時大亂。
囊瓦急忙下令撤軍,沒有既定方案的撤軍又成了潰逃,楚軍大敗。
囊瓦總算撿回一條命,惶惶似喪家之犬,帶殘兵敗回郢都。浩浩蕩蕩的伐吳之戰,又以大敗虧輸告終!
吳軍在孫武的指揮下,取得豫章之役勝利后,乘勝攻占了楚國的巢邑,還將守將公子繁給活捉了。
反正這些年來,只要是吳楚開戰,楚軍總逃不過兵敗的結局。
如果不是越國人開始死磕吳國,那楚國的日子真的過不下去了。
公元前510年,吳國貌似對楚國消停了,這一年,沒有出兵騷擾楚國。
吳國不來騷擾楚國的這一年里,楚國總得想辦法破了逢吳必敗的魔咒吧?
至少,要動點腦筋。如借與中原各國尚處于和平狀態、名義上楚國與晉國還是諸侯共同的盟主之際,發動中原諸侯共同討伐吳國什么的。
但楚國就是國運到了最背的時刻,因為令尹囊瓦非但沒有想到自己傳統的盟國秦國,也不去考慮考慮東方還有一個叫齊國的大國同樣面臨著吳國的威脅,甚至以及已經跟吳國死磕上了的越國!
他是不會去想著諸侯聯軍討伐吳國這樣的事的。
一句話,在囊瓦執政下的楚國,基本沒外交!
不但沒外交,甚至還因為自己的貪婪,引發了嚴重的外交危機,結果招致了更大的兵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