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吳楚長岸之戰
- 春秋楚國風云
- 千里草人
- 2546字
- 2021-09-27 17:44:21
楚平王即位時,任命斗成然為令尹,但斗成然因為貪腐而于第二年被殺。
但象這樣有能耐的人,如果楚平王能夠平時加以約束,又何至于淪落到被殺的地步?
抓早抓小,不知道么?斗成然功勞甚大,且智勇雙全,卻因為貪得無厭,又與養氏家族勾結搞腐敗,所以被殺。
其主要責任,應該在楚平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楚平王根本不重視加強官吏約束與教育。
也許楚平王就喜歡用這樣的辦法來駕馭群臣:對于那些居功甚偉的功臣,就是故意讓他犯錯,不斷犯錯,最終犯大錯,然后下手除了他。
不除了這種牛人,自己實在不放心。因為自己的王位得來,實在是不光彩。
這種不光彩,可能會因為人家比自己更牛而繼續上演。那就滅了他們!
這不是典型的釣魚執法么?
殺了斗成然,順便誅了養氏家族,大家怕了不谷么?
先任命一個令尹吧,于是,公元前528年,楚平王任命陽匄為新令尹。
陽匄,生辰年月不詳,卒于公元前519,羋姓,陽氏,名匄,字子瑕。
楚平王即位時,曾向全世界承諾:五年內不發動戰爭。全世界人民都很高興,包括吳國人。
但是,五年很快過去了,象楚國這種窮兵黷武的國家,是不是開始磨刀擦槍了呢?他們的對手會選擇誰呢?
管他娘的,我們先發制人吧。剛即位才第二年的吳王僚命令公子光率水師討伐楚國。
吳公子光這次幾乎將吳水師的家底都搬了出來,公子光就在名為“余皇”的豪華旗艦上指揮作戰。
余皇,曾經是前吳王用過的戰艦。
楚平王傻眼了,不是世界和平了么?怎么還要打仗?
你既要戰,那便戰!楚國是好惹的么?
公元前525年,楚平王命令由令尹陽匄、司馬子魚率楚軍迎戰吳軍。
楚軍水陸兩軍并進,陽匄率水師,順流而下,子魚率陸軍,長驅直入,在長岸與吳軍遭遇。
楚吳之間第四次面對面的戰役長岸之戰爆發了。
子魚,楚國公族大夫,羋姓,名舫,作戰勇猛。五年沒打仗了,楚國的勇士們手都癢了,所以在這次長岸之役一開始,子魚就身先士卒,親率楚軍向吳軍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但是,很不幸,很遺憾,子魚的英勇引起了吳軍的格外注意。于是,幾把弓箭拉滿了弦,然后,數枝羽箭朝他射來,楚軍司馬子魚身中數箭,壯烈犧牲!
司馬子魚的犧牲激發了楚軍將士的血性,將士們叫著“為司馬報仇”的口號,勇猛沖將上去。
吳軍剛剛為干掉了楚軍大將而興奮,但興奮不到一刻鐘,便被強悍的楚軍給打懵了。
楚軍一涌而上,面對面的混戰,吳軍根本不是對手,大敗虧輸。
另一路,令尹陽匄率領的水師,由于順流而對吳軍逆流,地利上占盡了便宜。再加上五年來楚軍已經訓練出了一支精干的水師,主帥又身先士卒,楚軍士氣如虹,吳軍哪里抵擋得住?
史料記載,吳軍敗。余皇成了楚軍戰利品,吳軍主帥公子光跳艦而逃,撿回一條命。
公子光大為惱怒,自己初次領兵便遇敗績,連旗艦余皇都被楚國人給奪走了,這個要是回到姑蘇,說不定便被大王給咔嚓了。
不行,得奪回余皇!
公子光認真反思后,認為不宜與楚軍面對面硬杠,得要想點辦法。
辦法很快便出來了,首先當然是提振士氣,初戰告負,大家都很低落。
“勇士們,余皇被奪,兩路兵馬都遭到損失。如果我們就這樣敗退回去,那一定是死罪,大家想不想奪回余皇?”
當然想了!
于是,公子光派出一支特戰小分隊,佯裝偷襲楚軍營地,意欲奪回余皇,自己則率主力埋伏于三里外。
楚軍正在做什么?
楚軍正設置了一個口袋陣,以余皇為誘餌,引誘吳軍來搶。
楚軍在余皇附近部署了大量樹木草料,并澆上桐油,一旦吳軍來搶,立即點火,燒死這幫吳國佬。
然后在余皇周邊部署了伏兵,待吳軍前來,殺他個片甲不留。
春秋的戰場,到了此時,大家已經不再拘泥于車對車、陣對陣的架式戰了。
所謂的貴族戰爭,講穿了便是自個兒找死的那種打法。大家都開始將示弱、誘敵、埋伏等戰術運用得非常嫻熟。
有包圍,便有反包圍;有誘敵,便有示弱。
楚軍的誘敵之計,只誘來了一支吳軍亡命三人組。三名吳軍勇士裝扮成楚軍士兵,悄悄接近余皇。
亡命三人組的身后,跟著一支數十人的吳軍特戰小分隊。
亡命三人組行動了,他們在余皇周圍分開,大聲說著吳儂軟語,單兵行動。
楚國人一聽,喲,吳國佬來了,人在哪里呢?
亡命三人組成員一會兒竄到這里,一會兒竄到那里,這幾個人除了極具膽色外,更都是男高音,中氣十足,一口吳儂軟語清晰傳遞著戰場信息:吳軍來搶船了。
吳軍在哪里呢?特戰小分隊上了。按公子光的部署,小分隊故意裝成聲勢浩大的架式,令人感覺吳軍已經是大軍壓上了。
楚軍不知是計,當發現前來偷襲搶船的吳軍時,傾巢而出,殺得這支吳軍小分隊抱頭鼠竄,四下潰散。
至于那亡命三人組,相信也已經亡命了。
楚軍追擊,僅追了三里地,就一頭扎進了吳軍的包圍圈。
結果可想而知,夜間戰斗,凡是發現中了埋伏,軍心頓亂。楚軍原先想引誘吳軍,結果卻反被吳軍引誘,中了埋伏。
幸虧楚軍人數占優,而公子光的戰略意圖在于搶回余皇,所以這個所謂的包圍由于餡肉實在太多而自己這個餃子皮實在太薄,結果也僅僅是牽制了楚軍主力。
吳軍的另一部,則趁余皇附近已無楚軍,將余皇搶走了。
既然奪回了余皇,公子光也就無心再戰,率吳軍撤退。
奮戰了一夜的楚軍,此時才反應過來,吳軍就是為了搶奪余皇而來的。
混戰一夜,清點人數,楚吳各有數百人傷亡。見吳軍撤退,陽匄嘆了一聲,命令撤軍。
余皇已奪回,公子光也感覺到楚軍的強悍,不敢戀戰,乘勝而退兵。
這一戰,使吳國公子光一戰成名。敗不餒,善應變,不貪功,吳國一員名將就此誕生。
此次伐吳,楚軍先勝后敗,折損大將司馬子魚。吳軍則在公子光的指揮下,沉著應戰,先敗后勝,展示了頑強的戰斗實力。
總體上,兩國這一次算是打了個平手,談不上誰贏得干凈利落,至多楚軍稍戰上風。
雙方都心照不宣似的對自己的對手表示了佩服,然后大家有序撤退,
楚平王一看,這樣不行。
楚國歷史上,楚吳之間,幾乎每次誰主動進攻誰便倒霉。這幾十年來,數次交手,并未打出個勝負來。
反觀吳軍,最拿手的便是偷襲騷擾。這種小把戲,作為諸侯盟主之一的楚國卻是干不出來的。
自己不能去偷襲,不能去襲擾搶掠人家,難道就讓人家襲擾?
楚平王想到了解決辦法,筑城!
所謂筑城,其實就是在邊境加強城防建設。于是,楚國又實施了大規模的城防工程建設。
一時,楚國州來、居巢等吳楚邊境上,基本建設熱火朝天。
先將城防工程建設好,防著你吳國佬一點。到時機成熟,打你個小樣的。楚平王這樣想著。
吳王僚也覺得隨便去捋楚國虎須也沒什么好果子吃,既然你們加強城防建設,那寡人就專心鞏固一下統治吧。
于是,吳國也消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