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這種大牛人,他的春秋江湖,我們把主要筆墨放到了吳國風云。
在吳國,這是要隆重推出這位伍氏前輩高手的。但是現(xiàn)在的伍子胥,真的很凄涼。
雖然,由于自己的極度警覺救了自己和少主熊勝,現(xiàn)在已經(jīng)順利逃出了鄭國,但鄭國人一定不會放過自己和熊勝,必定會四處搜捕。
伍子胥帶著少主熊勝,先是驅(qū)車一路狂奔,到后來便棄車步行,專挑偏僻小路。
是的,坐著馬車目標太大了,大道上應(yīng)該很快便會出現(xiàn)追捕他們的鄭國官差。
東南西北,哪里才是最安全的?
鄭國人發(fā)現(xiàn)伍子胥和熊勝跑了,果然全國通輯,并分派部隊向北、東、西三個方向追捕。
南邊不用追,因為向南是楚國。而楚國人更比鄭國人想捉住伍子胥他們。
但是,伍子胥偏偏選擇逃向了楚國!最危險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最危險的方向,也往往偏偏是最安全的方向。
就這樣,伍子胥和熊勝急急如漏網(wǎng)之魚惶惶如喪家之犬,歷盡無數(shù)次的心跳加速冷汗直冒,總算安全逃到了楚國北境。
此時,太子熊建已經(jīng)被殺的消息也傳到了,伍子胥頓感一陣眩暈:自己本想靠著這位太子爺?shù)耐c勢力,利用外部力量東山再起,但這位太子爺純粹就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
他看著六歲的少主熊勝,難道自己就要把青春奉獻給這位少主?也不知這小子將來是龍還是蟲。
而且,現(xiàn)在兩人可謂是窮途末路,怎么辦,怎么辦?
伍子胥想起了自己的哥哥伍尚,想起了父親伍奢。父親,兄長,你們在天之靈,指點子胥一條生路吧。
伍奢,生辰年月不詳,卒于公元前522年,楚國椒邑(即今安徽省阜南縣)人,出生于楚國乾溪(今安徽省利辛縣),楚莊王時重臣伍舉之子。
伍氏家族原本應(yīng)該叫椒氏家族,夏商時便有一個叫椒國的諸侯國,侯爵,大致在在今天安徽省阜南縣焦陂鎮(zhèn)一帶。
后來,椒國被楚國所滅。其后人便以國為氏,這便是椒姓起源。
伍參本來叫椒參,本以椒地為食邑,后來因立功而另封了伍地給他,所以椒參便改名為伍參。這便是伍姓起源之一。
伍參,便是給楚莊王講鳥故事的那位嬖人,其實當時的伍參級別上講已經(jīng)是一名大夫了,而且是楚莊王所信任的人。
伍奢是伍參之子,楚平王時,擔任太傅,卻不料成了費無極陷害太子建的陪葬品。
史料記載,費無極在殺掉伍奢時,考慮到伍奢有兩個頗具賢名的兒子,擔心他們報復,便威逼利誘伍奢寫信召兩個兒子回到郢都。
伍奢長子是伍尚,次子便是伍員,伍員字子胥。
伍尚為人重德行,仁孝而慈愛。青少年時,好文習武,勇而多謀,是一位文武兼?zhèn)涞那嗄瓴趴 ?
伍尚年輕輕的便被任命為棠邑大地,即棠地最高長官。相比于弟弟伍子胥,伍尚名聲更盛。
兩兄弟當時都在棠地,接到父親來信后,大驚之后,沉著商議起來。
伍子胥的第一反應(yīng),是不能回郢都,一回去則肯定被處死。
伍尚贊同弟弟的判斷,是的,這是一封在脅迫下寫就的家書,雖然從字面上看,父親沒有一句被脅迫意思的話,但兩人何等聰明,哪能看不出來書信背后的意思?
“兄長,逃吧,我們逃去吳國,借吳兵以復仇,為爹爹報仇。”伍子胥是一個火爆脾氣,快言快語。
伍尚想了一想,拉起伍子胥的手,沉重說道:“兄弟,你走吧,為兄去郢都受死。為兄才智比不上你,故為兄能為父親而死,而弟能為父親報仇。
聽到可以赦免父親的命令,不能不趕快回去;親人被殺戮,不能沒有人報仇。
如果赴死可以使父親得到赦免,哪怕是名義上,這也是孝順。掂量成功的可能性而行動,這是仁義。選擇重任而前往,這是明智。明知必死而不躲避,這是勇氣。
父親不可以拋棄,名譽不可以毀掉,希望吾弟努力而為,這樣總比兩個人跟在一起要好啊。”
伍尚所言,記錄在史料原話是:“爾適吳,我將歸死。吾知不逮,我能死,爾能報。
聞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親戚為戮,不可以莫之報也。
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擇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
父不可棄,名不可廢,爾其勉之,相從為愈。”
就這樣,伍尚含淚送別了伍子胥。而自己回到了郢都,后與父親伍奢一起被殺。
伍尚說自己的才智不及弟弟伍子胥,應(yīng)該是他自謙之語。
從伍尚所言、當時所任職務(wù)等來看,伍尚的才能絕對不亞于伍子胥。
但伍尚知道,相比自己而言,自己的這個弟弟有些方面自己確實是不及的,那便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為此可以不擇手段,可以殘暴不仁,可以心黑手毒,可以忍辱負重!
這不正是一個心懷復仇的人所必須具備的嗎?
伍子胥當然是知道的,兄長將生的希望留給了自己,為守孝義慷慨而死!而自己的責任,便是為伍家復仇!
兄長自己選擇了死,把活的希望和伍家的復仇希望都留給了自己,可是自己現(xiàn)在卻是窮途末路,自己空有一身本事,卻無用武之地,伍子胥感到了無盡的悲涼。
窩囊的太子建,已經(jīng)讓伍子胥白白浪費了兩年多的時間,而且更白白損失了像鄭國這樣一個生存空間。
現(xiàn)在,伍子胥的生存空間只剩下一個:吳國。
太子建在鄭國搞事被殺的消息傳到了楚國,費無極大喜:“嚴令吳楚邊境守將,嚴加盤查過往人等,嚴防伍子胥和公孫勝逃往吳國。”
命令以最快的速度傳遞出去,隨同命令的還有數(shù)以百計的伍子胥的畫像。
那熊勝的畫像呢?
沒有,因為實在年紀太小了。
到處都是搜捕自己的人,鄭國人,楚國人。伍子胥帶著熊勝曉宿夜行,跋山涉水,遠遠避開人多地方,專挑人煙罕至的小道,朝著吳國方向而行。
一路艱辛,可想而知。伍子胥終日提心吊膽,食宿極不正常,經(jīng)常餓著肚子,根本不敢生火煮飯,有時就著涼水吞咽點干糧。
路上,伍子胥還要悉心照顧少主熊勝,但凡有點好吃的,先要讓熊勝吃。
嚴重的胃病和焦慮,用現(xiàn)在的話來講,伍子胥得了抑郁癥,有時整天睡不著,而晚上又得趕路。累,慌,愁,苦,悶,很多次,伍子胥都感覺到自己撐不下去了。
終于,伍子胥到了昭關(guān)。
昭關(guān),今天安徽省含山縣,當時正是吳楚邊境。過了昭關(guān),搭船渡江而過,那便是吳國了。
伍子胥很激動,他將熊勝安置在一隱蔽處,囑咐不要亂跑,自己先偷偷去城門處偵查了一番。
不看不要緊,一看嚇一跳。城門邊的墻上,赫然掛著自己的畫像!
往來人等,但凡是二三十歲的青年人士,不論是否長得像不像畫像里的人,一概細細盤問,稍稍有點像的,更是直接帶去附近營房再次盤查。
人類史上最嚴格的盤查,就應(yīng)在了伍子胥身上了。伍子胥倒吸了一口涼氣,這如何過得了關(guān)?
一連幾天,伍子胥都在細細觀察昭關(guān)的破綻,但真的找不出任何破綻!
伍子胥真的要崩潰了,好不容易到了昭關(guān),眼前便是吳國。可只有到了吳國,自己才安全啊。
在熊勝面前,伍子胥不敢放縱自己的情緒。但不知多少次,伍子胥以淚洗面,一個堂堂男兒,嗚咽而泣!
這一天,伍子胥再次繞過一個山頭,看是否有越境之路。走著走著,也走累了。
伍子胥在一條小溪邊蹲了下來,累了,洗把臉吧。
伍子胥用手捧起一把水,但還沒等他洗,突然呆住了:水中倒映著一個蒼老的影像,一個須發(fā)皆白且凌亂的影像,浮腫的臉頰顴骨高凸,嘴唇裂出了數(shù)個血泡!
這是自己嗎?是那個風度翩翩的伍子胥嗎?
原來,長期處于緊張焦慮中,又食宿極不正常,且每天提心吊膽,勞心勞力過度,極大的希望又被失望代替,伍子胥竟然白了頭!
伍子胥哭了,蒼天吶,子胥大仇未報卻已老矣。
哭著哭著,伍子胥突然笑了,這次是真的笑了,而且貌似是他從來沒有過的開心的笑。
伍子胥知道自己怎么過昭關(guān)了!
一番精心準備后,過了兩天,伍子胥便帶著熊勝進了關(guān)口。沒有人會注意到一個須發(fā)皆白、佝僂腰軀、拄著拐杖、帶著孫兒的老頭,沒人盤問他。
走出昭關(guān)的伍子胥,終于松了一口氣。
天高任鳥飛,海闊任魚躍!伍子胥同志,休怪蒼天給你種種磨難,須知:天將降大任于你,必先苦你心志,勞你筋骨,餓你體膚,空乏你身,行拂亂你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你所不能!
關(guān)于伍子胥過昭關(guān),后來產(chǎn)生了“一夜愁白了頭”這樣的俗詞,當然,正常情況下,一夜把頭發(fā)愁白,是不現(xiàn)實的。
傷心過度,哭了一夜哭白,像白發(fā)魔女練霓裳也只是文學作品中的虛構(gòu)。
但象伍子胥這樣,長期處于精神壓力下,慢慢白了頭,則是有科學依據(jù)的。
伍子胥過昭關(guān)的故事,是春秋戰(zhàn)國歷史故事中的經(jīng)典,當然,經(jīng)小說家藝術(shù)加工過的、情節(jié)跌宕的則更為精彩,但那是小說。
真實的歷史是沒有人幫過伍子胥,是伍子胥自己有膽有識,利用自己容貌大變,與熊勝冒充祖孫倆,這才蒙混過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