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歷史開始步入春秋后時代
- 春秋楚國風云
- 千里草人
- 2122字
- 2021-09-26 06:59:15
核心內容談成了,正式盟誓簽約吧。會議最后的議程是歃血為盟,這便涉及到排位的問題。
先看看參加會議的那些牛人吧。
晉國,中軍將趙武帶隊。楚國,令尹屈建帶隊。宋國,右?guī)熛蛐纭?
至于其他國家,大可忽略不計,反正現(xiàn)在講也記不住。
除了東道主宋國外,其他國家的代表團都駐扎在商丘城外。
正式簽約的日子很快要到來,其他國家代表團的外交官們此時可以優(yōu)哉游哉了,喝酒、聽歌、賞舞、觀商禮、游宋國都城商丘美景等等。
但有三個國家的代表團卻都很緊張。
首先是楚國。楚國被晉國忽悠了若干次,這一次擔心被再次忽悠。
屈建是一個有心機的人,他想宋國是晉國的鐵桿兄弟,現(xiàn)在自己帶著楚國代表團來宋國開這個會,雖說為楚國爭取到了極大的利益,但誰又能保證晉國便不會弄個劫持人質事件來?
“晉國人根本沒有什么信用可講,為防萬一,明天歃血,大家內披甲衣,暗藏利刃,萬一有什么事,先拿下趙武和向戌。”屈建作了部署。
代表團里有一位牛人,就是從晉國叛逃過來的伯州梨,他認為此舉不妥,于是對屈建道:
“令尹大人,明天是歃血盟誓,我們藏刃裹甲,有失信義,實為不妥。”
屈建冷冷看了他一眼,道:“我們大楚與晉國之間,哪里還有什么信義可講?
此次出使宋國,只要是符合楚國利益的,我們就干他娘的,講個毛線信義!”
屈建必須要為代表團的安全考慮,其實屈建沒有將想當年楚成王劫持宋襄公那事給說出來,那次事件讓整個宋國蒙受百年恥辱。
現(xiàn)在在宋國地盤上,誰能保證宋國人與晉國人不會勾結起來不來報復呢?
晉國那邊也在激烈的爭論著。
大家都認為楚國人野蠻,想當年,堂堂一國之君宋襄公居然在會盟中被楚成王當猴耍,直接在會上給抓了起來,保不齊這一次楚國人也會干同樣的事。
而且,據(jù)線報,楚國人確實有這個打算。
“不用擔心。”趙武道,“現(xiàn)在在宋國的地盤上,晉國不需要怕楚國,因為晉國的朋友要比楚國多。
而且,晉國不同于當年的宋國。只有弱小的一方才會想辦法保護自己,所以楚國可能會有所準備。
不管如何,晉國此次務必要講信義,不管人家怎么做,晉國要有一個大國的樣子。”
大家不禁點頭稱贊。
確實,在趙武看來,哪怕是你楚國佬真要發(fā)難,大家可以就近避往商丘城,沒有什么可怕的。
晉國,作為一個參加世界和平大會的大國,且一直以來是中原列國諸侯聯(lián)盟盟主,就得有大國風范。
趙武不但將晉國的大國風范演繹得淋漓盡致,而且還體現(xiàn)了晉國的謙恭。
有些事,面子可以讓給楚國,反而讓各諸侯國因此稱贊晉國。
如歃血為盟誰先誰后的問題。
宋國人的既定方案是晉國人先歃血,然后是楚國人,再是其他諸侯國。
但楚國人不干,屈建當即表示反對:“晉國先我們楚國而進場,各諸侯名單又是晉國排第一,我們楚國都讓了。現(xiàn)在既然是兩國共為盟主,那歃血就理應當楚國為先。”
屈建的理由很充分,雖然僅僅是一個先后的問題,但那事關國家體面。自己作為代表團長,在國家體面的問題上,當仁不讓。
屈建本以為趙武會與自己爭一爭,但沒想到趙武只是遲疑了一下,很大度地對主持歃血儀式的宋國大夫向戌道:“那就讓楚國先來吧。”
晉國代表團有人不服了:“元帥,這怎么行?”
趙武輕輕笑道:“晉國為盟主,靠的是永遠的德行,不是眼前一個儀式。”
其實,趙武在內心也暗嘆楚國人的執(zhí)著。至于晉國什么永遠的德行,嘿嘿,連趙武都暗自搖頭。
如果不是晉國人貪得無厭經常欺負弱小并索取賄賂,中原諸侯哪里會若即若離?
臺上各諸侯國的外交官們則頻頻點頭,大家都覺得趙武這位新任晉國中軍將確實雅量。
歃血儀式,楚國人贏得了面子,但晉國人贏得了人心。
世界和平大會圓滿落下了帷幕。
“這是一次勝利的大會、團結的大會、共進的大會!”向東道主告別時,大家都表示了自己的感慨。
“宋國辛苦了,成功舉辦這樣的大會,那是史無前例,我們代表國君向宋國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謝意!”
是的,相對晉楚,宋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但能夠推動這兩個超級大國坐下來和談,并促成這樣一個旨在和平的盛會的召開,宋國創(chuàng)造了外交奇跡。
相比上次,這次弭兵會盟有了實質性的內容,令晉、楚雙方都感覺到了世界和平給自己帶來切切實實的利益。
所以,在接下來的十多年里,中原不再有諸侯國之間的戰(zhàn)事,直到意外發(fā)生。
不但中原實現(xiàn)了和平,一直被楚國和晉國爭霸折騰得疲憊不堪的春秋江湖,更是迎來了在今后40年里,晉楚兩國不再發(fā)生直接軍事沖突。
歷史上對這次由宋國促成的弭兵運動予以高度肯定,“推動了春秋歷史進程”。
怎么推動呢?
因為既無外患,必有內憂,這是春秋時期每個諸侯國的內在規(guī)律。
沒有了戰(zhàn)事的各國,國內便熱鬧起來了,晉國、齊國、宋國、鄭國、魯國、衛(wèi)國等等,開始不斷上演一場場精彩的內部權力斗爭。
說準確一點,是上演了一出出血淋淋的權力斗爭劇。
一個個本牛哄哄的大家族淡出歷史,一個個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灰飛煙滅!
各諸侯國內部貴族們之間為了權力斗爭的需要,在政治、經濟上都采取一些適應歷史潮流的新措施,從而一些舊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制度逐漸被新的制度所取代。
歷史上將公元前546年的弭兵運動,作為春秋時期由諸侯國間的爭霸,轉向國內大夫間的互相兼并之年,也是春秋時代由前期轉入后期之年。
那春秋江湖真的太平了嗎?
當然不是。
這個時期,東南方向,正有兩個國家打得不可開交,那便是吳國和越國。
但我們仍舊只關心著楚國,要問問楚康王同志,你是否注意到了楚國內部的權力斗爭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