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憾哉,楚共王
- 春秋楚國風云
- 千里草人
- 1861字
- 2021-09-25 08:06:36
楚共王的一生,是極其艱辛的一生。他年幼即君位,在大權被王叔們牢牢把握著的情況下,一點點積聚自己的力量。
在許多政務處置上,楚共王都表現得非常出色,只是在楚國內部權力斗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他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如他不愿追究屈臣叛國之罪,但卻仍舊違心讓令尹公子嬰齊誅滅了屈臣全族,終于導致屈臣傾其畢生心血報復楚國。
又如他本想交好吳國,卻遭到令尹公子嬰齊等人的反對,最后失禮于吳王。再加上晉國加大聯合吳國對抗楚國的力度,使楚國終于在東線樹立起了一個強大的敵人。
楚共王是一位非常想有所作為的楚王。楚莊王給他留下了一筆豐厚的遺產,他即位時的楚國還是諸侯聯盟盟主。
楚共王完全繼承了楚莊王止戈為武的理念,他希望世界和平,但在春秋江湖,這是不現實的。
所以,他屢屢中計,從一開始被晉國忽悠和平共處,結果晉國卻借機將后方隱患消除后,又來向楚國叫板。
到這個時候,楚國已經處于下風了。
由于吳國的侵擾,楚軍長期得不到休整。再加上楚國內無良相外無良將,所以到了鄢陵之戰時,楚共王雖然自己很英勇,渴望一場勝利來繼續以戰止戰的夢想,但夢想終究是破滅了。
隨著晉楚兩大超級大國之間直接對戰結束,楚國失敗晉國獲勝,標志著春秋江湖盟主又回歸到了晉國。
雖然,這個時候楚國仍舊是強大的,但晉國隨著晉厲公去世后,產出了一位英明神武的晉悼公。
這位晉君聰明睿智至極,他完全控制了晉國內政,消除了權力斗爭。
沒有權力斗爭的晉國是很可怕的,
晉國從此一枝獨秀,笑傲整個春秋江湖。
其實,無論歷史怎么評判楚共王,筆者要說的是,楚共王真的是一位相當不錯的楚王,只是他生不逢時罷了。
楚共王時代,楚國基本沒有出產過名將良相,唯一一位將相之材屈臣,被迫逃離楚國。
他的時期,正是晉國國力最鼎盛的時期。而楚國卻是被拖向疲憊的時期,又不巧碰上了晉悼公這種大牛人。
楚共王是一位很謙虛的人,史料記載了他生命中最后一刻。
楚共王知道自己已經不行了,便把群臣都叫來,他對大家道:
“不谷德才淺薄,還沒來得及聽取先王和老師們的教誨,在十歲時便即高位,如此厚?實在不配。
所以,才會導致鄢陵兵敗,喪師辱國,讓大家為楚國擔心,這令不谷一直很慚愧。
不谷身后的謚號,就用靈或厲吧,希望大家成全。”
什么意思呢?
楚共王在臨死時對楚國卿大夫們講,自己德才不足,對楚國如今的局面負有重要責任,所以謚號就用靈或厲。
要知道,當時最講究身后的事了,據說想當年楚成王為了一個謚號,死了仍不瞑目,直到大家給了他一個褒義的“成”號時,他才閉上眼睛。
“厲”、“靈”那都是謚號里面最差的一檔了,楚共王卻請求楚國的公族大夫們給自己這樣一個謚號。
正是這位楚王能反思自己、解剖自己的表現,這是一位敢于攬過的楚王,一位具有謙虛美德的楚王。
在戰場上,這更是一位勇敢的楚王,血性的楚王。
在鄢陵之戰中,楚共王親率左廣部隊沖鋒在前,親自擂鼓作戰!在敵人兵力大大強于己方兵力的情況下,因此而大振士氣。
這是楚王的傳統,歷代楚王都驍勇善戰,形容為猛將一點不為過。
包括楚共王在內,之前沒有哪位楚王不是沖鋒在前,給人一種“兄弟們跟不谷上”而不是“兄弟們給不谷上”的身先士卒戰斗作風。
所以,楚軍是強悍的。
在混戰中,楚共王眼睛被箭射瞎,他的第一反應并不是撤出戰場,而是拔出帶著眼球的箭!
這是何等的血性!在歷史上,后來還有一位猛將也因此而被人記住,那便是三國曹操軍事集團的大將夏侯惇。
任何一支軍隊,有這樣的勇猛,足以令敵人膽寒。所以像夏候惇,在包括《三國志》在內的所有三國題材游戲中,武力指數都是超一流的。
眼睛被射瞎了一只,他還要命令養由基射殺那位晉將,這不是簡單的復仇,而是在緊急情況下繼續鼓舞士氣的表現。
正因為如此,楚軍后來反而是群情激憤,讓晉軍在優勢兵力下也僅與楚軍打個平手。
戰場上的楚共王是那么鐵骨錚錚的一條漢子,但在生活上他卻又是那么豁達。
史料記載了“楚弓楚得”這樣一則典故,被認為是楚共王的故事。
楚共王有一把寶弓和一支寶箭,弓叫“繁弱之弓”,箭叫“忘歸之矢”。
有一次,楚共王去云夢澤打獵,打獵回來到了王宮才發現,寶弓和寶箭不見了。
寶貝不見了,一是遺落在云夢澤了,二是被人給偷了。
當然,誰也不敢偷楚王的東西,丟了那肯定是丟在了云夢澤。
內侍們急了,向楚共王表示要去云夢澤找回弓和箭。楚共王想了想,對大家道:
“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
楚共王的意思,就是說,不谷是楚國人,東西遺落在楚國的地方,那一定會被楚國人撿去。
既然仍舊是在楚國人手里,那就沒必要去找了。
這便是“楚弓楚得”成語典故,意思為雖有所失,但其利不外溢,后來也形容得失無常,無須縈懷。
何其瀟灑,何等胸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