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漢陽諸姬,我大楚國來了

到了公元前710年左右,熊通已經領導楚國三十年了。此時的楚國西壓庸國聯巴國,南平百濮滅權國,北服鄀國聯鄧國,國力大大增強。

楚國從原來中原諸侯根本看不起的一個積貧積弱的小小子爵諸侯,發展成了江漢流域疆域面積最大、人口最多、軍力最強的一個諸侯國。

漢陽諸姬開始不安起來。

這些姬姓諸侯的歷史責任之一,就是監視楚國這樣的異姓國。但楚國偏偏就在漢陽諸姬的眼皮子底下茁壯成長起來。

荊楚鳳凰,就要騰飛了。

特別是在這個時候,楚國幾位牛人都在楚國政壇露臉了,如斗伯比、斗緡、斗廉、斗祁、薳章、熊率且比以及熊通與鄧曼夫人的兩個兒子屈瑕、熊貲等人。

這些荊楚悍將,將在接下來楚國為進一步崛起的南征北戰中,掀起精彩紛呈的春秋楚國風云。

漢陽諸姬以隨國為首。隨國,又稱曾國,侯爵,國都在隨邑,即今湖北省隨州市。

隨國首封君為大名鼎鼎的周國重臣南宮適。南宮適在我們熟悉的封神演義里經常見到,是當時周國一員大將,也是周文王姬昌四友之一。

文王四友,即南宮適﹑散宜生﹑閎夭﹑太顛,他們為周國崛起并最后伐滅商紂建立大周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

武王滅商后,大周王朝為了鎮守遼闊的疆土,控制殷商后裔,便把兄弟叔侄和立有戰功的異姓貴族封到各地擔任諸侯。

到后來,更是遷封許多姬姓諸侯至江淮中上游地帶,以助王師不斷向荊楚、淮夷、于越等地用兵,控制這些地方的銅礦資源,保護南征通道。

其中,從原來京畿以及陜西、山西一帶遷封的諸侯竟多達數十個,包括隨國、唐國、蔡國、應國、息國等。

這些諸侯中,隨國生產發達、文化先進、軍事實力雄厚,綜合國力相當強盛,理所當然成為當時的漢陽諸姬之長。

隨國與漢陽諸姬互為犄角,負責監視并阻斷荊楚和淮夷、于越結盟,成為抵御楚國東進北伐、問鼎中原的前沿堡壘。

這樣一來,隨國自然也成了把東進淮水、北上中原作為強國戰略的楚國最主要的對手。

經歷三十年對漢陽諸姬的忌憚,在忌憚中不斷積累自身力量,此時西、南基本已定,楚國,除非從此駐步不前,若還想要繼續自己的強國戰略,那必然要征服了隨國!

那就讓楚國國君熊通同志先看看江湖局勢吧。

公元前710年左右那個時代,周天子為周桓王,王室繼續衰弱,天子地位不斷下降,各諸侯國之間的矛盾重重,而且各諸侯國內部的矛盾也不斷激化。

這種矛盾、動蕩、紛爭,給予遠離中原諸侯的秦國、楚國等傳統意義上的邊陲小國,帶來了機遇。

什么機遇?

憑著有把子力氣,快點搶地盤!

所以,盡管楚國周圍受封的諸侯國眾多,但尚未形成團結統一的聯盟,根本無力去應對咄咄逼人的楚國崛起。

尤其是那些本就是以守護中原天子、監視邊陲非姬姓諸侯的淮漢流城姬姓諸侯,大都較為弱小且一盤散沙。

楚國的崛起引發了這些姬姓諸侯的恐慌,尤其是熊通即位后,不斷侵犯漢北諸國,控制了漢江流域中下游大片地盤。

這些諸侯國的求救信,雪片一樣的飛到周天子的辦公桌上。

當時大周王朝的卿士是鄭莊公,鄭莊公平定了弟弟公子段的叛亂后,正在中原迅速崛起,理所當然地勇敢承擔起為大周王朝壓制荊楚南蠻的主體責任。

但鄭國與周圍的衛國、宋國、曹國等國矛盾重重,什么四國伐鄭五國伐鄭就在這個時候爆發,鄭莊公不可能派出鄭軍來討伐楚國。

所以,公元前710年,鄭莊公聯絡了在江淮流域影響力較大的蔡國國君蔡宣侯舉行會盟。

所謂會盟,可以理解為: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開個會,結成同盟。

鄭、蔡兩國國君就共同關心的話題交換了意見,達成了共識,約定只要楚軍再次北犯,就以蔡國為首,聯絡中原各國共同御敵。

這個會盟聲勢浩大,那可是當時中原實力最強、大周王朝職位最高的鄭國主盟的,一時倒也令熊通投鼠忌器。

好吧,大家都看不谷不順眼,那不谷先低調一點。

原本弱小的楚國,在先低調一點的國君熊通領導下,欣欣向榮,日新月異,一片政治清明、國泰民安的景象。

楚國越來越強大了。

熊通一直緊盯著中原局勢,這樣又盯了幾年,重特大國際新聞傳來,鄭國與大周王室從交惡終于發展到了交戰,結果王師慘敗,連天子都受了傷!

原來,公元前707年,已經與鄭國不和了好多年的周桓王,居然撤了當時春秋小霸鄭莊公在朝中的卿士之職,并組織了由王師、陳國、蔡國、衛國等諸侯組成的聯軍討伐鄭國。

但鄭國在鄭莊公領導下,結果是三下五除二干凈利落地擊敗了天子王師聯軍!

這意味著什么?

這意味著楚國最忌憚的鄭國,至少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可能來干涉南方楚國!

這對楚國來講是重特大利好,熊通大喜,最令他興奮的,是鄭國與蔡國于幾年前的結盟顯然是完全破滅了。

鄭蔡會盟后,一段時間內確實制約了楚國的對外擴張之路。所以,熊通先將主要精力放在治理國家上。

但這個鄭蔡會盟,卻沒維系多久便宣布處于瓦解狀態。

此時的中原,亂成了一鍋粥!

大周王朝整個疆土經數百年的分封,本就所剩無幾。平王東遷后,王室內部矛盾激化。

于是,便出來了另外一個周天子攜王,王朝居然出現了二王并立。

幸虧晉國出頭了,那時候的國君是晉文侯,干掉了“攜王”,幫助東周王室終結了“二王并立”的尷尬局面。

鄭國的鄭莊公,春秋初霸,對周天子是極不尊重,相繼發生了“周鄭交質”、“周鄭交惡”,到現在居然發生了“周鄭交戰”惡性事件,使周天子威信大損,根本無法以威服天下。

用現在的話講,老爹越來越虛弱了,兒子們翅膀都硬了,不服你老爹管了。

好吧,天子老爹,你就一邊呆著涼快去。

于是,各諸侯國家紛紛自行其事,為了權力之爭和地盤之爭,或忙于內斗,或交相攻伐,或染指他國內部事務,曾經較為平靜的中原大地一片混亂。

如晉國。晉國地處黃河北岸,那可是老牌大國,又是姬姓嫡系,身負監控北方蠻族,監管周邊諸侯國家,拱衛周王室安全的作用。

但此時卻偏偏是國內政治秩序最為混亂的時候,晉國大宗與小宗兩派力量長期進行著你死我活的決斗,內亂竟然長達七十多年。

又如衛、魯、陳、宋等中原諸侯,衛國出現了篡位現象,新國君又被大臣干掉。

魯國的魯桓公弒殺兄長魯隱公,后又被齊襄公害死。

陳國的公子佗竊取了君權,后又被殺。

宋國的宋殤公在位十年發動了十一場戰爭,后被大臣華督弒殺。

齊國不但應付北戎經常性地騷擾,齊襄公也被大臣殺害,直到齊桓公崛起。

原先的春秋小霸鄭國則是不斷打仗,如聯合齊、衛伐魯;又聯合齊、魯、陳等平宋國內亂;又聯合齊、魯攻打許國和宋國;聯合齊國攻打郕國等等。

這些老牌北方諸侯國家,不是自己家里搞叛亂、篡位,無休止的權力之爭,就是為了利益你攻我伐,簡直上了癮:不打仗就渾身不舒服,心血來潮了便“走,跟老大干仗去”。

要知道,這些很多都是周武王的嫡系子孫哦,本來應該和平共處,卻樂此不疲地化玉帛為干戈。

結果是越打越亂,越打越窮,人民紛紛逃離家園。

這種戰亂,給了包括秦、楚在內遠處于邊陲的非嫡系諸侯國很大的好處。

一是流動人口不斷增加,在當時以人為主要力量的年代,這可是大利好。

二是以姬姓為主的大諸侯國無暇顧及,任憑這些邊陲諸侯從星星之火,逐步發展成燎原之勢。

三是讓秦楚等國再次清醒地看到,所謂的周禮,在國家利益面前,就是個自欺欺人的玩意兒。

你們那么講禮義,怎么打成這鳥樣?

所以,秦楚等國便按照自己的發展戰略,不斷創新改革,不斷擴大地盤,終成為強國。

熊通正是這樣實踐的。

他知道,自己的大楚想要長足發展,必須解除漢陽諸姬對楚國的束縛。

作壁上觀時間夠長了,咱大楚,要呼吸新鮮空氣了。

漢陽諸姬的諸侯國們,荊楚鳳凰要騰飛了!

熊通站在桌案前,盯著他的那張羊皮地圖,自己的楚國如同展翅翱翔的雄鷹,盤旋在周邊的那些個諸侯國上面。

那些諸侯,如巴、黃、庸、濮、鄧、鄾、絞、羅、隨、鄖、貳、軫、州、申、江等等,如鷹眼里的小雞,在失去了原本強大的大周王朝和中原各諸侯的庇護下,正漫無方向地在漢江流域游蕩。

此時不圖漢陽,更待何時?熊通決定向漢陽諸姬開刀了。

要么不亮劍,要亮,就向最強大的那個隨國亮劍吧。

怎么亮?拔出劍來,一劍刺去,將隨國刺死?

那完全是不可能的!

熊通自有對策,楚國伐隨這劍,要伐得有聲有色,伐出一個經典來。

用熊通自己的話講,主動示弱,再一舉服之。

對,是服之,而不是滅之。

不戰而屈人之兵,這當然是上上之策。但不戰是不可能的,只是戰的目的不是滅了隨國,而是讓隨國從此服從楚國的號令。

那怎么辦?

令尹斗伯比提出了瓦解漢陽諸姬的戰略構想。

別看楚國這幾十年來南征北戰,滅了不少部族和小國,但幾乎沒有一個是姬姓諸侯。

原因也很簡單,漢陽諸姬早已以隨國為首,形成了有效的自我保護體系,也形成了強大的制楚聯盟。

楚國之前的幾代君王都曾想瓦解這個“制楚聯盟”,但是都沒有成功,反而讓漢陽諸姬數十個國家更加團結了。

漢陽諸姬以隨國為首,聯合起來力量強大,楚國是不能輕易惹的。

斗伯比走上楚國政壇時,正是楚國基本鞏固了漢水以西的地盤,當然還有個別國家在那里等著楚國收拾。

斗伯比提出了分化漢陽諸姬的計策,具體是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對隨國以武力壓迫,給隨國來點神經痛,擾亂其對大局的判斷。

第二步,借機提出兩國結盟,或者通過會盟確立互不侵犯關系。

第三步,令漢陽諸姬對隨國不滿,從而達到分化諸姬聯盟的目的。

一旦這個目的達到,那楚國便在整個南方區域,猶如虎入羊群,想吃哪個諸侯便吃掉哪個。

歷史證明,斗伯比為楚國制定的這個分化漢陽諸姬的策略,是一個成功的策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察布市| 桐梓县| 德保县| 丘北县| 柏乡县| 临沂市| 嘉荫县| 丰县| 施秉县| 左贡县| 射洪县| 饶阳县| 宜兴市| 阿克苏市| 罗山县| 建宁县| 通城县| 全椒县| 万载县| 浪卡子县| 洛隆县| 水富县| 南昌市| 高唐县| 乌兰浩特市| 长武县| 康乐县| 牟定县| 西华县| 宁蒗| 乃东县| 启东市| 闽侯县| 高雄市| 台湾省| 庄浪县| 禄丰县| 灌南县| 习水县| 昭苏县| 平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