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通大怒,親率主力尋鄀軍決戰。
卻不料,鄀軍根本沒有主力。不,是鄀軍的主力都在商密守城,只有鄀國司馬觀丁父率數千輕步兵出戰了。
出戰的這支鄀軍在觀丁父率領下,定下避敵主力靈活襲擾的戰術方針,神差鬼使般突然殺向楚軍輜重部隊,焚毀了楚軍大量糧草及攻城器械。
楚軍嚴重受挫,熊通氣得差點罵娘,冷靜下來后,立即召集軍事會議商議對策。
斗緡道:“主公勿憂,雖然我軍受挫,但主力未損,糧草亦可支撐旬余。
我覺得,鄀軍定有高人領軍,每次均不與我軍正面接觸,輕裝襲擾我軍,以挫我士氣。
既如此,臣請命率一支部隊加強防備,專門對付這支部隊。主公則勿需與之糾纏,率主力直奔商密,盡快拿下城池。
此外,主公還需命人赴丹陽增援糧草,以備不測?!?
眾皆附議。熊通大喜,依計行事。
觀丁父得報楚軍主力已然繼續向商密進發,情知再行襲擾之策已無多大意義,便率軍返回商密,專心守城。
觀丁父認為,楚軍糧草大部被燒,最多只能維持十日。楚軍后續糧草運抵商密城下至少得半個月之久,故只要堅守十余日,楚軍必退。
到時趁楚軍撤退之時,鄀軍便可追擊。不求活捉了楚子,至少要向楚軍亮劍,讓楚國不敢隨意侵犯鄀國。
但觀丁父未曾料到的是,鄀國作為楚國的附庸國已經很多年了,商密更是被楚國稱為鄀邑。
自楚國國君熊繹以來,鄀國就是楚國陪都,這意味著什么?
商密城內更是有大量楚國奸細!
不但商密城的城防建設被楚軍了若指掌,熊通更是拿到了鄀軍司馬觀丁父的基本資料。
認真研究后,熊通對這位先前給楚軍造成不小麻煩的鄀軍將領非常賞識,于是專門部署了活捉觀丁父的行動。
熊通早已成竹在胸,他率楚軍包圍了商密后,并未如觀丁父所料發起猛攻,而是派了特戰小分隊潛入城中。
楚軍特戰小分隊聯絡了城內親楚分子,秘密成立第六縱隊,約定時間,定于楚軍向商密發起攻城戰的同時,在城內四處放火,制造混亂。
觀丁父哪有閑心管城內雜事?他決定堅守城池,待楚軍糧草耗盡自退,然后自己率軍追擊。
城內雜事,自然有鄀國國君率公族大夫們負責。
楚軍的糧草呢?楚軍的糧草很快籌備好了。
熊通根本沒有派人去丹陽催糧,他派人去了離鄀國不遠的姻親國鄧國,高價求購了一批軍糧。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個時候的熊通,已經決心活擒觀丁父了。
楚軍攻城并不猛烈,因為楚軍的攻城器械先前基本被觀丁父給毀了。一連攻了幾日,商密城固若磐石。
看來,楚軍確實因為缺糧而軍心渙散了。觀丁父想著。
鄀軍的軍探也送來了精確消息,說楚軍糧草不繼,準備撤退了。
果然,楚軍的攻堅戰僅僅持續了五日,第六日起便不再攻城。從商密城頭望去,楚軍確實正在撤退。
觀丁父大喜,見楚軍撤走,下令大開城門,親率鄀軍全力追擊。
楚將斗緡奉命斷后,頑強抵抗鄀軍,邊戰邊退。
鄀軍追出數十里地,直進入一山谷。突然一聲鼓響,兩邊伏兵盡出,楚將斗緡更是調轉車頭,從原來的逃跑狀變成了阻攔狀。
觀丁父大驚,情知中計,急令撤退。命令剛發布,后軍就亂作一團。
原來,楚軍一部早就包抄到了鄀軍后頭,攔住鄀軍退路。
結果不需要多說了,鄀軍全軍覆沒,觀丁父受傷被俘。
熊通率楚軍回攻商密,此時鄀軍主力盡失,哪還有力守城?
鄀國國君舉手投降,與楚國訂立城下之盟,鄀國重新以楚國附庸國的姿勢,重新歸屬楚國。
對熊通來說,平定鄀國之叛的戰役目的達成,當然很振奮,但他最高興的是得到了一員名將--觀丁父。
熊通親自為觀丁父松綁,觀丁父見這位楚國國君氣度不凡,用兵如神,也不由折服,甘愿歸降。
熊通大喜,立即任命觀丁父為大夫,將一支楚軍交由其統帥。
這里要說明的是,按照當時大周王朝規定,天子之師可設六軍,大國諸侯最多三軍,中等諸侯最多兩軍,小國諸侯只設一軍。
此時的楚國,雖然仍舊只能算是小國諸侯,對外只有一軍。
但楚國自熊繹以來便發展生產,鼓勵耕種,獎勵生育,且四處征戰,哪里還管你周天子的規定?
對外宣稱是一軍,其實這個一軍早就分成了幾個部分,由楚國幾位重要將領統率。
重用俘虜觀丁父,成為熊通生平最重要的政績之一,為后世楚王重用外國賢臣良將作出了榜樣。
春秋初期的楚國,與中原諸侯最不同之處,便在于不循舊制,在于不拘一格,在于不斷創新。
中原許多傳統諸侯為何不能在原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受到了周禮的限制,如朝中重臣,魯國、鄭國、齊國、衛國、息國等等,哪一個不是由公族子弟擔任?
軍隊建設,哪個不是嚴格遵循著相關規定,死守著最多一軍兩軍或三軍這種破規矩?哪個士兵不是非得從國都里的國人中產生?
但楚國就是要說不!反正你周天子不待見我,那我何必要死守著你的規矩?我大楚不斷拓疆擴土,是用來擺設的?
疆土大了,各地部族民眾中能參軍打仗的人也就多了。士兵多了,軍隊怎么可能還只維持在一軍兩軍這種低級水平?
什么一軍兩軍三軍,咱大楚自有一套,反正熊通手下幾位猛將,各率一支部隊就是。
好了,終于拿下鄀國了。
若敖氏家族的斗緡在此役中再次表現英勇,讓熊通很滿意,也不由對若敖氏家族產生了強烈的好感。
史料記載,熊通從若敖氏家族中選拔良臣常駐商密,以監督鄀國。
觀丁父,鄀國大夫,姒姓觀氏,名丁。名字后加上一個父字,那是先秦時期人們對人的尊稱,表示此人因為德能而受人尊敬。
觀氏,源于夏啟時期的古觀國。相傳,夏代第一個世襲帝王夏啟封其弟武觀于山東,建立古觀國。
由于武觀陰謀叛亂,后被夏啟鎮壓。武觀被流放至黃河以西的安陽一帶,當時稱西河。武觀去世后,其后人便以其封國為氏,這便是中華姓氏中觀姓淵源。
這也正是鄀國為何會有一位叫觀丁父的大夫之因。
觀丁父于公元前720年在楚國平定鄀國叛楚之役中,兵敗被楚軍俘虜,因其在與楚軍的作戰中表現非凡,受到楚國國君熊通的賞識并招降,重用為楚軍軍事統帥。
此后,觀丁父率楚軍為楚國南征北戰,為楚國自春秋初期強勢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
到后來,觀丁父因功勛卓著被封于鄀邑,成為鄀邑大夫。
據說,觀丁父不但是一位帥才,還是一位優秀的巫師,精于占卜,是楚國觀氏家族始祖。
其后人傳承了觀丁父的占卜之業,到春秋后期,楚國出現了如觀從、觀起、觀射父等大牛人,都是觀丁父后裔,各自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春秋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