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的行動是迅速的,是隱秘的,更是有效的。叛軍哪曾會料到,剛敗了一陣的楚軍居然會立即發動夜襲?
楚軍接近叛軍營寨,楚軍發起攻擊,頓時火箭如打鐵花一樣密密麻麻射向叛軍軍營。
一時火光四起,喊殺聲震天,夾雜著哭爹喊娘聲,全無防備的若敖氏叛軍立即亂作一團。
斗越椒見大事不妙,下令撤離。
但斗越椒率殘兵撤出場場走了不到一個時辰,只見前面突然一陣戰鼓急響,借著微微晨光,一彪人馬攔住前路。
原來,楚莊王一邊分派楚軍偷襲叛軍,一邊親率大軍往叛軍退路方悄悄包抄,以逸待勞靜候叛軍到來多時了。
見退路已經被楚軍截斷,斗越椒又驚又怒。他驅車前行,遠遠隔著楚軍大喊道:“無恥之徒,不敢光明正大與本令尹決戰,卻搞偷雞摸狗這一套,算什么英雄?”
楚莊王冷笑一聲,對潘尫道:“將軍,傳聞你乃咱大楚第一神射手,此時不秀一把,更待何時?”
潘尪箭術一流,武藝高強,勇冠三軍。潘尪早已按捺不住了,手中強弓早已挽起,一支利箭早已搭上。
潘尪見大王令下,凝神屏氣,將大弓拉了個滿月。然后,手一松,只聽一聲刺耳的破空聲呼嘯而去。
斗越椒正罵得起勁。他哪里料到,天剛蒙蒙亮,在目視視距有限的情況下,居然會有一支箭朝他射來?
他正張著口呢,突然感到口里一硬一涼,伴隨著來自面門的一股沖勁,一頭向后仰去。
潘尪的這一箭,不偏不倚,直射入斗越椒正張著嘴的大口中,沾著鮮血的箭尖露出后脖頸尺許。
斗越椒,這位號稱當時楚軍中勇力第一的猛將級別的令尹,就此命喪當場。
斗越椒一死,叛軍頓時大亂。楚莊王見狀大喜,也顧不上表揚潘尪,手中令旗一揮,全軍掩殺過去。
夜襲叛軍的楚軍也趕到了,前后夾擊,叛軍頓時全面崩潰,大部分被殲滅或投降活捉,逃出戰場的寥寥無幾。
就這樣,楚莊王終于安全度過了他人生中的第二道生死攸關的大坎。
第一道,是剛即位時,被斗克叛軍挾持;第二道,令尹斗越椒之亂。
若敖氏的這次叛亂是楚國歷史上充滿兇險的一次叛亂,而且在車對車、陣對陣、士對士的正面交鋒中,楚莊王可調動的楚軍,實力確實不如若敖六卒。
尤其是首戰失利,讓不少將士對楚莊王是否能平叛產生了懷疑。就在戰場上,斗越椒的箭差點就射中了楚莊王。
但最終,楚莊王平定了斗越椒叛亂。這次平叛,再次展示了楚莊王的智謀與用兵之道。
當然,楚莊王在他的人生中還將很快迎來又一次生死關,我們很快便要講到了,這里先賣個關子。先將若敖氏家族給處理了吧。
在對內斗爭上,楚莊王并非善類。史載,若敖氏盡滅。
世界第一大家族若敖氏就這樣退出了歷史舞臺,令人唏噓不已。
一個家族的崛起和強盛的延續,是一代代先輩中的仁人志士奮斗的結果,但只要家族出現一個敗類,或者說一個敗家子,家族就可能灰飛煙滅。
前面我們已經講了,若敖氏家族本源是楚王室,長期以來,因功勛卓著而受到楚王信任,逐漸把持楚國朝政。
若敖氏家族長期以來的把持朝政,并非是后世我們經常看到的將楚王玩弄于股掌之間,使之成為傀儡,自己胡作非為。
楚國若敖氏并非如此,自楚武王時代的斗伯比起,前幾任若敖氏家族宗主都是忠勇之士,楚國的崛起,直至稱雄春秋江湖,若敖氏家族功不可沒。
但一個家族過分強大,勢必引起高居廟堂之上的楚王忌憚!
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智的宗主就應該低調,主動讓出一部分權力,并交好其他各大家族,從而取得國君的完全信任。
這一點,楚成王時代的令尹斗子文便做得很好。他能夠做到三次讓權,主動提出辭職,一生清廉,從而延續了家族的興旺。
從成得臣開始,由于成得臣性格直率偏暴躁,所以招致了一些反對,如蒍氏家族便對他恨之入骨,同時也招致楚王的不滿。
所以,若敖氏家族是從成得臣開始,一步步走向了覆亡。
如果后來的宗主能夠象斗子文那樣,謙虛、低調、謹慎,那家族榮耀將繼續下去。
但可惜的是,后來的若敖氏家族宗主失去了先人的智慧和胸襟,若敖氏與王室之間的矛盾,終歸越來越激烈。
當家族中有一些人心懷不滿甚至不臣之舉時,這種矛盾將激發成對抗。
斗宜生、斗克先后叛亂,早已讓楚王室以及忠于王室的公族對若敖氏生了警惕之心,并著手部署防范。
這種結果是致命的,哪怕是現在的令尹斗越椒只是為了權力而不是為了王位,也會喚起楚王的殺心。
斗越椒不宜擔任這個家族一把手,也不宜擔任楚國第二號人物令尹。
為了家族榮耀的長存,想當年,令尹斗子文曾告誡過他的族人:
“不能推薦斗越椒擔任楚國令尹,因為此人權力欲極強。如果他擔任了令尹,大家最好是想辦法保全自己,甚至離開楚國!”
只是可惜,他的后代子孫忘了他說的話。甚至,當時斗子文的親弟弟斗子良,也對斗子文這樣的判斷非常反感。
據史料記載,斗子文曾經對斗子良說:兄弟,我看斗越椒這個人,是一個具有狼子野心的人,你要不親手除了他?
這段史料記載是值得懷疑的,因為當時的斗越椒還是一個小屁孩。
據說斗子文講這話時,斗越椒剛出生。斗子文憑斗越椒的長相和哭聲來斷定他是一個狼子野心的家伙,這是不現實的。
所以斗子良很反感,他甚至從此不再理斗子文,兩兄弟從此不和。
什么話,讓我殺自己的兒子?你倒殺一個自己的兒子給我看看?
親手殺死自己兒子的事,一般人干不出來,更何況親手殺死剛出生的兒子?
所以,這可能是史學家杜撰來的,目的就是突出某些人的遠慮之才,或者先見之明,同時也是一種宿命論:這個人生來就應該是怎么樣的。
如三國時,名將魏延就被諸葛亮定性為天生就是要搞叛亂的。找不出理由,便找出一個魏延腦后生了反骨。可惜了蜀國這一員威猛的名將。
后來,晉國賢臣叔向的兒子羊舌食我出生時,因其面相和哭聲非同常人,所以叔向的母親便認定這個孩子將來一定要亡了羊舌家族。后來果然應驗。
有的人生來便是要稱王稱侯的,有的人生來便是要入相出將的,有的人生來便是禍國殃民的,有的人生來便只能是屌絲賤民。斗越椒生來便是狼子野心,所以他肯定是要叛亂的。
不過,斗子文在他卒前的臨終遺言倒是可信的,當時在病床上有氣無力行將去世的斗子文流著淚對著族人說:
“椒也知政,乃速行矣,無及于難。鬼猶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
斗子文說,如果斗越椒擔任令尹,大家還是快逃出楚國吧,這樣可以避免滅族之禍。
唉,鬼也是要有人祭祀的,只是可惜我們若敖氏的鬼將來沒人祭祀了。
這里便產生了一個成語:“若敖鬼餒”。比喻沒有后代,無人祭祀。
但對整個若敖氏家族舉起屠戮之刀的,并非楚莊王。
楚莊王是一個仁義的主,他的主要目的就是殺了斗越椒,而非整個若敖氏家族,只是在若敖氏家族長期壓迫下的楚國公族們不愿放過若敖氏。
痛打落水狗,于是,曾經顯赫幾世的楚國第一世家若敖氏,就被滅族了。
蒍氏被滅后,楚國國內的公族勢力需要一個平衡。力求平衡是許多君王的馭權之術,如同后世大清帝國皇帝乾隆必須要用紀曉嵐也要用和紳,這是平衡的需要。
但是,必須承認,滅若敖氏家族,對楚國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
也許,在楚莊王時代,這種影響并不是很明顯,但到了楚莊王的下代甚至下下代,便完全顯露了出來。
史料記載,斗越椒的兒子斗賁皇逃到了晉國,被晉國封為大夫,并賜了一塊叫苗的地盤作為斗賁皇的食邑。
從此,斗賁皇改名叫苗賁皇,其后人以封邑苗為氏,這就是苗姓淵源之一。
苗賁皇成為晉國八大賢大夫之一,在晉楚爭霸中,為晉國積極出謀劃策,是楚才晉用的典型代表,對楚國造成了嚴重影響。
在后來的楚晉鄢陵之戰中,正是因為苗賁皇獻策,最終使楚軍遭到重創,這是后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