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型干旱資源開發型區域生態效率評估及提升策略分析:以新疆為例
- 周旭東
- 1348字
- 2021-12-30 13:12:37
2.2 干旱區的界定與存在的問題
2.2.1 干旱區概況
一般來說,年降水量在200 mm以下的地區稱為干旱地區,年降水量在200~500 mm的地區稱為半干旱地區。一般研究的干旱區是二者的總稱。干旱區約占陸地面積的30%,是降水稀少、蒸發偏大、產流量很少的地區,由于水分不足、植被稀少,生態極其脆弱。
2.2.2 干旱區存在的問題
(1)流域水文狀況變化
由于降水量不足,干旱缺水,以致河流水量減少,湖泊大幅度萎縮并趨于干涸,河道斷流,水質惡化。新疆有570條大小河流,除了額爾齊斯河外,都是內陸河流。半個世紀以來,隨著人類數量的增加和環境的惡化,許多河流下游的水量減少或完全斷流。據粗略統計,新疆湖泊面積由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120萬hm2縮小至目前的近70萬hm2;濕地面積也由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280萬hm2降至目前的148萬hm2,導致濕地資源大量減少或嚴重破壞。艾比湖位于新疆北部,是新疆最大的咸水湖,也是準噶爾盆地的最大湖泊。湖面從20世紀50年代初的1 200 km2急劇縮小到70年代后期的約500 km2。2000—2014年,艾比湖面積又縮減了107.22 km2,平均每年以7.66 km2的速度縮減。根據環境監測數據,2010—2014年,艾比湖水質狀況一直為劣Ⅴ類,重度污染,污染物濃度受來水水質狀況及來水水量的影響大。塔里木河總長度為2 179 km,最初的補給支流眾多,最多時超過180條,目前,只有阿克蘇河、和田河和葉爾羌河三條支流有一些徑流供應,下游羅布泊早已干涸。
(2)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是中國西北干旱地區一個突出的環境問題。土地荒漠化不僅惡化了生態環境,而且對人類生產和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危害。新疆是全國重點的沙源地,沙漠化面積約占全國沙漠面積的60%。新疆還擁有全國第一大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面積35.73萬km2,是一個流動沙漠,主要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面積5.68萬km2,是一個固定、半固定沙漠,位于新疆北部準噶爾盆地。專家推算,塔克拉瑪干沙漠流動沙丘以每年5~10 m的速度向西南和東南方向前進;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移動沙丘也以每年0.5~2.5m的速度延伸到綠洲的南部邊緣。據不完全統計,新疆荒漠化土地面積仍在以每年約400 km2的速度擴大,每年約有66.67萬hm2的農田遭受風沙,人工綠洲的生態安全和正常發展受到嚴重威脅。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移,50年來侵占南緣綠洲12.96萬hm2,策勒縣城三次搬遷,許多鄉鎮被埋。
(3)沙塵暴災害
通過分析沙塵暴的成因,可以確定新疆、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具有強風、干燥、沙源和不穩定的大氣條件,是中國沙塵暴的來源。西北地區沙塵暴隨著土地沙漠化形式的發展愈來愈頻繁,強度愈來愈大,1950—1993年西北地區沙塵暴平均每年發生1.76次,在20世紀90年代,僅強沙塵暴的年平均發生率就超過2次,2000—2001年的平均年發生率為10次,已引起全國重視。
(4)植被生態退化
干旱缺水,造成河道擺動、河道斷流、湖泊萎縮,繼而嚴重影響陸生生態系統,導致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森林面積減少,草場退化。
與20世紀50年代末相比,塔里木盆地邊緣的胡楊林面積在20世紀70年代末下降了47%。準噶爾盆地天然梭梭灌木的分布面積為750萬hm2,由于多年的采礦和森林砍伐,天然梭梭灌木的分布已經退回到沙漠腹地30~40 km。干旱和過度放牧導致草原嚴重退化,且發展趨勢不斷惡化。植被草地的退化也會造成一系列其他生態和環境問題,如土地荒漠化、土壤侵蝕和生物多樣性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