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和會計計量屬性
一、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
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組織會計核算應具備的前提條件,又稱會計假設,是對會計核算時間和空間范圍的合理假定,是企業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前提。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又稱會計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
(一)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指會計工作服務的特定對象,是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范圍。會計核算應當集中反映某一特定企業的經濟活動,并將其與其他經濟實體區別開來。在會計主體假設下,企業應當對其本身發生的交易或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反映企業本身所從事的各項生產經營活動和其他相關活動。
會計主體是會計為之服務的特定單位,它表明了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會計主體既可以是一個企業,也可以是若干個企業組成的集團企業;既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組織。會計主體與法律主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法律主體是指企業在從事法律活動時所形成的法律關系,依法享有權利并承擔義務的單位和個人。法律主體都可以作為會計主體,但會計主體可以是法律主體,也可以是非法律主體。例如,企、事業單位是法律主體也是會計主體。一個企業中的內部單位,如分公司等雖然不是法律主體,但它可以是會計主體。會計主體假設要求企業應當對其發生的交易或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這樣就明確了會計工作的空間范圍假設。
法律主體是會計主體,但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
(二)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在持續經營假設下,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以企業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
(三)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是指將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一個個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會計分期的目的,是將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成連續、相等的期間,據以結算盈虧,按期編制財務報告,從而及時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信息。
會計分期是將會計主體持續不斷的經營活動人為地劃分為相等的、較短的若干會計期間,以便分期考核其經營活動的成果。企業以持續經營為理念,但債權人和投資人乃至經營者卻不能等到經營活動完全結束時,再披露或知曉企業的經營成果,這就促使企業將經營活動人為地劃分成不同的會計期間,分期記錄經濟業務、結算賬目、編制財務會計報告,即反映一定期間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會計信息。
會計分期的意義在于它界定了會計信息的時間段落,產生了本期與非本期的區別,為歷史成本計價、權責發生制、可比性原則等奠定了基礎。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期間短于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的報告期間,例如半年、季度、月度報告。我國的會計年度自公歷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會計年度有所不同,采用4月至次年3月作為會計年度的有加拿大、英國、印度、日本等國家或地區。
會計分期表明了會計核算的時間范圍,企業(會計主體)的經營活動是持續不斷的(持續經營),為了核算賬目,將企業持續不斷的經營活動人為地劃分為若干個相等的期間,這就是會計分期(也稱為會計期間)。正是有了會計分期,才產生了本期與非本期的區別,為會計核算基礎權責發生制奠定了基礎。
關于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的區別,將在第四章講述。
(四)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以貨幣計量來反映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貨幣是商品的一般等價物,是衡量一般商品價值的共同尺度,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點。選擇貨幣作為共同尺度進行計量,具有全面、綜合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的作用。
貨幣計量是會計主體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以貨幣作為主要的計量單位,反映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具有多樣性。為了實現會計的目標,必須綜合反映會計主體的各項經濟活動,這就要求有一個統一的計量尺度。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過程中之所以選擇貨幣為基礎進行計量,是由貨幣本身屬性所決定的。貨幣是商品的一般等價物,是衡量商品價值的共同尺度。其他計量單位,例如,重量、長度、容積、臺、件等,只能從一個側面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無法在量上進行匯總和比較,不便于會計計量和經營管理,只有選擇貨幣尺度進行計量,才能充分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
會計在選擇貨幣作為統一的計量尺度的同時,還須以實物量度和時間或勞動量度等作為輔助計量尺度完成會計核算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規定,在我國國內設立的企業以及在國外的我國企業,會計核算應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業務收支以人民幣以外的貨幣為主的單位,可以選定其中一種貨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但是在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時應當折算為人民幣。
貨幣計量的前提是假定幣值穩定,因為只有在市值穩定或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不同時點上的資產的價值才具有可比性,會計期間的收入和費用才能比較,并計算確定其經營成果,會計核算提供的會計信息才能夠真實地反映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情況。
二、會計計量屬性
會計計量是為了將符合確認條件的會計要素登記入賬并列報于財務報表而確定其金額的過程。會計計量屬性主要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
(一)歷史成本
歷史成本又稱實際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項財產物資時所實際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采用歷史成本計量時,資產按照其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照購置時所付出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負債按照其因承擔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為償還負債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二)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稱現行成本,是指按照當前市場條件,重新取得同樣一項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金額。采用重置成本計量時,資產按照現在購買相同或者相似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負債按照現在償付該項債務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三)可變現凈值
可變現凈值,是指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以預計售價減去進一步加工成本和銷售所必需的預計稅金、費用后的凈值。采用可變現凈值計量時,資產按照其正常對外銷售所能收到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扣減該資產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后的金額計量。
(四)現值
現值,是指對未來現金流量以恰當的折現率進行折現后的價值,是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因素等的一種計量屬性。采用現值計量時,資產按照預計從其持續使用和最終處置中所產生的未來凈現金流入量的折現金額計量。負債按照預計期限內需要償還的未來凈現金流出量的折現金額計量。
(五)公允價值
公允價值,是指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發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所能收到或者轉移一項負債所需支付的價格。
- 導游實務案例與分析
- 沈坤榮《宏觀經濟學教程》(第3版)課后習題詳解
- 職業生涯規劃實操手冊
- Project工程項目管理軟件應用
- 人工智能:知識圖譜前沿技術
- ASP.NET 3.5實用教程
- 基礎化學實驗
- 2020年天津市公安招警考試《公安專業科目》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河南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數量關系【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生理學習題集
- 高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配套測試:國際私法(第九版)
- 基礎會計學(第2版)
- 傳感器檢測技術與儀表
- 鄭功成《社會保障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西藏自治區選調生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