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少數民族史學史(上冊)
- 汪受寬主編
- 3704字
- 2021-09-18 16:06:43
第三節 兩漢時期百越史學
秦漢時期是中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時期。自秦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迄至漢武帝南征百越、北戰匈奴、東討朝鮮、西進西域,充分反映了秦漢時期國力的強盛。此時期的百越各支系出現了較大的政治勢力或中心,如南越、閩越、吳越、東甌、西甌、駱越等,與中原皇朝的聯系進一步得到發展和加強。但隨著秦漢皇朝政治、軍事的發展,百越民族建立的政權逐步消亡,融入漢族的步伐也加快了。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為史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秦漢時期史學家的視野開闊,而大一統的政治格局則為撰寫史書提供了難得的氛圍和豐富的素材。
秦祚甚短,加之秦始皇“焚書坑儒”,所以沒有留下多少史籍和宏厚的史學著作。秦漢時期百越民族的歷史主要集中于漢代的著作中。
一、西漢時期百越史學
司馬遷《史記》中的《南越尉佗列傳》和《東越列傳》是百越民族歷史的專篇。前篇主要記述了南越王趙佗建國的史實及其后世同漢皇朝的關系,描述了漢武帝出師滅南越,將其置于皇朝統治范圍的過程。后篇則記述了秦漢時期東越變遷的史實,即秦末漢初時東越由郡縣變為閩越國和東海國,勾踐后裔無諸封為閩越王,搖封為東海王,后來,東海王因助漢叛亂首領吳王濞而遷處江淮間。馀善則殺閩越王郢而得立東越王。之后馀善又因謀反而被殺,東越國重新變為郡縣,其民遷處于江淮間。《西南夷列傳》雖然主要是記述西南地區的民族歷史,但也涉及西南夷與百越民族群體的關系。此外,《五帝本紀》、《夏本紀》、《周本紀》、《秦始皇本紀》、《項羽本紀》、《高祖本紀》、《孝文本紀》、《律書》、《天官書》、《河渠書》、《平準書》、《吳太伯世家》、《魯周公世家》、《楚世家》、《越王勾踐世家》、《趙世家》、《陸賈列傳》、《平津侯主父列傳》、《淮南衡山列傳》、《汲黯列傳》、《日者列傳》、《貨殖列傳》、《太史公自序》中也散錄了百越民族群體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痕跡。
總之,《史記》中描寫百越民族群體的史實較多,分現于多個體例中,體現了司馬遷尊重史實、變化且發展的夷夏觀和民族一統的思想,揭示了百越民族與中原有較深的歷史淵源和密切的關系。“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余家,立為吳太伯。”“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會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斷發,披草萊而邑焉。”同時沒有將百越民族群體視為野蠻低賤的民族,而是認為“句踐夷蠻能修其德,不強吳以尊周室”[148],將百越視為大一統中原皇朝的一部分。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是由西漢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的一部論文集。其中,《原道訓》、《精神訓》、《主術訓》、《齊俗訓》、《道應訓》、《說山訓》、《說林訓》、《人間訓》、《修務訓》有記載百越民族歷史的內容。如百越民族的風俗民情,“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于是民人被發文身,以像鱗蟲。短綣不绔,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越人得髯蛇以為上肴。”有秦征討嶺南西甌戰役的詳細記載,秦始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乃使尉屠雎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三年不解甲馳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吁宋。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雎,伏尸流血數十萬,乃發適戍以備之”[149]。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才打敗西甌人,占據嶺南百越地,設置桂林、南海、象郡,實現了對嶺南百越地區的統一。
《方言》,西漢揚雄著,今存十三卷,是中國第一部比較方言詞匯的重要著作。其中,第一、第二、第五、第六、第七、第九、第十中有涉及百越民族群體的語言情況。如“允、訦、恂、展、諒、穆,信也。齊魯之間曰允,……荊吳淮汭之間曰展,西甌毒屋黃石野之間曰穆。凡物盛多謂之寇。齊宋之郊,楚魏之際曰夥,……荊吳揚甌之郊曰濯”。“娃、媠、窕,艷美也。吳楚衡淮之間曰娃,南楚之外曰媠,宋衛晉鄭之間曰艷。”[150]
《鹽鐵論》,是西漢時期桓寬根據漢昭帝時所召開的鹽鐵會議記錄“推衍”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記述了當時對漢武帝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相關現象的大辯論。其中有涉及百越民族群體的言論。如皇朝征伐百越的辯論內容,“孝武皇帝攘九夷,平百越,師旅數起……”“孝武皇帝平百越以為園圃,卻羌、胡以為苑囿,是以珍怪異物充于后宮”。“圣王懷四方獨苦,興師推卻胡、越,遠寇安災,散中國肥饒之余以調邊境。……橫海征南夷,樓船戍東越,荊、楚罷于甌、駱”。百越居住位置,“今夫越之具區,楚之云夢,宋之鉅野,齊之孟諸,有國之富而霸王之資也”;百越民族的特產,“南越以孔雀珥門戶”。[151]此外,還包括吳越兩國的史實,漢代南越等政權的相關內容。通過這些史料也可以從旁枝末節中更清楚地了解百越民族在秦漢時的歷史景況以及在大一統的政治格局下,百越民族所扮演的角色。
此外,《說苑》、《韓詩外傳》等典籍也有論及百越民族的歷史。
二、東漢時期百越史學
百越民族所建立的幾個較強大政治勢力或中心被漢武帝征服后,改為漢之郡縣,此后百越這個名稱就不見于史載,越族之名也十分罕見。[152]東漢時期,文獻所提及的越民族族稱實是與百越同源系的民族。
班固《漢書》的《西南夷兩粵朝鮮傳》和《閩粵傳》,詳究了百越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此外,《高帝紀》、《惠帝紀》、《高后紀》、《文帝紀》、《武帝紀》以及《百官公卿表上》、《刑法志》、《食貨志》、《郊祀志》、《地理志》和一些人物傳記如《吳芮傳》、《吳王濞傳》、《楚元王傳》、《陸賈傳》、《淮南王傳》、《賈誼傳》、《晁錯傳》、《汲黯傳》、《景十三王傳》、《嚴助傳》、《朱買臣傳》、《嚴安傳》、《終軍傳》、《賈捐之傳》、《酷吏傳》等都有部分篇幅涉及百越民族的歷史,擴大了百越民族歷史記載的領域。
東漢王充著《論衡》的《率性篇》、《初稟篇》、《物勢篇》、《書虛篇》、《道虛篇》、《別通篇》、《譴告篇》、《宣漢篇》、《恢國篇》、《訂鬼篇》、《言毒篇》、《四諱篇》、《卜筮篇》、《解除篇》和《祀義篇》對百越民族有所論說。如“楚、越之人,處莊、岳之間,經歷歲月,變為舒緩,風俗移也。”“南越王趙佗,本漢賢人也,化南夷之俗,背畔王制,椎髻箕坐,好之若性。”“夫物之相勝,或以筋力,感以氣勢,或以巧便……長仞之象,為越僮所鉤,無便故也。”[153]使我們對百越民族的風俗、習俗等有了了解。
《越絕書》,又名《越絕記》,是記載中國早期吳越歷史地理的重要典籍,又稱《越絕》、《越錄》和《越記》等。書名之“絕”,今人考證,為上古越語“記錄”之譯音,是越國史記的專名。其成書年代、作者、卷數、書名、篇名等問題上,至今仍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看法。作者一般采東漢初期會稽人袁康說。《越絕書》以春秋末年至戰國初期吳越爭霸的歷史事實為主干,上溯夏禹,下迄兩漢,旁及諸侯列國,對這一歷史時期吳越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歷法、語言等多有所涉及。其中有些記述,不見于現存其他典籍文獻;有些記述,則可與其他典籍文獻互為發明印證,因而向為學者所重視。
《吳越春秋》,東漢趙曄撰,是一部以春秋時期吳、越兩國史事為主的史學著作,大量取材于《左傳》、《國語》、《史記》、《越絕書》等史籍。今本存十卷。前五篇稱為內傳,為《吳太伯傳》、《吳王壽夢傳》、《王僚使公子光傳》、《闔閭內傳》、《夫差內傳》,記載了從吳太伯立國到夫差亡國的史事;后五篇稱為外傳,有《越王無余外傳》、《勾踐入臣外傳》、《勾踐歸國外傳》、《勾踐陰謀外傳》、《勾踐伐吳外傳》,記載了從大禹治水到勾踐稱霸后越傳八世失國的史事。其中,勾踐謀吳之史事記載甚詳,幾占了全書一半。故所記吳越史事遠較他書詳細,雖其中多有渲染神異怪誕的小說家言,但也是研究吳越歷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獻。
《異物志》,東漢楊孚撰,是歷史上最早的一部《異物志》。其中主要記載了交州一帶,包括今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即百越民族群體所居之地的物產和民俗風情。
三、兩漢時期百越民族史學的特點
1.史學內容方面的特征。
與先秦時期相同,兩漢未見百越人以本民族語言文字撰述的百越歷史著作。這一時期無論是正史,還是其他性質的史書都提及了百越民族歷史,百越民族的歷史遂較為豐滿和形象。史籍所載內容涉及百越民族居住的自然環境、資源物產、社會生產、歷史傳說、風俗文化等許多方面,通過對這些史料的研讀,可以更深刻地體會百越民族在中國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舞臺上扮演過很重要的角色。
2.從側面體現了中原史家厚今薄古的史學觀念。
秦漢時期的史家寫史多從實際出發,與現實緊密聯系。兩漢有些史著提及先秦時期百越民族的歷史,大多略古詳今,主要是隨著對百越民族群體了解的深入,針對百越民族群體分布廣、支系多的情況,詳析閩越、甌越、駱越、南越等百越支系,以更多筆墨來記載秦漢特別是漢朝時期的百越民族發展的歷史。
3.百越民族史學發展。
秦漢時期百越民族歷史分見于各種史書類別中,包括紀傳體、編年體、雜史,還有志怪小說等。此外,這個時期還出現了專門記載百越民族的專篇和專著,其中專著雖然介于小說與歷史之間,但也是一種質的飛躍,是百越民族史學發展的一個顯著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