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jīng)易詮
- 趙克強
- 1150字
- 2021-09-18 16:09:18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題解〕王侯的權威在衰落。要想知道王侯權威為何衰落,就要返回根本,從歷史的角度查找原因。保持王侯權威的根本是王侯要保持誠信,不輕易發(fā)號施令。
〔原文〕太上,(下)[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上古,民眾不知道誰是他們的首領;遠古,人們對首領非常親近并加以贊譽;近古,首領變成王侯,人們敬畏他們;近代,王侯受到民眾的輕慢。這是因為王侯對民眾越來越不講信譽,于是民眾對王侯越來越不信任。王侯做事應謹慎謀劃,不輕易發(fā)號施令。治理成功,所謀劃之事順利完成,百姓都認為我們本來就是這樣想、這樣做的。
〔解析〕這一章老子是從歷史的角度探討王侯權威衰落的原因,也是對《周易》萃卦的總結。老子認為,從歷史的角度看,王侯的威望越來越低,原因是他們越來越不講信譽。《周易》萃卦厲王被國人逐至彘地,這種“侮之”,是厲王不講信譽造成的。老子認為,厲王應謹慎謀劃,不要輕易發(fā)號施令;施政成功,要讓百姓覺得自己就是要這樣做的,如此就不會因濫征稅而被國人趕出國都。萃卦上六:“赍咨涕洟,無咎。”是說厲王被逐至彘地,痛哭流涕,散布財物,向人咨詢被逐的原因,經(jīng)人指教,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會沒有過錯。老子是在告訴王侯,想要得到民眾的尊重,就要對民眾講信譽,否則會像厲王那樣被民眾唾棄。
“太上,(下)[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這是老子從歷史的角度對王侯權威的總結。老子認為,上古,人們不知道有首領;遠古,人們對首領很親近,首領得到人們的贊譽;近古,首領變成王侯,民眾對他們很敬畏;近代,王侯遭到民眾的輕慢。老子認為《周易》豫卦、否卦國君有否,被大人取代;姤卦、萃卦國人暴動、厲王被逐,說明民眾對王侯由“畏之”到“侮之”,王侯早已不得人心。春秋末期王侯的威望同樣在下降,很不得人心。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王侯誠信不足,所以百姓不相信他們。老子認為姤卦、萃卦厲王對民眾不講誠信,所以民眾才不信任厲王。厲王應謹慎做事,不要輕易發(fā)號施令。事情做成了,要讓百姓認為我們本來就是要這樣做的,這樣才可以避免被逐的悲劇發(fā)生。
老子在這一章里探討了王侯威望衰落的原因,認為這是王侯不講信譽而引起的。實際上,體制也可能使王侯的權威衰落。春秋時期,諸侯國存在著多種體制,主要是貴族民主制和君主專制。老子沒有探討貴族民主制向君主專制轉換的問題。實行貴族民主制,必然會引起王侯權威衰落。《周易》損卦認為,權力的損益之道是越往上權力越大。損卦反映的是王公準備用集權遷都的方法來解決國都受災問題,為迅速做出決定,王公用集權專制來替代貴族民主議事制度。最終王公解決了權威衰落的問題,實現(xiàn)了集權遷都的愿望。